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省属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2020-08-12 01:02董秀成王维博黄永茂
科教导刊 2020年21期
关键词:普适性电子信息协同

郭 奕 董秀成 王维博 黄永茂

(西华大学电气与电子信息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9)

0 引言

国家将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作为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首,四川省也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本省七大优势产业和成都市五大支柱产业之首。在此形势下,电子信息学科面临着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技术人才的要求。“新工科”概念的提出,为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根据“新工科”的建设要求,专业建设要与新兴产业接轨,探讨企业对各种交叉学科的人才需求,校企共建产学研协同培育机制,以培养具有可持续竞争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在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很多高校都有比较好的建设经验,如西安理工大学的“深化双创教育改革,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研究;郑州大学的“电子信息类专业赛学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天津大学的“工程科学实验班”建设;北京邮电大学的“科学创意实验班课程改革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等。但是,诸多宝贵的经验均来自于原211甚至985级别的高校,对于西华大学这种省属院校而言,完全照搬兄弟高校的模式是不合适的,因为无论是学科的硬件条件还是师生的软件条件和双一流高校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因此,探索适合省属高等院校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 思路概述

参考了诸多院校的解决方案我们发现,要构建适应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需要着重解决两个问题:即能力培养的持续性问题和普适性问题。持续性,就是要解决学生从大一进校开始,一直到大四毕业,都有持续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环节与之对应。普适性,则是要解决构建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环节要尽量覆盖更多的学生,而不要变成少数学生才能参与的高端游戏。

鉴于上述思路,我们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建设思路,主要从普适性保证、提升计划、贯穿性保证以及支撑条件保证四个方面着手改革,解决构建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持续性问题和普适性问题。

2 实施方案

本节将从以下五个方面介绍西华大学电气与电子信息学院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构建多元协同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采取的具体措施。

(1)针对大一新生开设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导论课程,并以此为契机,创办新生创客大赛。一方面保证大一新生进校之后能持续延续高中时候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通过较多的动手任务,让学生能更快的认识专业、融入专业。该课程针对所有电子信息大类的学生开设,保证了普适性;从大一就开始进行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贯穿性和持续性实践教学的起点;以新生创客大赛为基础,有助于选拔优秀的同学继续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走得更远。

(2)加强开放化、多学科融合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优化实验内容,使不同课程之间的实验内容相互关联起来,前后衔接,使得实验更有一致性、贯穿性和持续性。比如导论课可以演示声音信号的输入、变换和输出实验,学了电子线路设计之后,可以要求同学们自行设计电路,学了信号与系统之后,可以在电路的基础上加上信号处理的内容,学了通信原理之后,可以在之前的基础上增加通信环节的实验内容。总之就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不同课程的实验环节内容具有延续性,使实验内容形成“验证—综合—设计”的体系。

(3)加强设计环节建设,优化设计内容要求,形成“专业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体系。每个学生都要求参与,并且尽量保证每个人的各个设计环节的题目内容具有关联性和一致性,既保证了普适性,也保证了贯穿性。

(4)改革创新学分的评价方式,采用积分制的规则进行评价,不同的创新业绩可以获得不同的积分。同学们可以自主选择加入创新实验室或者本科导师制,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以赛代学,在项目中锻炼能力。同时优化培养模式,形成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机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让先富起来的人起到足够的带动作用。

(5)积极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建设,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在实践环节中让企业积极参与进来,让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接地气。最近三年,本专业已经申请了十多项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学生也充分享受到企业的加入带来的红利。

图1

3 小结

构建适应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需要着重持续性问题和普适性问题。本文重点介绍了西华大学电子信息大类专业在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做出的努力,主要包括强力推进实验室建设与升级,形成完备、开放的专业实验室,坚持建设创新实验室,构建专业实训与创新实践有机结合的特色培养环境;改革专业导论课,增设体系化“实验环节”;注重多元协同育人,把握国家、地方与行业需求,基于已立项项目,以点带面,广泛开展各类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形成覆盖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和特色应用的全方位协同育人局面;优化专业“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环节,协调各实践课程之内容关联性与时空连续性,贯穿实践环节于整个培养周期;大力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度,为学生专业研究和个性发展提供充足机会;积极组织数学建模、电子设计、互联网+等各类竞赛,以赛代学,培养学生可持续竞争能力和创新精神。目前我们的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着一些问题,还需要在建设过程中不断优化和改进。但只要思路正确,培养出的学生就能够符合工程认证的要求。

猜你喜欢
普适性电子信息协同
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与处理的措施探讨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以创新力为导向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分层均匀结构地电阻率影响系数一个重要特性普适性的证明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设计方法研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针对电子信息隐藏技术的研究
普适性四旋翼飞行器平台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