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多元模式 服务农村养老

2020-08-11 07:51钟山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农村经济 2020年6期
关键词:养老机构老年人

黄 磊 高 阳/钟山职业技术学院

老龄化是当前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农村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为促进农村养老事业发展,笔者以某县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形式深入调研,分析当前农村养老总体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

现状及问题

人口老龄化形势较为严峻。据2019年图表数据统计,该县14个镇(区)中,65周岁以上人口占比低于13%的镇(区)1个,占比在16%~20%之间的镇(区)有10个,占比20%以上的镇(区)有3个。80周岁以上人口统计,占比低于1%的镇(区)1个,占比1%~6%之间的镇(区)12个,占比高于6%的镇(区)1个。可以看到,不论是65周岁以上,还是80周岁以上,在某县人口中都占有相当比重,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比较严峻。

养老机构难以满足需求。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的“养儿防老”已不再适应当前的形势发展,养老服务机构将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为整个社会养老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该县农村养老服务工作起步晚、底子薄,配套服务设施不足。根据测算,全县65周岁以上老人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为45张,80周岁以上老人每百人拥有的床位数23张,较之于日益扩大的老年人口基数而言,依然存在较大缺口。与此同时,公有机构在体制机制方面存有先天缺陷,民营机构又面临较大的生存和责任压力,很多机构往往以接收健康老人为主,那些迫切需要专业照护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往往被拒之门外。可见,养老机构在总量不足的同时,还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亟待大力发展。

老人们参加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组织的歌咏活动

老人机构养老意愿不强。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总体不强,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收入制约。在受访对象中,69.94%的老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62.36%的老人不愿意支付费用入住养老机构;在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受访对象中,有86.22%的老人选择月消费“1000元以下”。二是观念制约。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村老年人更愿意接受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家庭养老模式,仅有15%愿意选择“机构养老”。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包括被调查的某县在内,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成了留守人员,家庭养老已很难满足农村养老的需求。

养老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当前养老从业人员年龄总体偏大,50~60岁人员占比45.45%;学历层次偏低,初中及以下人员占比56.36%。养老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仅能为老人提供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照料服务,而对需求最多的如“精神慰藉”“助聊”“助乐”等养老需求则难以提供,对一些半失能、失能老人的专业护理需求更难满足。许多养老从业人员对护理工作认可度较低,少有人将此视为长期的职业追求和发展目标。

对策与建议

构建多元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地方政府应加强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逐渐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家庭为主体、社会为依托的多元参与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从筹措资金、规划建设到服务管理等各环节,全面提升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水平。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如提供场地、房屋,减免部分费用,给予相关补贴等。推动公办机构与民营专业养老机构开展合作,实现更加灵活、高效地运行。其次,加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投入。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普遍偏低。各级政府应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财政补贴投入力度,逐渐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除了农村五保老人享受国家政策以外,一些低保、贫困边缘、因病致贫等老人群体,可通过补助、减免等多种方式,满足他们的养老服务需求。

拓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方式。当前,失能、半失能老人给家庭带来较大的生活压力,这是农村养老服务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现阶段,大部分养老机构只接收生活自理的老人,而失能、半失能老人虽有入住意愿,但因医护资源有限而无法接收。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功能日益退化,兼具养老功能与医疗功能的医养结合养老方式能很好地满足老年人的生病就医及医后康复的需要。政府应推进建设一批集护理、医疗、临终关怀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养老护理院,并加大养老机构医护人员的配备,鼓励和支持医护专业的毕业生及退休从业人员加入到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队伍中,有效控制和预防老年人慢性病的发展,并为失能、半失能及高龄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提高晚年生活质量。

培养高素质养老服务人才。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亟需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及娴熟技能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地方政府应加强宣传引导,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保障体系,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提升养老服务行业的吸引力。加大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培养,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职业培训。依托行业协会、培训机构以及养老机构等组织,加强从业人员在岗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二是学历教育。加强老年服务人才发展规划,鼓励和支持相关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增设老年服务、老年康复护理等相关专业,培养和储备养老服务专门人才。通过综合施策,逐渐构建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营造良好的农村养老氛围。首先,应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加强价值观念引导,营造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的农村养老氛围。如南京石塘人家积极探索,构建“美丽乡村养老”模式,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吸引年轻劳动力回流,促进家庭居住结构不断优化,改善老人的生活状况。其次,不断加大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满足“留守老人”精神需求,努力让农村老人“老有所乐”,改变“留守老人”生活单调、社交狭窄、娱乐缺失等状况。此外,应进一步加强老龄组织建设,开展社会关爱活动,努力让农村老人“老有所托”。以老年人协会、老年人工作委员会、老年人互助会等老龄组织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活动。注重发挥“留守老人”作用,引导参与社会事务,努力让农村老人“老有所为”。□

猜你喜欢
养老机构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