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肿瘤放化疗所致间质性肺炎的鉴别价值

2020-08-08 09:57丁华明王传彬林婷婷董江宁
肿瘤影像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片状胸膜放化疗

史 彬,丁华明,王传彬,曹 锋,高 飞,林婷婷,陈 东,董江宁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肿瘤医院院区影像科,安徽 合肥 230031;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医院院区影像科,安徽 合肥 230000

2019年12月以来,出现一种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表现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COVID-19)肺炎[1]。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2],胸部影像学是COVID-19感染疑似患者的临床诊断标准之一。有效的胸部CT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对COVID-19感染的早发现、早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3],而COVID-19肺炎与肿瘤放化疗所致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pneumonia caused by chemoradiotherapy,IP-CRT)在影像学表现上具有一定重叠性。因此,本研究旨在对COVID-19与IP-CRT的动态胸部CT表现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胸部CT检查在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中的鉴别价值,从而对疾病的认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并收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院区2020年1—3月诊断的73例COVID-19感染患者(COVID-19组,男性42例,女性31例,年龄21~88岁,中位年龄49岁)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院区2019年12月—2020年3月收治的44例IP-CRT患者(IP-CRT组,男性31例,女性13例,年龄36~88岁,中位年龄66岁)的胸部CT资料。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原则。

COVID-19组纳入标准:① 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2]诊断标准;② 有2次及2次以上胸部CT检查资料。根据文献[2]进行临床分型,轻型9例,普通型54例,进展为重新或危重型10例。

IP-CRT组纳入标准:① 肿瘤、放化疗现病史;② 放化疗前后具有完整的胸部CT资料;③间质性肺炎(由位于肺泡间隔的间质组织内炎性反应细胞引起,导致弥漫性或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4]);④ 具有病原学检测结果或临床经验性治疗有效。44例患者疾病情况见表1。

表1 IP-CRT情况汇总

1.2 胸部CT检查

采用中国东软集团的NeuViz 64层、128层CT扫描仪和美国GE公司的Discovery CT 750 HD扫描仪,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450 mA,层厚3或5 mm,层间距3或5 mm,重建层厚1.25 mm。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肺底部,包括两侧全部肺组织。肺部标准窗(窗宽1 500 HU,窗位-500 HU),纵隔窗(窗宽350 HU,窗位50 HU)。

1.3 胸部影像学评估内容

由2名工作8年的影像诊断主治医师在盲法条件下对图像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病灶分布(单发或多发、对称或不对称、位于中心或周边)、范围(单肺或双肺、肺段)、形态(小片状、大片状、结节状)、密度(磨玻璃或实性密度)、主要征象(条索影、细网格影、“铺路石”征、“空洞/空泡”征、“晕/反晕”征、支气管改变、血管改变)及伴随征象(胸膜增厚、胸腔积液、淋巴结肿大)。支气管改变包括“空气支气管”征、支气管扩张;血管改变包括血管穿行但形态及管径未改变、血管穿行合并管径增粗、血管呈聚拢样改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根据数据分布特征,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所有P值均采用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初次阳性胸部CT检查分析

COVID-19组73例入院初次、IP-CRT组44例放化疗后初次胸部CT检查均呈阳性(表2,图1~2)。

分布特征:均以多发为主、部分呈对称分布(P>0.05);COVID-19组主要分布于周边、胸膜下,IP-CRT组分布比例基本相仿(P<0.05)。范围特征:均以双肺、多肺段受累为主(P>0.05)。形态特征:可表现为小片状、大片状或多种形态共存(P<0.05)。密度特征:均可表现为磨玻璃密度或磨玻璃与实性密度共存(P>0.05)。主要征象:均可见条索影、细网格影、“铺路石”征及支气管改变(P>0.05);“晕/反晕”征、血管改变在COVID-19组更易出现(P<0.05);“空洞/空泡”征在IP-CRT组更易出现(P<0.05)。伴随征象:均可见胸膜增厚(P>0.05);IP-CRT组患者更多伴随胸腔积液、淋巴结肿大(P<0.05)。

表2 两组患者初次阳性胸部CT检查评估情况 [n(%)]

图1 COVID-19肺炎胸部CT表现

图2 IP-CRT胸部CT表现

2.2 临床进展期分析

10例COVID-19肺炎、4例IP-CRT患者在本次研究中处于临床进展期,且样本量小,故不作统计分析。COVID-19组主要表现为小片状融合成大片状,伴实变、“铺路石”征。IP-CRT组亦可表现为范围增大、密度加深,部分放疗的病灶部位与照射野密切相关,且不重叠于原病灶之上,先后发生的病灶表现可不一致。

2.3 临床恢复期分析

2例COVID-19肺炎、3例IP-CRT患者随访影像学资料中未进入临床恢复期,不纳入分析。分析71例COVID-19组及41例IP-CRT组患者的胸部CT表现(表3,图1~2),结果显示:① 相较于IP-CRT组,COVID-19组在病程恢复中更易出现边缘皱缩样改变,出现条索影或条索影增多、条索影吸收,形成“树上挂网”征(P<0.05);② 相较于COVID-19组,IP-CRT组在临床恢复期更易伴胸腔积液量减少、淋巴结大小恢复(P<0.05);③ 两组均可见分布肺段减少、范围减小及密度减淡,偶见胸膜下线影、支气管继发性扩张、血管管径/走行恢复及胸膜增厚程度减低(P>0.05)。

