钗黛诗词的审美意蕴比较

2020-08-10 12:25潘玉福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薛宝钗柳絮曹雪芹

潘玉福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中国古典诗词,可用闻一多的“三美”原则概括之。《红楼梦》一书诗词众多,其中人物所咏诗词中,以钗黛二人之诗词为精华,二人性格迥异,气质不同,因之,她们的诗词世界里,展现的是不一样的思想情感、处世态度、审美态度,等等。笔者将对薛宝钗与林黛玉诗词的内涵、风格特征、审美意蕴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曹雪芹的诗词创作观。

1 钗黛诗词意象分析

“‘意’是作者的情感、认识、审美体验等主观成分;‘象’是外在的事物、景等客观成分,二者结合即为意象。”[1]66每首诗词,由于作者的生活背景、认识、思想情感等因素的不同,而使作者选用的意象产生不同,这就会让诗词呈现出不同的内涵。

1.1 林黛玉诗词的意象及其内涵特点

在林黛玉的诗词中,多以梨花、梅花、桃花、秋雨、秋草、霜、蛩、雁等为意象,这些意象也给她的诗增添了特别的内涵特点。其诗词中的第一个特点是花人相对,以花喻人,传达作者的高洁与孤傲。林黛玉诗词立意高远,从她的诗词意象便可看出。如《咏白海棠限门盆魂痕昏》一诗,“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句中用了“梨蕊”“梅花”的意象,表现的是一种高洁、坚韧的品质,“西风”的吹打也没有让这具有“梨蕊”和“梅花”高洁品质的海棠花屈服。这两个意象的运用,使全诗的情感基调奠定为赞美海棠花,同时也展现了黛玉自己的风神气质。黛玉之诗词,其言辞、内涵,都与其自身的情感、思想等因素分不开,其中的意象,都是她自己所思所想的内心独白和情感写照。林黛玉久久寄人篱下,虽然先前有贾母照应,“一应饮食起居,皆如宝玉”,但终究也因她在别人眼里是“孤高自许”,以至于常有无依无靠之感。诗人以幽默的诗语,以“偷来梨蕊三分白”将海棠花雪白的特点真切地表达出来;又以“借得梅花一缕魂”将海棠花如梅花般傲然挺立,不惧风霜欺压的特点写得恰到好处。花如此,人亦如此,林黛玉所比喻的海棠花的高洁、坚强不屈的精神,不就是她自己的精神吗?在《问菊》里,她写道: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3]335-336

这首诗里,诗人写菊花用了“圃露”“庭霜”“鸿”“蛩”这些意象,使得全诗意趣生动,境界大开。“圃露”与“庭霜”两个意象,写的是秋天早晨的景象,但也从侧面写出了菊花的不惧寒霜的特点;“鸿”,即大雁,“蛩”即寒蝉,这两个意象,表现的是凄清寂寞的情感,作者运用这些意象,将菊花的神韵风采映衬了出来,而这样的花,何尝不是林黛玉这样的人呢!任外界风霜如何的凌厉,她依然如旧,开出不一样的,不同流俗的花;写花的高洁,也在表明自身的高洁。

此外,林黛玉诗词中的第二个特点是花泪相映,寄寓凄凉、惆怅。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群芳开夜宴,抽花签之时,林黛玉抽到的是“莫怨东风当自嗟”一句。而此句原文出自宋代欧阳修《和王介甫明妃曲》(其二)中的“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3]425写明妃出塞远嫁单于的幽怨,用以影射林黛玉的命运。林黛玉之诗词,是在她一点一滴的生活经历下积累出来的心灵的诉说,也是她个人美好理想的寄托。她体弱多病,为何呢?是对自己身世凄苦的感叹,对命运的未卜、迷茫与彷徨以及她与贾宝玉能否结成连理的担忧。林黛玉的诗,寄托了她自己心中的梦想。她愿像菊花一样,做雅士与隐士,而不愿为世俗之泥淖所污染。她在《咏菊》一诗里写道:“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不言而喻,此诗展现的正是一位吟诗对月的雅士形象,一位伤心多情的温柔女儿家的形象,如陶渊明般具有高风亮节的隐士。又如《葬花吟》一诗,诗人主要运用了“飞花”“落絮”“泪”“青灯”“冷雨”以及“杜鹃”这些意象,使全诗进入了一种悲悼的感情基调中,这样清冷萧杀的诗境,看似写桃花之命运,实则是在倾诉自身之命运,“桃花”这一意象,变得何其凄凉和惆怅。

