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南亚语种专业建设分析

2020-08-10 12:25甘露婷杨朝晖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语种南亚云南省

甘露婷,杨朝晖

(云南民族大学南亚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0 引 言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形势下,云南以独特的地缘区位优势,正努力建成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省会城市昆明提出了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推进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数据交换中心和非通用语种呼叫中心,构筑“一带一路”建设支点的倡议[1],客观上对云南省高校南亚语种专业建设及语言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云南省政府积极推动云南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并支持“双一流”建设[2]。众多高校已将南亚东南亚语种作为优势特色学科,切实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云南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下,新增了印地语等南亚语种专业,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非通用语学科专业群[3]。云南民族大学突出国际化、沿边性、应用型的办学特色,先后开齐开全了14个南亚东南亚国家的15个语种专业[4]。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正打造国家非通用语教学基地、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及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5]。

在云南省政府与各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南亚语种专业建设迈入了新阶段,云南高校与南亚国家的教育文化合作得到了加强。但由于南亚语种在省内办学历史较短,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南亚语种仍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现有的相关文献资料也缺乏针对南亚语种展开的研究。云南省南亚语种专业建设现状如何?面临哪些挑战?该如何去解决?这些都是推动南亚语种专业向前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

1 云南省高校南亚语种专业建设现状

云南省与南亚地区从古至今在地缘上有着密切的经贸、文化交流联系,南亚地区人口近19亿,其语言在世界上流通及使用程度和价值较高。云南省高校的南亚语种教育始于2011年,起步相对较晚,精通对象国语言的人才十分稀少。

1.1 开设南亚语种专业的高校及师生情况

目前,云南省开设有南亚语种专业的高校共3所。云南民族大学于2011年在西南片区率先开设印地语本科专业并招生,2016年成为全国第二所高校招收孟加拉语本科生,2017年3月,云南民族大学新增泰米尔语、普什图语、僧伽罗语、尼泊尔语和乌尔都语5个南亚语种本科专业,均为云南省高校首次布点的非通用语种专业。2019年印度语言文学硕士点获批。该校共有7个南亚语种专业、8个东南亚语种专业,是云南省培养非通用语种人才专业门类最齐全的高校[6]。2018年,云南大学开始招收印地语专业本科生,并预计未来2年开设僧伽罗语、孟加拉语、尼泊尔语等本科专业,2019年开始全国招收印度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于2018年开始招收乌尔都语专业本科生,但由于生源及老师较少等原因,目前该专业已停招,仅有的1名学生已转入云南民族大学随2019级乌尔都语专业学生一起学习。截至2019年9月,云南省各高校开设南亚语种专业及就读学生人数情况见表1,教师分布人数见表2。

表1 云南省高校开设南亚语种专业及目前就读学生人数

表2 云南省高校开设南亚语种专业目前教师人数

1.2 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云南省各高校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从表1招生人数及批次可以看出,印地语语种的人才培养较为成熟。据调查,云南省这2所高校目前采用“3+1”或“语言+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对南亚语种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

为深入拓展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云南大学主要采用“3+1”模式培养南亚语种学生。为了提高南亚语种人才培养质量,弥补师资不到位,经过多番论证,云南民族大学采用“3+1”及“语言+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方式培养2017级和2018级学生。以2018级学生为例,学生入学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在学习南亚语种专业课的同时,选择修读另一门专业课模块,比如经济学、行政管理、法学、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须修满相应的26学分。此外,学校可加强弹性化管理,若学生有意愿辅修双学位,可按要求接着修满所选专业的相应学分,得到双学位证书,在精通南亚语种的同时又掌握一门专业或技术,成为国家及云南省需要的多语种、复合型高端人才。在第3年,学生可自愿赴对象国进行交换学习1年,可申请国家留基委奖学金或自费前往对象国学习。

1.3 毕业生就业情况

截至2019年9月,云南省高校南亚语种毕业生为98人,均为印地语专业,尚无其他南亚语种毕业生。目前,印地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较为稳定。以云南民族大学2015—2019届毕业生98人为例,初次就业率均达到100%,专业对口率高。多名学生被云南大学等高校、云南省人民政府等部门、华为等世界500强企业录用。学生出境工作比例50%以上,在各领域为国家建设、中印合作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2 云南省高校南亚语种专业建设面临的挑战

云南省南亚语种专业的落地与发展取得了较大进展,但部分高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2.1 高层次学历师资力量不足

