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性保护路径探析

2020-08-10 18:30郭嘉
卷宗 2020年16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郭嘉

摘 要: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性保护”逐渐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重要的方式和手段,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生产性保护”中也面临着困境。加强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展路径的方法有:向政府申请支持性政策;加大区域产品文化产业化;培养发展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开发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

在我国,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如繁星一样绚烂多彩,遍布中国大地,涉及衣食住行,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理念、古人的智慧结晶和探索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而“生产性保护”也慢慢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类项目“生产性保护”正处在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的阶段,并持续加入到全国各地纷纷成立的旅游风景区以及主题文化景区的展示,在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旅游的群众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让大家深入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并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具有了解并推广宣传,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生产性保护”的内涵和核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类项目产品的展示大概流程是:材料-生產-流通-再产品-销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这个生产实践中得到了传承,主要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来延续和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和完整,所以“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核心,而技术是保护完整性的真实性。

“生产性保护” 的意思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下,研究保护和发展是什么关系。“生产性保护”跟商业领域中的生产不一样,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业的行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能转为经济效益的文化转变成经济形式,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动力和活力,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得到平衡,因此,发展可以有利于文化保护。有效利用生产和市场,有利于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自身动力得到了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也可以从中获利,同时传承人会不断的产生积极主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队伍建设也会越来越庞大,社会和经济的效益都同时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能够得到持续发展。

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在近年来面临着大量机械化工艺的替代,从而所带来的压迫以及困境。因为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品都是人工制作,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并不适合大批量生产,而且当地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产品绝大多数以私人小作坊进行生产,生产成本比较高。私人小作坊的生产出来量小、经营比较随意、并没有统一化管理,生产出来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老师傅手艺好生产出来质量高,但是老师傅做工细,一件手工艺品需要很长的时间完成。小师傅速度快,但是质量却比较差,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很难得到来自外地来旅游群众的青睐,所以经济效益不高。目前,我国从事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产品生产的企业数量较少、规模比较小、缺乏对非遗文化的敬仰以及对手工制作技艺精神上的追求。

现在许多非遗手工艺品都是在旅游景点区自作自卖,都是由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继续传承,缺乏对传统手工艺品的创新,私人小作坊生产者缺乏长远的发展意识,导致了一些手工艺品品种单一、样式老旧,让消费者选择的品种不多,而导致小作坊因成本亏损放弃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导致非遗项目的濒临灭绝或消失。还有由于产品使用的范围小,许多传统工艺品只能作为礼品或用于收藏,其实用价值不高,与我们的生活关联不上,没有形成大众化消费,产品几乎毫无影响力。另外,经营者之间以竞争对手的方式存在,缺乏抱团发展的意识,各自发展,致使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消费市场局限于私人小作坊,没有完整的销售渠道。

2 重点企业少,经营管理落后

作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内,特别是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类的非遗项目,同时具有影响力和美誉度的重点企业的数量不多,生产层次也不高。个体经营模式占比较多,达到规模化生产的企业不多,行业的带动效率不高。某些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没有转变,对品牌意识度比较弱,经营管理方式不创新,加工技术落后,跟不上现代人的时尚潮流。比如说:某一些高端的艺术品的制造出来没不怎么受欢迎,于是经济效益就不高。很多企业的经营方式为:自产自销或委托加工,实体和线上销售,但是营销模式不广,不是很有效,要有短期计划和长远的规划,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进行推广。对营销的激励制度进行完善,这样对传承人的积极性才会提高。

传统的手工艺文化产生于农作时代,国家的飞速发展让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随着政府提倡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引进大量的外来文化,使人民的思想、心理、以及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崇洋媚外的思想充斥着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发展。太多年轻人在外面打工,年轻人比较有思维,忽略了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文化,他们对此认识度不够,文化传承保护的责任感不强,造成如今这种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渴望不强烈。

3 生产性保护的方法

笔者了解到,目前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工作较为成功的,以陕西省汉中市的省级非遗项目《羌族刺绣》为例。宁强县羌州绣娘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一个集羌族刺绣文化保护、羌族刺绣设计构图、羌绣服饰生产、绣件饰品加工、羌绣技艺培训等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文化公司。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传承羌族刺绣工艺为己任,尝试把羌族刺绣工艺等羌文化元素融入服饰、床品、窗帘、鞋帽、手包、桌垫、饰品等日常生活中,同时生产加工部分羌绣工艺品,全方位展示羌绣艺术,发扬羌绣文化,传承羌绣技艺,公司生产的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得到社会各界好评。同时,对宁强羌绣文化的保护、发展和传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探索出了一条民族民俗文化发展传承和文化旅游建设有机结合的新路子,并每年对农村妇女进行培训,这样不仅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推动脱贫致富,而且也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既对羌绣起到保护和传承作用,还可以促进羌文化繁荣和全域旅游发展。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非遗保护的政策及方针,根据国家规定建立适合本地区的非遗保护规划,对各级“生产性保护”基地予以大力支持,统一规划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类产品的生产、运营、销售等各个步骤,实现对传统手工艺品的重点扶持。对于一些非遗技术的传承,按照国家政策,建立技术传承机构,设立非遗人才的培养工会,加大对传承人的经济、技术的支持,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手工艺人,国家设立保障机构,搭建平台,提供服务。为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传承设立生产机构,并扩大传艺收徒、交流学习等活动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要想得以流传,政府需要加大对传承人的培养工作,不断的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生产性保护”要将文化、审美和艺术的价值,通过生产实践中不断的改良,形成物质形态的产品。

实际上,我国文化和旅游部已经颁布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中,大多数为营利性传统文化企业,各地也照着示范基地进行操作,那些处于地域偏远、生产规模小、市场预期不好的项目缺少必要的关注度,应该真正纳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当中,进行非营利保护,采取以宣传模式为主的方式进行社会传承;对于那些市场需求度高、有一定产业规模的非遗产业,采用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文化商业化发展的形式,延长产业链、扩大就业、推动进一步文化产业化。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