而在《桃花行》一诗中,林黛玉又在写桃花的同时,写到了“帘中人比桃花瘦”,而这消瘦的她,终日以泪洗面,日渐憔悴。“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这几句诗里,句句有一“泪”字,其中“花”与“泪”的对比连缀,塑造了一位“伤心人”。花泪相映,不仅使诗歌的主题得以升华,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加凸显了诗人自身的性格特点。另外,在《秋窗风雨夕》一诗中,诗人又运用了“秋花”“秋草”“秋灯”“秋雨”“秋风”“秋夜”等一系列与“秋”相关的意象,为此诗营造了一种凄凉落寞之景,使此诗成为写秋的绝唱。由此观之,黛玉诗词里的这些特殊意象,是构成林黛玉诗风气质的关键点。这些意象的特点,对于表现诗歌的意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2 薛宝钗诗词的意象及其内涵特点

林黛玉的诗词中,多以花草风雨等清冷孤寂的意象为主;而薛宝钗的诗词中,则多以冷艳平淡、高雅欢愉的意象为主,譬如:胭脂、秋阶、冰雪、空篱、旧圃、瘦月、淡花、丹青、东风等。薛宝钗诗词中所用的这些意象,虽然不多,但都是她自身形象的写照,换言之,她自身的性格特点已经由她诗词中意象的特点折射出来了。

薛宝钗诗词中的第一个特点是冷淡含蓄。她的海棠诗“淡极始知花更艳”一句,可称得上是她的形象自况。且薛宝钗善于运用一些精妙的言辞入诗词,其《忆菊》一诗中,出现了“空篱”“旧圃”“瘦月”“清霜”等意象,这种淡雅与清冷,且毫无夸饰之感的用词特点,正是她性格的反映,诗中一言一语,皆娓娓道来,平和稳重。在其咏柳絮词《临江仙》中,也略微可以窥见宝钗言语的不俗,当宝玉问及《山门》一戏中有何佳语时,她便念了出来给贾宝玉听,由此可见她深厚的才学,加之她的持重自守的性格,形成了如她的海棠诗那样含蓄浑厚的诗风,自然不足为奇。只因她以为诗词是“末技”,不能因此而“移了性情”,所以她常以“冷”和“淡”的意象入诗词,故而凸显出的是素淡稳重、含蓄浑厚的特点。

薛宝钗诗词中的第二个特点是欢愉与高志。“欢愉之词难工,愁苦之言易巧”[4]80,而薛宝钗的《临江仙》一词,写的是欢愉之词,全词却写的潇洒自如,言辞工巧: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2]634-635。

词的上阙写春风吹拂柳絮,蜂蝶飞舞,柳絮泰然自若的景象。“东风”这一意象,虽说在词中见得平常,但在此处,词人以“东风”之力,写东风吹动柳絮的景象,任凭“蜂”“蝶”纷乱,自己依旧安然镇定。下阙写春风吹动柳絮,柳絮随风聚散,表现了柳絮愿借东风之力上“青云”的志向。“青云”这一意象,指的是高天,这可以说是薛宝钗将柳絮的柔美和高洁的品质,以及愿像柳絮一样,随风“青云直上”的志向袒露无遗了。全词表现的都是欢愉之情,最后点明志向,实为托物言志之佳篇。

虽然薛宝钗的诗词作品不太多,但是她确实因为其显贵身世、富庶的家境以及良好的教养而使她自己充满了“淑女”气质,以至于她的诗词里透露出了淡雅脱俗、托物言志的特点。

2 钗黛诗词中“文”与“质”的意境分析

诗词的创作,是先有意象、情感等作为材料的,在此基础上创作出的诗词,才可结合诗词的文与质来分析诗词的意境。孔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5]108。文,文采之意也;质,实质之意也。在诗词中,文采与实质的运用是否贴切,关乎诗词意境的高下;诗词若无意境,则寡淡无味。“意境”一词,在唐代才被明确提出,今人孙秋克先生总结说:“按古代文论的表述,意境由创作主体的‘意’——情感、理性、审美体验和客观的‘境’——自然景物和社会事象并可发出无限意味,即境外有境。”[4]70这是十分恰当的。关于钗黛诗词之意境,笔者将从“文质”而入“意境”论之。

