基层治理的苏南模式研究

2020-08-07 05:32孙鸣
山西农经 2020年14期
关键词:苏南地区综合执法徐霞客

孙鸣

摘 要:以整体性治理理论、流程再造理论为支撑,分析江阴市徐霞客镇、昆山市张浦镇、吴江区盛泽镇和平望镇4个苏南地区典型经济发达镇改革的困境与经验,提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镇村治理一张网、便民服务一中心、综合执法一队伍、指挥调度一中心和因地制宜X举措的“1+4+X”基层治理模式。

关键词:基层治理;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4+X”模式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4-0012-02         中国图书分类号:D63;F207        文献标志码:A

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40年,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社会领域面临深度转型。传统治理模式已不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乡镇权责不匹配、职能机构配置不均衡与运行不协调、基层政府服务缺位等问题逐步显现[1-2]。为解决基层治理困境,2010年4月起,位于蘇南地区的昆山市张浦镇、江阴市徐霞客镇、吴江区盛泽镇和平望镇等经济发达镇开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为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以典型的经济发达镇为样本,探讨苏南地区的基层治理模式,为其他地区基层治理提供启示。

2  研究框架建构

苏南基层治理模式如图1所示。

改革动力分为内源驱动力和外部压力。内源驱动力来自政策驱动,2010年徐霞客镇、盛泽镇、张浦镇被确定为国家级试点镇,从中央到地方均出台了配套文件给予政策、经济支持及法规保障。外部压力则来自上级政府和民营企业[3]。

实践路径分为上级赋权和下级接权两个层级。自上而下的赋权阶段,实质是调整横向、纵向、斜向府际关系的过程。下级接权阶段,实质是政府流程再造的过程。基层政府整合资源,重构部门组织架构,建立“前台+后台”“几办几局几中心”的新型政府结构。

3  典型样本呈现:百花齐放的苏南乡镇

为研究苏南地区基层治理的优化发展路径,探讨苏南地区的基层治理模式,选取典型经济发达镇徐霞客镇、张浦镇、盛泽镇、平望镇为样本进行研究。

3.1  改革困境

4个乡镇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均面临权力困境、信息困境和动力困境三大困境。

3.1.1  权力困境

一是权力赋予方面。乡镇和县各条块部门权责边界不清,改革过程中涉及乡镇与县之间利益关系调整,矛盾突出。二是权力承接方面。人员调整未能做到“编随事走,人随编走”,全能型、专业型人才匮乏。三是权力监督方面。权力下放形成审批和执法权力集中,未形成相应的系统监督机制。

3.1.2  信息困境

条块分割造成的物理隔绝导致“数字鸿沟”和“信息孤岛”,造成数据收集难、信息共享难、业务协调难、互联互通难。

3.1.3  动力困境

一是法律保障缺失,全国并没有明确的立法来解释改革。二是人员激励不足,网格员薪资报酬低、激励制度不合理、工作任务重、晋升渠道少。三是网格管理和村民自治存在冲突。

3.2  治理经验

3.2.1  流程再造:“四个一”全面融合

“四个一”全面融合的改革措施是徐霞客镇“1+4”模式的精髓。通过综合执法“一队伍”,实现了乡镇管理职能供给的流程再造;创建便民服务“一窗口”与“互联网+政务服务”,形成乡镇服务职能供给的流程再造;优化社会治理“一张网”,体现村民需求表达的流程再造;通过“一中心”指挥调度,调配信息,实现了供需协调的流程再造。徐霞客镇通过流程再造,实现了“综合执法一队伍、便民服务一窗口、镇村治理一张网和指挥调度一中心”的全面融合,促进了改革,从而促进了基层治理完善。

3.2.2  整体性治理:服务型政府构建

4个典型经济发达镇均以人民需求和问题解决为治理导向,实现了各层级、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整合。整个改革依托于大数据技术,运用流程再造的手段,最终打破了原有乡镇机构“碎片化”的现象,实现了整体性政府的目标,构建了简约高效、阳光便民的服务型政府模型。

