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深处的“扶贫暖男”

2020-08-11 07:39刘怡雪
廉政瞭望 2020年6期
关键词:包谷大凉山全乡

刘怡雪

“张叔叔,下次家长运动会,你要争取帮我得第一哦。”

“惹搭(彝语‘小伙子),火把节到我们新家来吃饭哦,莫又搞忘了。”

“张书记,这批黑牛、彝香猪长势不错,今年宪次机乃、跃进两个村人均收入至少要增加好几百呢!”

凉山州布拖县包谷坪乡老百姓们的一言一语,都是对江油市纪委监委援彝干部张可的莫大肯定。這个“80后”青年,在大凉山深处的扶贫路上,一步步把他乡变故乡……

“城里娃”成“村里人”

2017年12月,江油市委发出对口支援布拖县的第一批动员令,张可第一时间报了名。接到组织的正式通知后,家人和同事才知道他即将启程。

对于家人而言,独生子张可作出了一个“任性”的决定。儿子刚满两岁,而他却把哺育幼子和照顾双亲的重担全部压在妻子肩膀上。对于同事而言,张可的决定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他一直是不善言辞、默默奉献那种踏实的人。”

临行前,父亲告诫他,到了彝区要好好干,不能给家里和组织丢脸;妻子抱了抱他,轻轻说了句“放心去吧。”于是,他背上行囊,颠簸900余公里踏入了大凉山,从一名毫无农村工作经历的纪检干部成为布拖县包谷坪乡党委副书记、乡综合帮扶工作队队长。

刚到新环境的场景让张可记忆犹新——“三个坝子四片坡,两条江河绕县过,九分高山一分沟,立体气候灾害多”。布拖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的核心区、四川省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重点地区,而包谷坪乡又是山区中的贫困乡镇。当时,不少老百姓还住在土坯房里,有的甚至是人畜同住。

“包谷坪乡穷在哪?为什么穷?怎么扶?”刚来的第一晚,张可躺在床上辗转反侧。

两个月后,张可对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部分非贫困户完成首次走访,土地贫瘠、信息闭塞、教育滞后等“病灶”被揪了出来。

“全乡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初中阶段失辍学率超过10%,患有慢性病、传染病人数超过200人。苏呷次发家7口人,大女儿左眼残疾,几乎失明;勒古么非共老阿妈家就她一人,年龄大了没有劳动能力;吉尔里什家子女多,住得偏僻,交通条件落后……”这些内容密密麻麻地写进了他的工作笔记里,更扎扎实实地写进了他的心中。

“张书记下乡基本都是步行,上回在跃进村,他胃病又犯了,我主动用摩托车搭他回乡政府,他还觉得给我添麻烦了。”村民阿扎拉土说。

“这个年轻人刚来的时候还是个‘白皮肤城里人,现在变得‘黑黢黢,跟我们是一家人了。”拿木日合大叔笑着说。

脱贫路的“领路人”

“张叔叔,你看画得像不像我家?”刚上一年级的拖么木成牛拿着一幅自家住房绘画拽着张可问道。

张可为团结村幼教点小朋友发放清洁用品。

这个小女孩,是老阿妈俄底么色劣的孙女。老阿妈的大儿子多年前因病去世,大儿媳妇留下女儿早已改嫁,小儿子夫妇常年在外打工,只剩下这个小孙女和她相依为命。两婆孙,一个年过古稀,一个不满8岁,住在无上下圈梁、无构造柱的危房里。

“张书记把我们家纳入‘五改项目,帮着争取了一万五的改造资金,还帮我们联系工人和设备,又帮我们解决住的地方。”家里的大变样让老阿妈激动不已,双手合十感谢着。

“因为他的提议,我们村的‘合胜养殖合作社办起来了,把我的工作也解决了。”宪次机乃村的比布木菲各大姐说道。

比布木菲各大姐说的“合胜”养殖合作社是覆盖全乡所有村的6个种养殖合作社的其中之一,也是张可提出“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养殖布拖黑牛、彝香猪、土鸡等品种的有效实践。

“张书记先与县级主管部门积极对接、争取政策,再协助各村成立合作社,又组织各村工作人员到附近县市、养殖企业考察学习、确定项目。目前,合作社养殖数量达600余只,收入的部分资金纳入村集体收入用于公益事业,剩余资金实行差异化分红,预计带动全乡群众人均增收600元。”乡政府干部王豪说道。

两年多里,张可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为贫困群众改善住房条件,共建成安全住房181套,新开工129套,完成“五改”住房387套。全乡1000多人摘掉贫困户帽子,5个村顺利退出“贫困村”。

他的默默坚守和艰辛付出,老百姓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组织更不会忘记。2019年,张可被凉山州委州政府表彰为凉山州脱贫攻坚优秀综合帮扶队员;2020年,张可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凉山州综合帮扶工作先进个人。

猜你喜欢
包谷大凉山全乡
下河乡:视察调研全乡重点项目
白连春的诗(七首)
晒包谷:有一种活着叫不需要太多念头
精准扶贫 关注大凉山
包谷
大 凉 山
大凉山女人
外婆的包谷粑
当代大凉山彝族诗人的民族认同
用汗水浇灌脚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