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艾滋病防治及性健康教育干预设计及效果评估

2020-08-10 11:59张倩晏源罗蕾张莉陈红马丹丹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14期

张倩 晏源 罗蕾 张莉 陈红 马丹丹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艾滋病防治和性健康知识认识不足,在高职教育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及性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在校园蔓延的有效手段。本文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艾滋病防治及性健康教育模式及途径,提出艾滋病防治和性健康教育干预方法“金字塔”模型,并选择云南国防工业技术学院某学院500人开展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干预后学生对艾滋病知识及性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对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者正向态度、对性健康知识的正向态度均有明显提高,验证了“金字塔”干预法有明显效果。

关键词:艾滋病防治;性健康教育;学习金字塔

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逐渐蔓延开来。当前,我国艾滋病防治形势严峻。近年来,高校校园已成为艾滋病的高发区。据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报道:“性传播成为最主要传播途径,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感染率持续升高,青年学生感染人数增加较快”。大学生性意识随年龄增大逐渐觉醒,并产生了性需求。但因相关知识匮乏,无保护、易冲动、认知不完善等问题也随之产生。学生缺乏艾滋病预防和性健康知识的相关教育,成为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和重要侵害对象,因此,在高职教育中探索和开展艾滋病预防及性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在高校蔓延的有效手段。

笔者上阶段调查了6所高职院校,仅有2所高校开设了16学时的《禁毒防艾》公共必修课。针对新生,采用网络学习和线下讲座形式开展。据调查,学生主要使用手机、电脑等设备学习,虽然是线上线下的学习的结合,但仍属于被动学习,效率不高,效果不佳。

经美国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证实的著名“学习金字塔”理论指出,学习吸收率层级从低到高分为七层。如图1所示,学习效果最佳的是主动学习,包括“小组讨论”“实作演练”“转教别人/立即应用”,较差的是被动学习,包括“听讲”“阅读”“听与看”“示范/展示”。由此设想,以实践教育活动作为高校艾滋病防治和性健康教育的主要抓手,达到“小组讨论”“实做演练”“转教别人/立即应用”的主动学习层次,学生学习吸收效率应该更高,效果更好。

一、研究对象

项目以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二级学院18级、19级在校学生作为目标人群,调查抽取干预组250人,对照组250人。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分别在干预前后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匿名自填方式,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年级、专業等)、艾滋病防治知识(艾滋病传播方式、途径、预防措施等)、艾滋病态度行为调查(对艾滋感染者的态度、感染艾滋病高危行为)等。问卷中,每答对一题得一分,答错或不答不得分。知晓率计算公式为:知晓率=答对题数/应答题总数x100%。正向率计算公式为:正向率=积极客观答案题数/应答题总数x100%。

2.干预方法

(1)干预组措施——“金字塔”艾滋病防治和性健康教育干预法

2019年9月—2020年5月,项目组对干预组学生开展艾滋病防治及性健康教育,基于“学习金字塔”理论设计的艾滋病防治和性健康教育干预法,按照学习吸收率从低到高的规律,依次递进开展5项活动:专题讲座,对照层级“听讲”,心理健康大讲堂,对照层级“阅读”,线上慕课,对照层级“听与看”,“我是志愿宣传员”同伴教育活动,对照层级“示范展示”“小组讨论”,走出校园、走进社区——社会实践,对照层级“实作演练”“转教别人/立即应用”。

①专题讲座。邀请校外专家对干预组进行集中讲座,讲座内容包括:艾滋病流行趋势、艾滋病危害及预防、高危性行为的风险、正确的性态度等,并对本次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主要内容和工作步骤进行讲解。

②心理健康讲堂。开发制作具有互动功能的H5网页,主要内容为艾滋病防治及性健康教育的相关学习内容,让干预组学生每2周学习1期内容,共开发5期,学校“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教学理念,拓展学生知识积累。

③线上微课。项目组教师四名教师制作微课视频,微课包括四讲:为“艾”发声 正视艾滋;预艾予爱,青春无悔;为爱预防,不谈性色变;让“艾”原理,与爱同行。将微课放置于学校“开大心灵家园”公众号,让干预组学生进行时时线上学习。

