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河客家风俗文化特色研究

2020-08-12 09:08朱桂芳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风俗特色

摘要:陆河虽是一个纯客家县,却与客都梅州的风俗习惯有诸多的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本身的地理环境、外界环境、行政归属等。客家人在这片土地上世代繁衍,既固守了客家文化的精髓:“宁卖祖宗田,勿忘祖宗言”,也在创新中不断地发展自我,形成了陆河特有的民间节日“走黄巢”、陆河客家文化的标志“擂茶”和陆河人的家常菜“学老嘛”。

关键词:陆河;客家;风俗;特色

中图分类号:H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7-0108-02

一、前言

陆河虽是一个纯客家县,却与客都梅州的风俗习惯有诸多的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本身的地理环境、外界环境、行政归属等。客家人在这片土地上世代繁衍,既固守了客家文化的精髓:“宁卖祖宗田,勿忘祖宗言”,也吸取了周围的福佬文化,在创新中不断的发展自我。

陆河境内的客家人有着与全国各地的客家人相同的源流和社会遭际,尤其是他们多数在宋末以后从梅州地区转徙而来,且又毗邻梅州的五华县,其文化其风俗其观念其民性都与客都梅州类同,具有浓厚的山区客家特色。如农历七月“立秋”插完田,宰鸡鸭,做糍粑,谢神明,答谢亲友互助;新春闹元宵活动中,组织醒狮队、曲艺班,过乡入村贺岁拜年,增强村民团结与友谊;新春佳节时分,有河田、螺溪、河口、黄塘的“高景”和新田的“地景”,增加气氛,此外,有民居九厅十八井、围笼屋、商贤家庙、五星宗祠、“三世一品”祠,清代雍正年间的时雍楼、参城的古城堡,等等。

客家有句谚语说的好:“只有上唔去的天,没有过唔去的山”。客家人在世代过着的艰苦山区生活中,把自中原迁移时带来的中原古老生活风格糅合进当地生活环境造就的风气中,形成自己特殊的生活习俗。清代《广东通志》曾对嘉应五属的客家人习俗有精辟的阐述:“民性质实,尚勤俭简素。士敦礼让,喜读书。重本薄末,敬祖睦邻。酷信风水,屡葬屡迁……妇女发厉芳蒲,与男子均劳动”,其他客家地区之习俗大体也如此。客家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进步,有些沿袭数世纪至今仍风行,有些风俗则发生了变化。

二、陆河特有的民间节日——“走黄巢”

有關歼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据有关书籍记载,大多认为是悼念投泪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有的认为是古越人举行的龙图腾祭俗;也有的认为是夏、商、周时的夏至节演变而来等。陆河自端午节”的起源习俗与上述说法完全不同,陆河‘端午节”的起源是纪念“走黄巢”。相传这是唐朝遗风,“在昔,黄巢造反,隔山摇剑,动辄杀人;时有贤妇、携男孩二人,出外逃难,路遇黄巢。怪其负年长者于背,而反携幼者以并行,因扣其故。妇人不知所遇即黄巢也,对曰:闻黄巢造反,到处杀人,旦夕且至;长者先兄遗孤,父母双亡,惧为贼人所获,至断血食,故负于背:幼者固吾生子,不敢置侄而负之,故携行也。巢嘉其贤,因慰之曰:毋恐!巢等邪乱,惊葛藤,速归家,取葛藤悬门首,巢兵至,不厮杀矣。妇人归,急于所居山坑径口,盛挂葛藤,巢兵过,皆以巢曾命勿杀悬葛藤者,悉不敢入,一坑男子,因得不死。”事后成为一种习俗。

陆河人称“端午节”为“五月节”或“过节”,它是陆河民间的第二大节日,仅次于过年(春节)。“走黄巢”是陆河特有的民间风俗,在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离家出走”,到山上或野外走半天,并采些“艾”和“青草药”回家。按陆河风俗,端午节“走黄巢”有两个时间,一为“走朝”,二为“走昼”。“走朝”者,大早起来不吃饭就出门,中午才回来做饭,如东坑、水唇的大部分彭姓人家及刘、罗两姓人家;“走昼”者,则是先在家吃了早饭再出去“走黄巢”,如河田的部分叶姓及新田的丘、叶、练诸姓。卖际上近十几年来许多人在端午这一天并没有出去,因为保留“食昼”或‘食朝”的习俗,所以仍叫“走黄巢”。但无论“朝”、“昼”,大家都保留着“担午时水”的习惯。是日正午,家庭妇女必挑水桶到河里或井里挑一担午时水回家,盛于陶缸中以备经年之用。人们把此水当作冷饮用水,认为喝此水可保四季平安。

当然,陆河人过端午也少不了吃粽子吃面线,但由于陆河对端午节的起源习俗的特殊性及陆河母亲河的宽度限制,加上陆河地区的河流分布少、面积小。所以,陆河地区过端午几乎没有划龙船的传统习惯。客家人迁移到陆河,根据陆河的地理环境和正统客家文化的传说,没有将“走黄巢,,作为陆河客家人的来源和迁移历史,而是将他作为端午节的另一起源说;也没有因传说的改变而放弃插艾叶的传统习惯,而是在普遍性端午节习俗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传说与风俗习惯。陆河的客家人在享用共性客家文化的同时,也实地创造了客家文化。

三、陆河客家文化的标志——“擂茶”

擂茶,取之于山野,烹之于征途,映日月星辰,染风霜雨雪;品之,呈优雅闲适之情,增粗犷豪迈之概。它是客家人特制的食饮,主要在闽西客家地区盛行,广东海陆丰与揭西亦喜吃,叫咸茶或面茶。