表3 两组患者胸部CT检查恢复性改变评估情况 [n(%)]

3 讨 论

病原体的新现和重现是公共卫生面临的全球性挑战[5]。COVID-19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bat-SL-CoVZC45)同源性达85%以上,人群普遍易感[6-7]。COVID-19肺炎患者通常表现为发热、干咳、乏力[8],胸部影像学是其疑似患者的临床诊断标准之一[2]。COVID-19肺炎与IPCRT在影像学表现上具有一定重叠性,而肿瘤放化疗患者常伴随类似的血常规异常(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减低[9]),临床鉴别具有一定困难。因此,在疫情期间,能谨慎有效地评估两者所致间质性肺炎是十分重要的[10]。

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均以多发、双肺、多肺段受累为主,均表现为磨玻璃密度或磨玻璃与实性密度共存,伴条索影、细网格影、“铺路石”征、支气管改变及邻近胸膜增厚(P>0.05),符合间质性肺炎影像学改变[4]。新型冠状病毒或其他病原菌可引起肺泡损伤,肺泡腔内被浆液、炎性反应细胞不完全充填,形成磨玻璃样密度[11-13];当受累肺泡腔完全被黏液样物质充填,表现为实变影,可合并“空气支气管”征[4]。小叶间隔增厚形成细网格影,当增厚程度较为均匀时,形成“铺路石”征[12]。部分病灶存在少许条索影,提示损伤的肺组织内存在修复反应[14]。而胸膜增厚是由于纤维增生和纤维蛋白沉着引起,主要由胸膜下肺部病灶引起[4]。以上表现是间质性肺炎的常见表现,在本研究中对于两者的鉴别不具特异性提示意义。

COVID-19肺炎绝大部分呈双肺散在性分布,主要分布于胸膜下区域,与既往研究相仿[15];IP-CRT部分呈对称性分布,在本研究中见于食管癌或纵隔淋巴结放疗患者,与放疗照射范围有密切关系[16]。两组患者在形态学上均以多种形态共存为主,主要表现为小片状或大片状磨玻璃密度影,偶见结节状改变,本研究认为这种形态上的差异与疾病进程密切相关,病原体感染早期,通常范围局限,随之会出现小片状影融合成大片状影,这在COVID-19肺炎的临床进展期可见。而在其临床恢复期,本研究发现相较于IP-CRT,COVID-19的形态学变化更明显,表现为大片状病灶范围减小、密度减低,边缘呈皱缩样改变,并伴明显增多、粗大的条索影类似树枝样结构,形成“树上挂网”征。不同于IP-CRT中出现后将长期存在的肺纤维化改变,COVID-19肺炎病程转归中出现的树上挂网征、胸膜下线影等纤维化条索影,随着时间后延大多被吸收,无或仅残存少许纤维化灶是其独有特点,这与Pan等[17]研究中实性吸收期表现一致,可能因为COVID-19肺炎的纤维化条索影为受累的肺泡间隔纤维蛋白样渗出,这种纤维蛋白样渗出随着病情的好转而逐步吸收,同时,COVID-19肺炎的病理中未发现鳞状上皮化生等慢性过程[18],这也是其与非典型肺炎的病理学特征的不同之处[19]。IP-CRT所致的纤维化影多长期存在,系因放化疗后受累的肺组织纤维细胞渗出,会导致永久性的纤维化形成[12]。

两组患者中偶现“晕”征,说明病灶周围存在脉管炎、灶性出血和坏死,这与COVID-19所致肺泡隔充血、水肿及血管内透明血栓形成有关[2],这也是穿行血管影增粗的病理基础;少数患者可见血管呈聚拢样改变,可能是由于病灶内存在的修复反应,致使局部病灶收缩牵拉血管所致[20]。“反晕”征为局灶性圆形弱磨玻璃区域由几乎完整的实变环包绕,本研究中仅见于1例COVID-19肺炎的临床恢复期。“空洞/空泡”征表现为病灶内见圆形透亮影,可能原因是局部坏死腔形成所致的含气间隙,更多见于肿瘤放化疗所致的慢性间质性纤维化[13]。胸腔积液、淋巴结肿大很少见于COVID-19肺炎患者[21],但常见于肿瘤患者,这多与基础性疾病密切相关;采用抗病毒、抗细菌或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使由于炎性反应引起的胸腔积液量减少、淋巴结大小恢复,但对于肿瘤引起的顽固性胸水及淋巴结肿大无明显作用。

综上所述,胸部CT检查COVID-19肺炎与IPCRT的动态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客观评价病程的发生及转归,为在COVID-19肺炎流行期间有效鉴别COVID-19与IP-CRT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片状胸膜放化疗
多层螺旋CT鉴别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胸膜转移瘤的应用价值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中医饮食干预在改善肿瘤联合放化疗患者营养不良的应用效果观察
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放化疗前后甲状腺功能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片状变燃速发射药燃烧性能的数值计算
片状电阻器开短路失效模式浅析
超声诊断乳腺癌胸膜转移1例
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SCLC)的观察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手术前后放化疗的疗效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