2.1 林黛玉的诗词情感真、立意新

黛玉之诗词情真意切,言为心声。清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4]82。黛玉的诗词,境界之高即在于以真景物、真感情入诗词。从她的诗词里也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伤心人”,一个“主观之诗人”。譬如她的《秋窗风雨夕》一诗,终因黛玉此时得病卧床,加之天色“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有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于是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2]399。诗僧皎然说“诗情缘境发”,此时的黛玉,卧病在榻,已是心中凄楚,更兼窗外阴雨连绵不断地敲打着叶梢,怎能不生愁怀而触景生情呢?怎能不发出幽咽伤怀的诗情呢?《秋窗风雨夕》也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心境下完成的。此诗之中,诗人以“秋花”“秋草”“秋风”“秋雨”“秋窗”等一系列的景象与事物,融情思于景,将景化入诗,以及诗句婉转流畅的换韵,诗人描写了潇湘馆的清冷寂寞和自己命运的无可奈何,达到了人情与诗情、心境与情境的完美结合。字字句句,都是她自己的心声。

林黛玉的《五美吟》中,写了5位古代的美女,但是,她并没有因为前人多有歌咏这5位美人的名篇而亦步亦趋,落于下尘;相反地,而是化古为新,自出新意:写西施,不赞其爱情,而感叹其纵有倾国倾城貌,终究也是年华早逝,东村的效颦女,虽然没有西施之美貌,但却得以活到白头,从侧面说明了“红颜薄命”之意;写绿珠,赞美了她为报答石崇厚恩而坠楼殉情,与之同归地府“慰寂寥”的勇敢,等等。因此,她的诗中,多了一份风流别致与精巧新奇,而这样的一种意境,也是作者敢于翻新出奇,化古为今的艺术效果。

林黛玉的诗词,立意之高与情感之真切,由其诗词可见一斑。这是“文”上的美,情感与“文”结合而构成的意境,内容上似乎少有涉及“质”的东西,但她诗词里所透露出人生的思考,似乎已达到了质的高度。

2.2 薛宝钗的诗词平和雅致、文质彬彬

薛宝钗的诗词温润如玉、典雅端庄。如海棠诗,其实写的就是她自己。全诗如下: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2]321

诗中,一个受了宗法礼教熏染、举止端庄的淑女的形象跃然纸上。诗里,作者运用了“秋阶”“冰雪”等意象,虽然少,但是结合诗意却可以从中看出淡雅平和之感。此诗的大意为:海棠花的芳姿特别惹人喜爱,因而白天还在关着房门,亲手去浇灌它。这就通过主人珍爱花的情感从侧面写出了海棠花之美。接下来的两句,作者含蓄委婉地描写白海棠在浇水后的柔情绰态,犹如刚洗去胭脂的美女一般,在秋阶上映下了淡雅姣美的身影。全诗紧扣住了海棠花“淡”的特点,加上“愁多焉得玉无痕”一句,可谓由表及里,互相映衬。接下来的两句则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歌颂其娇美的丰姿,只有清淡到了极点才知道洁白的海棠花十分美丽;挂着露珠的花朵,就像一位多愁的美女,脸上挂着泪珠。最后两句继续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点出白海棠的品性,为了酬答主持秋事的白帝神,“宜清洁”。这正是宝钗性格的真实写照,写出了她安分随时、洁身自好的思想品格。

除此之外,薛宝钗也有格调清新、超凡脱俗之作,可谓达到了“文质彬彬”的艺术美感。如其咏絮词《临江仙》,“以异常的乐观的情调,歌咏柳絮在白玉堂前翩然起舞,美妙的舞姿引来成群的蜂蝶围着它们狂欢”[6],“东风卷得均匀”和“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2]634等语,看似平淡,然而细细咀嚼则余味无穷;看似写柳絮,其实亦是在写自己的理想,同时也是在表明自己的心性与品格。有研究者认为这首词是薛宝钗的另类之词,觉得她的词的内容与林黛玉词的内容针锋相对,她“试图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摧毁林黛玉”。[6]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据《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可以看出,钗黛二人之间的嫌隙,已经在相互倾吐心中之事的基础上逐渐消解了,况且薛宝钗之为人,绝非续书中所写的那样,是为了得到贾宝玉而置她与林黛玉的情谊不顾的卑鄙之人。再如其《忆菊》诗里的“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一联,“空篱”“旧圃”“瘦月”“清霜”等意象的运用,使全诗进入了一种淡雅与清澈的境界中,而“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一联,则愈发地真切自然,大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趣,阐发寂寥之情的同时,读来也平和雅致。

