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州评弹的现状与发展

2020-08-13 06:51朱天悦张卓远窦凌妍
文教资料 2020年14期
关键词:传承与创新

朱天悦 张卓远 窦凌妍

摘    要: 当前,苏州评弹遭遇书场日益衰落、艺人青黄不接、观众流失等难题。原因在于书目难与现代接轨,演员综合素质欠缺,地域局限性强,受众日益狭窄,传播媒介较为单一,创新理念匮乏。可以通过创新传统书目、加强艺人培训、善用媒体宣传、创新理论研究等途径,振兴这一民族曲艺。

关键词: 苏州评弹    民族曲艺    传承与创新

苏州评弹起源于苏州,是中国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评弹分为“评”和“弹”两个部分,即“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两个曲种。苏州评话渊源于宋说话中之讲史。弹词渊源于宋代之小说及元明的词话、陶真等诗赞体说唱。关于苏州弹词的艺术形式有“优人百戏,击毬关朴。渔鼓弹词,声音鼎沸”[1](190)的描述。苏州评弹的历史悠久,艺术积淀深厚,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准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所以,苏州评弹应当得到重视,应被努力传承和创新。

一、苏州评弹的生存现状

首先,提供苏州评弹演出的书场日益衰落。“在书场演出长篇书目,就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存在形式和生存方式”[1](208)。在苏州,仅有光裕书场、梅竹书苑等老牌书场仍在营业,许多曾经宾客满座的书场早已不复存在。即使是现存的书场,也大多面临歇业或倒闭的危机,每月安排的书目更是寥寥无几。其次,评弹艺人青黄不接也是一大问题。数据显示,苏州评弹学校每年招收的学生在五十人左右,这一人数远远低于苏州评弹市场的需求量。没有足够的年轻艺人传承老一辈艺人的技艺,导致如今苏州评弹的在职艺人年龄普遍在五十岁以上。同时,评弹界的青黄不接使许多经典的评弹曲目最终走向失传。《英烈》《隋唐》《大红袍》《顾鼎臣》等书目已成绝响,实属苏州评弹文化的一大损失。同时,曲艺创作质量大不如前。“‘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定乾坤,随随便便地写。你自己不重视,别人就更加不重视”[1](267)。书场式的传播方式,使苏州评弹仅仅活跃在热衷评弹艺术的群体之中。

从另一方面来看,苏州评弹的影响力日益提高。国内,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中出现了苏州评弹的影子。例如,《金陵十三钗》中重现金陵秦淮十里繁华的《秦淮景》就是以苏州评弹的方式演唱的。在国外,苏州评弹艺人盛小云带着评弹曲目《枫桥夜泊》登上维也纳的联合国圆大厅,展现了苏州评弹的独特魅力。苏州评弹的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又有着得天独厚的机遇。

二、造成此现状的原因

1.书目难与现代接轨

苏州评弹滥觞于唐宋年间,明末清初渐趋成熟。为满足民间的娱乐需求,书目大多为历朝历代在民间传颂甚广的故事——例如,取材于“三国”的《三气周瑜》《群英会》《五关斩六将》,脍炙人口的《白蛇传》等。到了近现代,书目题材略有更新,有音乐题材的《二泉映月》,人物传记类的《林则徐》《焦裕禄》《雷锋,你是我的好榜样》,以及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台湾回来》《长江第一桥》等,但更新速度仍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能与数目内容产生共鸣的群体十分有限。因此,书目所含文化底蕴固然丰厚,却难以融入现代社会的主题,并且因故事太为人们所熟知,在新颖性上难以吸引听众。

