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现状及思考

2020-08-10 09:08马霓维
卷宗 2020年13期
关键词:社区参与

马霓维

摘 要: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一种有效途径,四川省凉山州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有的地方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旅游开发,在旅游圈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少数民族社区参与旅游可以使当地人普遍受益,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惠及村民解决就业及经济等方面的问题,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位于西昌市中心东南30公里的安哈彝寨,因其特殊的旅游资源和民风深受外来游客的喜爱。本文分析了安哈彝寨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安哈彝寨发展旅游的意义,以及如何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村寨;社区旅游;社区参与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是以少数民族村寨社区为旅游目的地,以村寨人文事象和自然风光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异质文化与生活、享受乡野田园风光为动机,集观赏、考察、体验、度假、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活动。少数民族村寨有着活态的民族文化和淳朴洁净的乡野田园风光,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作为一类特殊社区,少数民族村寨是政治、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和文化、环境的敏感区,旅游开发既要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又要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可谓任重道远。安哈彝寨结合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旅游资源、自然气候因素,挖掘和展示了彝族特色文化,是目前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村寨建设中较为成功的景点之一。

1 安哈彝寨发展现状

1.1 安哈概况

1.1.1 地理位置

安哈镇成立于2002年,是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唯一的彝族建制镇。安哈镇位于西昌市中心东南30公里,地處二半山、高山地带,平均海拔二千米以上,幅员面积144平方公里,下辖4个行政村,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676人,其中99%为彝族,森林覆盖达74%,该镇交通运输较为方便,地处国家级名胜风景区——螺髻山风景区的腹地。按照地域区划,属于二半山及高山山区,从境内最低处海拔4182米,形成了北低南高的态势。年平均气温14℃,年均日照2140小时,年均降水量1200毫米,无霜期250天左右。土壤有水稻土、紫色土、山地黄红壤、亚高山草甸土四类。

1.1.2 自然环境

安哈镇辖区因受地貌及气候的影响,气候呈垂直分布状态,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植被种类丰富,从山谷到山顶植被呈立体分布,从而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2001年5月安哈镇所在的螺髻山被列为国家自然保护风景区。螺髻山自然风景点主要集中在镇辖区内,具体有闻名世界的古冰川遗址、五彩湖、金厂坝、黑龙潭、仙人洞等到自然景观,更有国家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珍稀动植物及花卉。

1.2.3 人文环境

安哈镇前身是凉山州螺髻山种畜场,实行“以场代社”特殊体制的事业单位,农村从未享受过国家的扶贫政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2002年移交西昌市时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523元,远远低于当时国家的贫困标准,是一个典型的贫困乡镇。安哈镇成立后,镇党委、政府在深入调查了解分析镇情、村情的情况下,积极发展集“生态休闲游、健身探险游、民俗风情游”三位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和特色农牧业,实现一、三产业相融互动,确保社会稳定,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当地村民的食物、衣物、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基本上是自己生产,房屋建盖不出钱请工,而是在全村力量支持下,以互相帮助的办法来完成。村中依时定期举行斗鸡、赛马、对歌、达体舞等传统的集体活动,保留着浓厚的彝族传统文化色彩。当地农民少问世外之事,乐于农耕,邻里和睦,团结互助,共同遵守古风遗俗,保存了彝族文化的精髓。这种保存完整的小农经济社会形态成为安哈镇旅游发展的最大卖点,为不少城里人体验淳朴的民风民俗提供了场所。

1.2 安哈彝寨旅游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安哈镇严格实施了《安哈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安哈镇乡村旅游发规划》,在规划中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支柱产业,使安哈镇逐步形成以旅游业为主、绿色农牧业为铺的产业结构框架,促进了安哈镇经济社会全面的、科学的、和谐的发展。在市委、市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整合扶贫资源,在支撑产业上大力宣传推广乌骨鸡放养,优质肉羊饲养,对当地猪进行改良和栽培优质果林,引导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开设“彝家乐”,打造出彝家风情旅游的亮点,初步形成小旅游的格局,为安哈镇旅游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全镇旅游接待总人数为8.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12.5万元,畜牧业全年出栏猪12710头、牛969头、鸡99972只,产值为76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60%以上①。目前,安哈彝寨已形成集特色饮食、特色住宿、便利交通、特色旅游产品于一体的旅游模式,吸引游客数只见增不见减,当地村民不仅靠旅游业提高了经济收入,同时也通过外地游客的来访增长了见识。

2 安哈彝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社区传统文化是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统习俗生动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民众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伦理观念以及心理结构等方面的传统特点,是构成民众生活文化的主体与核心。在安哈彝寨,甚至凉山州大部分村寨中年轻人兴起外出打工之风,加上游客到访的频率极高,使原先相对封闭的社区环境、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受到了外界强烈影响。经济不断发展,村民收入也有所提高,不少村民家中都有了电视、电话,不仅紧追现代化的年轻人配置了手机,甚至不少老一辈也追上了买手机的浪潮。居民的生活方式、民风民俗日趋城市化,休闲娱乐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不少当地人抛弃了传统的娱乐方式,改而开始热衷于追剧、打牌等其他现代化的娱乐方式,传统习俗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2.2 淳朴民风的改变

在农村生活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乡邻和睦”是原先村民平静淳朴生活的写照。然而自从成了远近闻名的“彝族第一寨”打造完成之后,与外界沟通的增多使村民原先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旅游开发使村子部分人首先从中获益,这种不平衡的变化首先反映在部分村民心态的微妙转变和邻里关系的变化上,后来出现了许多不曾有过的新矛盾。稍有远见的村民办起了自家的农家乐,却在经营过程中,邻里之间暗地为了抢生意,闹得不可开交。在笔者调查过程中,就曾打听到,沙马家与依火家原本是十几年的邻居,关系一直很好。2008年,依火家先在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镇上最早的一批农家乐,过了两年沙马家见依火家生意红火,不禁眼红四处筹钱也办了一家农家乐,并且就开在依火家农家乐隔壁。靠着新开张,设施崭新抢了依火家不少生意,从此,两家见面也不会打照面,形同陌路。

猜你喜欢
社区参与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决策的困境与对策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
居民感知公平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利益主体理论的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研究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本土化研究
试论我国社区矫正中的社区参与模式及其优化路径
基于社区参与的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