由此观之,薛宝钗之诗词,有“文质彬彬”之美,正如她自己的主张“只要立意清新,自然措词就不俗了”。她对于诗词的见解,其实与林黛玉相去不远,但终因二人性情不同,故而诗词的意境特征也不同。

3 从钗黛诗词之审美意蕴看曹雪芹之诗词观

3.1 诗词须立意新而有意趣

曹雪芹认为,诗词的创作必须以思想内容为首要因素,立意要新,意趣要真,形式要“对景遣词”,不“以辞害意”,词句要“新奇”。《红楼梦》第六十四回中,当薛宝钗看到林黛玉写的《五美吟》后,便说道:“作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这其实是曹雪芹对于作诗的见解。当然,《红楼梦》中钗黛的诗词,是曹雪芹立足于小说人物角色的境遇、心态以及作者自身之生活体验而作的。诗词是表情达意最为凝练的文体,作者笔下的钗黛诗词,更因其词句“新奇”和“不以辞害意”而独树一帜,诚如上文所述,立意须高远,须有新意才能出好的诗词,取古法而不落于窠臼,颇有黄庭坚“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妙。笔者以为,对于学诗词,这是应该肯定的观点,至如《葬花辞》《秋窗风雨夕》等篇章,可谓作者笔下的经典,如果太拘于格律、押韵、对仗、文采等,难免入于浮靡,轻于流俗。立意既新,则意趣自然妙。曹雪芹的“意趣”确切地表现了诗词的“文”与“质”关系的统一。

3.2 诗词须写真景物、真感情

意境是中国古代诗家、词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作家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作者主观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曹雪芹之诗词,时常以精炼的语句、韵律创造出感人的意境,正所谓诗词寓情于景,而境愈深。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曹雪芹的诗词创作,也正是如此。如书中林黛玉教香菱学诗一回,当香菱在谈到王维的诗时说:“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太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2]425这便是境界的表现。在辽阔的大漠之上,一缕孤烟直上云霄而去,伴着那长河上圆圆的落日,多么壮美的景象啊。再者,作者创作《秋窗风雨夕》《葬花吟》《桃花行》等诗,何尝不是将自己生活的感悟,心中的情感融入其中呢?也就因为这些诗词作品都是写真景物真感情的。

3.3 学诗词,须先读诗词,懂诗词,取法应高古

文章有文章之法则,诗词亦有诗词之法则。而这些法则是从何而来呢?自然是从文章中来,从诗词中来。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就说:“夫诗有别趣,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观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荃者上也。”[1]204而这一诗词创作观点,似乎被曹雪芹继承下来了,《红楼梦》中,香菱为了学诗,向林黛玉请教,就有如下的一段对话: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2]424-425

从这里,可以略微窥见曹雪芹对于诗词学习与创作的主张。他认为,学诗不可学浅近的,学习浅近的诗,入了那个格局,难以学得出来,应该学高古的。曹雪芹借《红楼梦》中钗黛二人在诗词上的创作实践间接地来说明自己对于诗词创作的主张。学习诗词创作之前,应该先多读记古人的优秀的诗篇,先学习一两家“垫底”,再综合各家之长,融合自己的心性情思,有感而发,写真景物、真感情,立意清新,便能渐渐学好。

4 结 论

综上所述,通过钗黛诗词的审美意蕴的对比和分析可以看出:曹雪芹认为诗词创作并非无病呻吟的娱乐消遣,诗词创作是作者情感的外现,是一个人气质的外现,从诗词里,我们能够看到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另外,曹雪芹以为,诗词创作以立意新且有意趣为要,当写真景物、真感情,学诗词应该注重学习古人的优秀作品,取法高古,化古为今,并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各家诗词之精要,自出新意,便能创作出好的作品。钗黛诗词审美意蕴与曹雪芹诗词创作观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钗黛诗词的审美意蕴特点以及作家诗词创作观比较

猜你喜欢
薛宝钗柳絮曹雪芹
柳絮
柳絮飘飘
柳絮娃娃
曹雪芹与史铁生的生命哲学比较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王熙凤比薛宝钗差在哪里?
薛室钗:用一生为原生家庭还债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探究《红楼梦》薛宝钗为人处事的利弊
《曹雪芹》:如同断臂维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