据传说,擂茶起源于商代伊尹发明汤药后的药饮。最原始的药饮,是将某些药捣烂放入钵内,注入沸水饮用。后来人们发现茶叶具有清热、解暑、止渴、生津的功效,以茶泡水渐成为中国人传统的饮料。

随着陆河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陆河擂茶也有了创新。待客擂茶分荤素两种:荤:也称“油茶”,一般作为主食。主要是指陆河人在大年初七吃的“七样羹”。做法主要是从山上采摘草药(香菜、苦丁茶、艾叶等)配上煮熟的五花肉在擂茶钵里擂成碎泥,再下花生捣碎,然后对滚烫稀饭汤或开水。食用时,除配上传统的菜色外,还加炒好的肉丝、香菇丝、煎豆腐、香葱等配料。“油茶”因其工序多、花费时间长、作料不齐等,随着陆河生活节凑的加快,人们贪图方便,很少食用。

素:也称“咸茶”,以绿茶、芝麻、花生为作料,按先后下钵擂成泥状,后加开水即可,饮用时,加花生、米子、炒萝卜干、赤豆等。陆河客家人根据自身的生活环境又改进擂茶的口味,如南万、螺溪以茶叶、花生多,芝麻少,以解渴提神,有时还下点山苍子以祛风;河口、新田以芝麻最多,花生次之,茶叶最少,有时下点苦丁茶以润喉。故陆河擂茶又有茶叶茶和芝麻茶之分,在招待客人时,便有这一问:“您要喝哪一种擂茶?”。但无论用量多寡,绿茶、芝麻、花生是必不可少的,与其他客家人的擂茶在作料和做法都不同,与海陆丰的擂茶更不同,这就构成了陆河特有的擂茶。

陆河人无论走到何处,都会带上擂茶工具。特别是陆河的外嫁女,无论是嫁给省内的还是省外的、南方的还是北方的,都带去了陆河的擂茶文化,让那些本没有吃擂茶习惯的“夫家人”,也纷纷成为陆河擂茶的爱好者。所以有陆河人的地方,就必定有擂茶。尽管擂茶不是起源于陆河,但陆河无疑是擂茶之风最为兴盛的地方。普通的“擂茶刃经过陆河客家人世代的品尝与研发,成为品种繁多、寓意非凡、功效特殊的陆河擂茶,陆河的擂茶不以身份的不同、场合的改变、经济水平的高低而失去他待客的情意,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端上一碗陆河的擂茶,就会倍感亲切和温暖。现今的擂茶已是陆河客家文化的精华,它不仅是客家人的食饮,更是陆河人的文化代表。

四、陆河人的家常菜——“学老嘛”

陆河的“学老嘛”,在旧时是专为产妇坐月子准备的,也是产妇三餐必备的食物。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绿色食物的追求,“学老嘛”不仅成为陆河人的家常便菜,也随着陆河人的足迹,在陆河其他地方被人们广泛的食用。但陆河人主要还要用来招待客人和产妇。

陆河田园稀少,土地贫瘠,男子多外出营生。在这种情况下,陆河妇女除了承担传宗接代的职责外,还要承担家务,照顾一家老小,甚至是上山砍柴、下地耕种。陆河人们通过这特有的“学老嘛”,表达了对客家妇女的感谢之情。“学老嘛”不仅满足了产妇的营养需求,使产妇能有效恢复体质,而且经济实惠,无需增添家庭的支出,只需在妇女坐月子的前半年开始准备,上山采摘,晾干保存,自制自酿就可。上山采摘的主要是艾叶、苦脉叶等(这些叶子具有祛风驱寒化瘀活血功效),使用时洗干净和老母鸡一起炖,起锅后,加入客家人自酿的月子酒(糯米酒),就是一碗既营养又保健的“学老嘛”了。

旧时,因陆河客家人偏居山区,经济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低,无法像周围的民系那样,用其他的更有营养的食物。但为表示人们对妇女的巨大贡献的褒奖,陆河的客家人根据山中所产植物,结合产妇所需,经过历代妇女的摸索,最终形成这陆河所特有白守‘学老嘛”。

客家先民,在几千年的辗转迁徙中,创造出一支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与周边文化相区别的客家文化。而陆河人民在具体的时空坐落中传承、享用和创造陆河客家文化。陆河的客家人由于环境、经济、政治的变化对客家文化做出了选择。陆河山多河少,选择了“走黄巢”作为端午节的传统活动,而不是将划龙船作为当日的活动。随着陆河经济的逐渐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陆河擂茶由简单的“咸茶”成为口味繁多、原料丰富的“陆河茶”。陆河人们根据居住条件,经济水平,做出了陆河特有的“学老嘛”表达了对妇女的奖励之意。陆河人民根据自身的条件,在享用客家文化过程中,继承客家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创造了客家文化,将客家文化在陆河特色化。

参考文献:

[1]王东.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谢重光.客家源流新探[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胡希张,莫日芬等.客家风华[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4]范英,刘权.厚德载物:广东客家人的风骨[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5]吴水章,谢开客.越风与客俗关系源流新证[A].见:蒋炳钊主编,百越文化研究[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6]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

[7]刘晓春.仪式与象征的秩序——一个客家村落的历史、权力与记忆[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2003.

[8]谭元亨.千年圣火——客家文化之谜[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2002.

[9]巫秋玉,黄静.客家史话[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7.

[10]林嘉书.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1]潇雨.古代茶文化的孑遗-客家擂茶http://www.luheyy.com/bbs/read.php tid=11829&fpage=2 2007年.

作者简介:朱桂芳(1983-),女,广东陆河人,汕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汕尾地方文化、職业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风俗特色
六下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
六下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
不同国家母亲节风俗
时代特色
跟踪导练(四)4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日“高学历风俗娘”增多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