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新”组织党建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研究

2020-08-10 09:07刘燕洪
办公室业务·上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两新基层社会治理组织

刘燕洪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提出“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着力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会议中明确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而现阶段朝向这一目标迈进的重要部分是基层社会治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新经济组织与新社会组织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两新”组织,扮演的角色日益关键,“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也不断拓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两新”组织党建能够听民心、顺民意,不断整合资源并激发社会活力。本文的研究从“两新”组织党建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的动力着手,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更好融入的对策建议,供同行们参考与讨论。

【关键词】“两新”组织;基层党建;基层社会治理;治理体系现代化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承担着重要责任。“两新”组织的发展壮大,表明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呈现向好趋势,具体而言,新经济组织包含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包括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其他非公有制经济控制的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等。“新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等,这些组织的基层党建工作能否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关乎我国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一、“两新”组织党建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动力因素分析

(一)國内外环境的动力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执政理念,为中国共产党这一执政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正处于最严峻的考验之中,经历风风雨雨,在当下社会快速发展阶段,社会矛盾凸显,各方的利益难以实现绝对公平,“两新”组织本质上就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部分,同时也是解决社会矛盾,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关键因素,在“两新”组织中发挥基层党员的凝聚力和创新力,发挥其中的党组织作用,是适应国内严峻形势的重要选择。从国外来看,日益严酷的国际竞争更要求党组织适应国际形势变化,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思路,发挥基层党建工作的先天优势。

(二)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动力因素。社会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公共事务治理当中,共同致力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稳步向前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社会问题依然威胁社会转型发展,进入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更彰显“两新”组织角色的特殊价值。在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明确党建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关系,清晰党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才能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当下,要实现共治、共建、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就要发挥政府和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以新的平台整合社会上的优势资源,构建社会治理生态系统,发挥多元主体的角色价值。

(三)基层党建创新的动力因素。伴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经济组织与新社会组织的规模也日益壮大,基层党建的价值逐渐提升。基层党建是党员进行小氛围内的学习,紧紧围绕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展开工作,在党建实践中从自身角度抓党建,本质上还是党内循环。党员的先进性是扎根于群众当中,必须要为群众服务,充分彰显党员的模范作用,唯有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当中,实现从党内循环到党外循环,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以新的功能定位,推动基层党建创新,使基层党建工作永葆活力,紧跟时代的步伐。

二、“两新”组织党建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问题研究

(一)总体规划布局不合理。社会治理是一个范畴广泛的概念,包含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多个板块,共同形成有机整体。基层党建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是紧密关联的,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党建组织运营管理体系,必须以宏观、系统的角度推动基层党建的协调发展。“两新”组织党建在融入社会治理体系中整体规划上暴露出很多不足。首先,“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缺乏合力,由于“两新”组织党建的条状式管理,难以形成条块式的工作合力,工作布局存在缺陷。其次,“两新”组织中以党建带群建的体系并未实现,多头管理,缺乏统筹,在全局上的规划不足,难以真正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当中。最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本身也不均衡,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资源不够,力量相对薄弱,而新经济组织的工作资源更完善,力量也相对充沛,与基层建设的关联度更密切。

(二)具体工作方法不科学。“两新”组织的发展壮大对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利益分配格局的多元化,资本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矛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愈加明显,但基层党建融入到社会治理体系当中的工作方法尚且不尽人意。首先,很多单位没有充足的展开党组织建设的条件,难以有效的凝结群众力量,很多外资企业的管理者支持度不高,具体渗透方式并不合理。一些非党员的民营小企业家认为,基层党建活动费时费力,党组织的作用不明显,很多党员不愿提及自己党员的身份展现。中小企业的数量占据绝大多数,导致“两新”组织的党员相对分散,凝聚力不够,加上很多故意隐瞒的党员,导致党建工作的覆盖率不高,甚至有很多规模较小的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一片空白。面对种种问题,“两新”组织党建功能的作用发挥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其次,“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方式创新不够,难以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有充足的吸引力,一直沿袭传统的党建工作开展方式,与“两新”组织的人才缺乏互动,难以真正发挥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导致“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地位逐渐虚化,党员们的主体意识也日渐淡薄。