④“我是志愿宣传员”同伴教育活动。从干预组学生中选出20名有志愿者服务精神、意识,有责任心,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较强的志愿宣传员。由老师对20名志愿宣传员进行2天集中培训。项目组将干预组学生分为10组,每组25人,每组安排2名志愿宣传员,由志愿宣传员开展艾滋病防治和性健康教育活动,每两周开展一期,共开展五期,形式主要为主题小组会,案例学习讨论,主题分别为:中国首例艾滋病人;无辜的大学生;吸毒少女的自白;消除歧视奉献爱心;安全套的使用。

⑤走出校园、走进社区——社会实践。以同伴教育活动相同的方式遴选出干预组30名学生,参与学校校团委2020年1月组织的“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到定点帮扶的地点进行艾滋病防治和性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发放由项目组编印的教育宣传三折页。

(2)对照组措施

对照组不开展任何活动,只同期开展2次问卷调查,项目组计划在本次研究项目结束后,对参与项目的对照组开展相同的教育活动。

三、研究结果

1.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在干预前后各进行一次。干预前共发出问卷500张,回收有效问卷482张,问卷有效率96.4%;干预后发放问卷500张,回收有效问卷478张,问卷有效率95.6%。两次问卷调查的男女生比例基本保持不变,均为4:1,学生年龄主要集中在17-2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8.25+1.62岁。

2.干预前后对艾滋病知识及性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调查

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学生对艾滋病及性健康知识知晓率均较低,分别为52.15%和53.6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知晓率分别为92.58%和54.51%,干预组学生对艾滋病知识和性健康知识知晓显著提高,所调查的15个问题干预组均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1

3.干预前后学生对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者正向态度的情况调查

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学生对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者正向态度分别为45.15%和44.29%,兩组态度的正向率都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学生态度正向率分别为91.57%和45.13%,所调查的6个问题干预组均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2

4.干预前后学生对性健康知识的正向态度调查情况

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对性健康知识的正向率分别为56.7%和57.5%,两组学生对性健康知识的正向率均较低,数据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学生态度正向率分别为91.57%和45.13%,所调查的5个问题干预组均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3

5.讨论

(1)目前高职学生艾滋病防治和性健康教育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干预前学生对艾滋病防治和性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态度、行为情况不容乐观,知识获取不够,存在误区,高危性行为存在。制定更适合学生的教育模式非常重要。

(2)“金字塔”干预法效果讨论

结果显示,“金字塔”艾滋病防治和性健康教育干预法对照学习吸收效率从低到高层级依次开展历时一学期多的活动,学生理解更深刻。干预后,学生对艾滋病防治和性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态度、行为情况有较大的改善。

四、创新与不足

1.创新:本项目基于“学习金字塔”理论提出的艾滋病防治和性健康教育干预法,按照学习吸收率从低到高递进开展专题讲座、心理健康大讲堂、线上慕课、“我是志愿宣传员”同伴教育、走出校园、走进社区等5项活动。经过调查研究,验证了“金字塔”艾滋病防治和性健康教育干预法有明显的干预效果。该方法有系统化、规律化、多样化、持续性教育特点,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具有现实意义,对教育模式的补充和扩展具有理论研究意义。

2.不足:该研究只在一所高职院校的二级学院开展,样本基数不够大,今后可尝试在全校推广,再向省内其他高校推广。

参考文献

[1]郭丹桂,李依潇,许少洪.广东省某高职院校新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

[2]刘丹.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9,000(005):44.

[3]林晶晶,马睿,卜东东等.新形势下我国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创新模式探索[J].中国校医,2019,33(5).

[4]吴梦瑶,张韬.我国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和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综述[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9(12).

[5]姚琴琴,黄艳梅.某高校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下大学生对艾滋病认知程度的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2).

[6]肖青,彭望君,蒋婷等.大学生性心理与性健康教育课程对女大学生性知识、恋爱观及性行为影响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0(1).

作者简介

张倩(1988—),女,云南昆明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

晏源(1985—),女,云南楚雄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

罗蕾(1976-),女,云南昆明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张莉(1975—),女,云南昆明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

陈红(1984—),女,四川泸州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

马丹丹(1980—),女,云南昆明人,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