笔者通过问卷形式调研全国高校教师,大部分高校在南亚语种专业建设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师资不足与教材匮乏。以云南省高校为例,云南省开设南亚语种专业的3所院校中教学经验丰富、高水平的专职教师较少,师资力量紧缺。大部分教师为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进入高校教学。目前,云南省高校南亚语种专职教师共有21名,不包括外聘专家及外籍教师,平均年龄不足30岁,每个语种专业教师约有1~3人,研究生学历为33.3%,不包含4名在读研究生,1名在读博士研究生。部分高校南亚语种专业教师,若外出提升学历,存在该专业无教师教学的尴尬局面;其次,缺乏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大多忙于教学,无力专注于科研,科研力量薄弱,具有高层次学历的南亚语种专职教师较少,大部分教师有待提升学历、教学及科研水平。

2.2 专业教学实施遇瓶颈

云南省高校部分南亚语种专业授课时使用国内如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出版的专业教材,部分语种专业因全国开设点较少,教材匮乏或编写不完善、内容陈旧,导致很多南亚语种专业选用的教学材料未能充分体现高校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特色,而且与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相适应,也未能符合当前社会的要求。有的高校采用自编教材,但因编者水平有限,部分教材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求。也有南亚语种教师从国外收集资料,整理后进行授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但缺乏完整体系。除了教学资源不完善之外,云南地区少数民族较多,方言各有特点,教师进行语音教学困难,比如有部分学生存在[n][l][x][f][ts][tsh][r]难以发出以及清浊音不分等问题。

2.3 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

通过对3所高校的南亚语种专业进行调研可知,在传统“3+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云南民族大学进行创新探索,采用了“语言+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解该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状况及看法,笔者对云南民族大学该部分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图1。

图1 “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2017、2018级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意愿问卷数据(有效回收77人)Fig.1 Questionnaire data from class of 2017 and 2018 on students’willingness totalents training mode under the cultivating mode of “language + specialty”

从图3的问卷中可看出,多数学生客观上希望能选修双学位并收获证书,进行多门专业学习,成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但回收的主观题答卷却显示,由于课程较多,大部分学生表示力不从心,双学位学习强度较大,周末也得付出时间与精力进行学习,跟原语种专业关联性不大,投入学习时间过长,学生很难做到语言和专业兼顾,容易挂科导致“高投入、低产出”的结果,有负预期。仅有10.39%的学生表示适合并有能力完成双学位学习;36.36%的学生表示仍在努力适应中;40.26%的学生则表示不适应,身心疲惫。因此,“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地区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目前该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契合本地南亚语种学生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2.4 就业机会不稳定

云南省高校南亚语种专业目前只有印地语专业有毕业生,其他南亚语种专业开设时间较晚,尚无毕业生,未来就业渠道与方向仍处于未知状态,就业市场尚未稳定成熟。经调研,南亚语种毕业生就业趋势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超半数用人单位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下社会和就业市场对南亚语种需求量较大,印地语、孟加拉语、乌尔都语人才需求量最大,其次是泰米尔语、尼泊尔语和僧伽罗语,对普什图语人才需求量较小;希望接收复合型人才,赴对象国工作月薪为万元以上,就业前景较好。但受全球经济放缓和行业下滑影响,我国与南亚国家贸易额普遍下降,对南亚语种的社会需求量受经贸联系程度、国家政策、政治外交等影响。目前,部分高校如云南大学正在或继续扩大南亚语种办学规模和专业数量;部分高校专业设置未从实际生源与师资情况考虑,专业布控不扎实,如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同一个语种专业,多个高校密集重复开设,如云南民族大学和云南大学印地语专业均为每年招生,2所学校该专业毕业生预计未来会形成就业竞争,人才资源过剩。

3 促进云南省高校南亚语种专业发展的建议

3.1 优化南亚语种专业设置

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国家及社会对南亚语种人才的需求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南亚语种非通用语种,目前云南省高校总计开设的7门南亚语种专业学生尚未全部就业。在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论证不充分的情况下,假如云南省多所高校盲目、重复地开设南亚语种专业,会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低、数量过剩、学生就业难的局面[7]。因此,云南省教育行政部门可从南亚语种在云南省或全国地位、当地生源情况、师资力量和对象国经贸往来等方面考虑专业规划设置。同时,教育管理部门对全省专业的布控和开设速度可减慢,对南亚语种专业点的设置和招生人数进行严格控制,要求各院校在开设新专业前应进行充分调研,避免各校密集重复开设南亚语种专业,造成未来就业资源挤兑。笔者建议云南省开设南亚语种高校应不超过3所,语种专业重复率≤2,印地语、孟加拉语专业可招收15人左右,其余语种在10人左右,各高校错开年份招生,采取每年、隔年、4年一招的招生模式,提高省外招生名额分配比例,比如考虑山东、上海、江苏、广东沿海一带生源,进行“高、精、尖”南亚语种人才培养。