(三)社会资源的整合不够。“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体系的原因,导致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过程中难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诚然,基层的党建资源整合意义非凡,通过基层单位的协调可将基层党组织联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促进基层发展和基层治理的凝聚力。多年来,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已经取得一些成效,但由于在基层尚未构建互联互动的协调体系,“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因具体的要求差异,工会、团委、妇联、教育、科技、体育、文化、卫生、环保等公共资源难以整合共享。而基层“两新”组织的数量增加不多,所涉及的行业也越来越多,整合资源的渠道却相对狭隘。对于私人企业而言,获取经济利益是发展的首要目标,由于企业的资源难以在基层形成提供服务的平台,导致“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资源整合不到位。

三、“两新”组织党建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策略

(一)树立明确的规划布局目标。从基层社会治理的层面来看,重视顶层设计并做好规划布局,实现科学的统筹是当下的首要任务,区域化党建是基层党建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平台,必须以区域为单位合理规划和布局,发挥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时空优势,构建有效的规划实施体系。首先,要构建以基层党委为核心的基层共建共享平台,在区域化党建平台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形成以区域为基础,以基层为推动的党建工作新机制,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当中。其次,推动“两新”组织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当中,通过“两新”组织的党组织与基层党建联动,激发前者参与到社会治理新格局共建当中,激发参与主体的内生动力。

(二)多元化的治理载体融入。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当中不单纯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需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治理载体融入,有效解決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矛盾与利益纠纷,首先,以“双结对”活动为载体,推动传统党建与“两新”党建的互动。通过“两新”党组织进基层,推动学习型基层组织建设,引导“两新”组织党员们参与到基层社会建设过程当中。其次,以企业为出发点组织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主题活动,党员们不断落实群众工作,发挥互联网载体的作用,积极开展与“两新”组织发展相适应的,能够凝聚党员和群众群体的丰富活动,促进党建工作发展和企业的发展。另外,要发挥党员们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的角色价值,引导党员们积极亮身份,勇敢亮业绩,提升党员们的责任感,实现“两新”组织党务公开,实现党员们先知晓、先行动。最后,构建完善的议事机制,通过基层组织的协商议事制度,定期对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问题进行会议探讨,通过议事机制确定基层社会治理当中的重要事宜,以议事的形式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种种矛盾。

(三)整合基层社会治理的资源。要实现“两新”组织党建资源的整合,就要解决资源碎片化的问题,发挥“两新”组织的正面作用。横向来看,要借助党建联建整合多元的资源,尤其要加强对相对涣散的单位的引导,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形成“两新”组织与多方面党组织的党建联建体系。纵向来看,突破地域范围的限制,以更广阔的空间发挥党组织的顶层设计,不断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基层日常联系沟通体系,吸引“两新”组织的负责人参与其中,统筹集合辖区优势资源,为各种类型的企业提供信息支撑,满足基层群众们的实际需要。在基层党建组织的领导下,构建密集的组织网络,实现完整的多方协商对话的互动机制,充分融合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当中。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40余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中国共产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鼓励与支持日益增加,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态势,社会结构不断调整,新社会组织与新经济组织不断涌现,发挥“两新”党建与基层社会智力的融合,能够完善各领域的体制机制。诚然,本文对“两新”的研究仅仅分析的是党建融入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当中,在问题分析时也有一定局限性,故在后续的研究中必将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陆芳萍,杜玉华.国家-社会之外:城市“两新”组织聚集区社会治理的困境及其超越——以上海陆家嘴金融城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27-136.

[2]文古子博.党建引领下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问题分析[J].党史博采,2019(1):47-48.

[3]许忱,田英民.推进"两新"组织社会治理创新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驾护航[J].农场经济管理,2016(2):247-248.

[4]周叶婷,肖菲.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成长的互动逻辑[J].2017(5):52-55.

猜你喜欢
两新基层社会治理组织
“两新”党建工作要解决关键问题
灵活推进县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
点燃“两新”组织红色引擎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思考
创新“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价值
品三口而知味
农民合作组织问题分析
社会组织有效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