4个乡镇实现整体性治理的路径各不相同。张浦镇首创“前台+后台”模式,实现机构之间的协调运作;盛泽镇形成“两办八局”,实现了机构扁平化运作;徐霞客镇构建“1+4”模式,实现了机构间融合发展;平望镇构建“1+2+6”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徐霞客镇的“1+4”模式。

3.2.3  部门协作新形式:联合踏勘会议

平望镇虽然是4镇中最后开始改革的乡镇,但其创新性的改革措施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平望镇探索了联系会议制度,颁布了《联合踏勘会议制度》,由行政审批局发起,各协助部门共同到现场审批,简化了审批流程,大大缩短了审批时间,是部门之间协作的新形式。

4  “1+4+X”模式:百里归一的苏南基层治理模式

根据苏南地区典型4个经济发达镇的案例研究,苏南基层治理模式可总结为“1+4+X”模式,见图2。

4.1 目标:整体性政府

基层治理的目标是构建整体性政府。构建整体性政府需要建立信任机制、协调机制和整合机制。信任机制构建,关键在于党建引领;协调机制构建体现在治理层级与功能的整合;整合机制构建主要包括整合信息系统、大部制改革和网格化管理[4]。

4.2  运行:“1+4+X”基层治理模式

“1+4+X”基层治理模式中,“1”即党的全面领导,“4”即镇村治理一张网、便民服务一窗口、综合执法一队伍和指挥调度一中心,“X”即各乡镇特色举措。

4.2.1  党的全面领导

一是培育干部队伍。基层政府应完善干部考核机制,分类管理考核结果,落实整改制度,不断增强干部队伍思想政治觉悟。二是提供学习途径。基层党组织应积极组织开展讲党课、理论宣讲等各类学习活动,运用新媒体,实时共享学习资源。三是完善“党建+网格”。党组织应构建以网格为单位的党建联盟,将支部建在网格上,真正实现零距离沟通交流学习。

4.2.2  镇村治理一张网

一是厘清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清单,实行严格的考核机制,并辅以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网格员、网格长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二是结合大数据平台,实行“网格+网络”双网融合,实现数据共享。三是向“网络化治理”转型,多个治理主体构成的治理网络融合发展,共同完成基层治理目标[5]。

4.2.3  便民服务一窗口

一是真正实现“一窗通办”,将公安等条线部門也融入综合窗口,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缩短办事时间。二是拓宽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的办事范围,进一步满足村民办事需求。

4.2.4  综合执法一队伍

一是加强综合执法队员的综合执法能力。二是完善与指挥中心的数据联系,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派送制度,缩短执法时间,提高执法效率。

4.2.5  指挥调度一中心

优化指挥调度中心运行,加强指挥中心的数据分析能力,完善系统,真正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信息传输[6]。

4.2.6  因地制宜X举措

X举措是各乡镇结合自身优势与特点。因地制宜,实行特色化的基层治理方式。比如X举措可以是“财政保障一金库”,为保障基层治理运行的资金,基层政府与银行合作设立一级金库,以完善基层治理;X举措也可以是“联合踏勘会议制度”等举措。

参考文献:

[1]陈家刚.基层治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2]唐奕.基层治理之路:来自基层实践者的中国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3]李轩宇,董鹏.基层治理中的困境:权威结构与政策压力下的治理倦怠[J].领导科学,2019(7):17-20.

[4]竺乾威.公共服务的流程再造:从“无缝隙政府”到“网格化管理”[J].公共行政评论,2012(2):1-21,178.

[5]秦上人,郁建兴.从网格化管理到网络化治理:走向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形态[J].南京社会科学,2017(1):87-93.

[6]赵秀梅.基层治理中的国家-社会关系——对一个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NGO的考察[J].开放时代,2008(4):87-103.

(编辑:季  鑫)

猜你喜欢
苏南地区综合执法徐霞客
Right to Roam
Travel Is The Best Teacher
农业综合执法现状及难点分析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探析
苏南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经济效益分析
《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意见》印发
中办国办印发《意见》要求高度重视文化市场管理问题 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
苏南地区乐器销售市场调查研究
徐霞客志在四方
基于二次现代化理论的苏南地区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