3.2 促进高层次化师资水平发展

云南省政府可加大政策及资金保障力度,进一步支持高校加强南亚非通用语种学科建设,作为云南省高等教育中的优势特色学科发展,积极促进各高校部分南亚语种建设成为省级一流专业,并加大对南亚语种专家人才引进力度。同时,各高校可鼓励选派本校优秀毕业生或青年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接受联合培养——短、长期进修访学、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不仅仅局限于所授语言对象国,也可根据学科研究方向,支持南亚语种教师与欧美一流南亚研究机构交流,加强和提高南亚语种教师的研究能力和专业水平,使其成为“知识复合型”教师。同时,建议有关部门能够创造条件和机会,放宽南亚语种教师申请外出攻读学位的条件,以便青年教师尽早提升学历和能力,日后返校支持学校南亚语种专业建设发展。此外,高校还可高薪聘请国内外知名南亚领域研究的专家教授学者,以老带新,培养兼具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每年定期邀请云南省社科院专家教授到校开展讲座,与青年教师加强沟通交流的学术合作;与其他兄弟院校定期开展教师培训交流、举办南亚东南亚教师技能大赛,以赛促教,提高教学水平。

3.3 实现教学资源多元化

云南省高校可牵头组织学院各教研室教师,在国内外教授专家、外籍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对象国与我国的文化历史、时事政治、社会经贸等状况,针对本校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适时进行教材革新,编著权威有效的南亚语种专业系列教材,试用一届并及时修改内容以备长期使用。同时,对于少数发音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一对一教学辅导,并通过播放对象国的音频、电影,或定期视频连接对象国高校师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等丰富的多媒体方式,逐渐纠正当地学生的发音和训练纯正的口语。此外,高校还可设立相应的南亚语种教学基金项目,鼓励青年教师尝试教学改革,探索多元化的南亚语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4 实施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就业服务

开设南亚语种的高校可根据各语种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作好前期调研及规划,结合生源和师资情况,组织教研室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1)取消固定26学分专业辅修,给予语言课程更多学分和学时,打牢学生语种基础。此外,学院在大一下学期可提供体验部分课程,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和情况,在大二上学期自主选择是否辅修双学位;第3年海外留学期间,增加学习对象国法律体系、经贸状况或政治方面等课程,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专业深入地了解对象国,为未来就业打下基础。

2)语言与区域国别研究,可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展开,帮助学生成为懂语言、政治、经贸或法律等某一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各高校可根据专业的开设情况和需求,灵活选择“3+1”“3.5+0.5”“语言+专业”“语言+英语”或“语种+区域国别”等复合型复语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依据实施的状况及时调整培养模式;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英语专业培养,增设相关专业英语课程。

学校对于南亚语种学生可适当减免学费或给予补贴,设置校级南亚语种奖学金鼓励优秀学生第3年赴对象国留学。同时,高校可与企业及相关用人单位保持联系,根据实际需求设计相关特色课程,并派送毕业生于最后一学期赴相关用人单位实习,培养高质量的优秀专业人才。此外,省政府应组织相关院校单位管理部门和负责人,为南亚语种专业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平台,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号召企事业单位进行面向南亚语种毕业生的招聘活动,并对外举办南亚就业交流展,以拓宽就业渠道;对南亚语种毕业生从事自主创业,如进行海外贸易、投资服务,给予起步资金支持,鼓励其利用语言专业优势在本地发展,打造富有云南特色的南亚品牌,带动更多就业,促进云南省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

4 结 语

随着中国与南亚各国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的不断交流使用,云南高校依托独特的地缘优势,应不断加强南亚语种专业建设,积极应对南亚语种教育面临的挑战,逐渐形成全面成熟的南亚语种群,凸显云南省作为西南片区连接南亚、东南亚的纽带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独特优势,打好南亚东南亚语言文化这张牌,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语种南亚云南省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波斯语课》:两个人的小语种
中国热科院南亚所 研发成功菠萝机械化种植机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南亚》教学设计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
走出报考小语种专业的两大误区
小语种报考,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