2.演员综合素质欠缺

如今的苏州评弹的演出多为商业性,演员表演大多着眼于对前人内容的搬运及形式的模仿,缺少灵魂更缺乏创新。本身热爱苏州评弹且不断钻研勤练的演员不多,更不必说自觉承担传承传统曲艺的使命。苏州评弹更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而不是角色表演,而演员只是通过模仿前辈的动作塑造出书中人物形象的话,那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在完成基础的评弹练习之后,演员还需要多了解历史,对历史及历史人物都有一些自己的认识与思考,然而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少之又少。在新时代背景下,演员需要接受政治方面的教育与改造,并且自发地在演出及编写书目的过程中展现这种政治面貌,使文学艺术的政治效用得到发挥。“要将评弹服务于国家大众宣传需要,并用于‘新人塑造,必须先对艺人进行政治教育与改造”[2](137-144)。

3.地域局限性大

“苏州评弹之所以优美动听,有着如此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很大一部分因素在于吴侬软语本身的细腻悠长。可以说,吴侬软语造就了现在的苏州评弹,它已经是这门艺术的本体,不可分割”[3](84-88)。在普通话大规模普及的背景下,越来越少的人讲方言,甚至很多苏州本地人也渐渐淡忘。不仅如此,苏州的城市化进程使外来人口大量增加,挤压了本地方言的生存空间。另外,琵琶、三弦等乐器都是南方流行的,与北方的乐器大不相同,使苏州评弹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

4.受众日益狭窄

年长者、学历较高者对苏州评弹的了解较多且有研究的兴趣。但是,大部分人包括苏州本地市民都不太了解苏州评弹。苏州评弹的听众中退休老人占据大部分,因为老年人在生活娱乐方面有限的消费能力及固有的消费观念,往往不会选择门票价格高的书场。书场为了在运营中适应这一实际情况,会选择压缩门票价格,最终导致演员收入与书场盈利额不乐观。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即书场请不起水平高超的评弹名家、硬件条件差、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5.传播媒介较为单一

长期以来,苏州评弹仅仅依靠传统的书场进行传播,传播媒介的单一化使苏州评弹的发展受阻,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苏州评弹曾具有强大的社会宣教功能,而在如今全媒体的时代下,苏州评弹失去了这一社会功能,成为艺术文物,它的生命力不再那么鲜活”[4]。因为苏州评弹的传播渠道有限,使苏州评弹束之高阁,难以获得更多的观众。

6.创新理念匮乏

只有在明白具体什么样的“新”算是创新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苏州评弹的精华,去其糟粕。“苏州评弹历史上不是所有的变化产生的‘新都是創新,不符合评弹艺术本质特征和艺术发展规律的‘新其实是一种破坏”[5](42-45)。我们要了解苏州评弹的艺术本质,明白需要传承的是什么“传统”。实际上中篇书目并不属于“传统”范畴,但许多地方误以为中篇书目也是过去的传统,导致对长篇书目的传承遭到忽视。

三、可能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苏州评弹的现状、社会功能的研究,我们分析讨论得出,苏州评弹的发展与传承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书场书目难以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相吻合且日益衰落,演员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评弹艺人青黄不接,地域局限性强、受众人群较少。如何解决当代弹词遭遇的难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传统书目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每一种曲目都经历了历史的洗涤,才一步步走到了今天。传统书目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时反映了一定时期特定地域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苏州评弹的传统书目,约50多部。分为两类,一类是讲史,一类是叙事,还有少数的神怪故事和公案书。然而社会在发展和进步,许多书目早已脱离如今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更有与价值观相背离的内容。但是,苏州评弹经过群众的选择,历史的筛选,能存活在书台上三五年的书目不算短,能流传几十年的不多。能流传上百年、几百年的更是精品。所以说,传统书目必须抢救,要努力继承。如果传统书目都不说了,将是艺术上的极大损失,保护评弹大半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对于其中的精华我们应该予以保留和传承;对于那些过时的内容则应加以修改,为其注入新的灵魂;对于那些腐朽落后的内容应坚决剔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许多书目都做了一定的修改和创新,如《江南红》《林海雪原》等都是一批新的书目,特点就是结合了我国当时的政治国情,苏州评弹在这一阶段迎来了短暂的辉煌。因此,只有在传统书目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融入时代的特色,苏州评弹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不改变传统曲目形式的基础上,可以对其内容进行适当的更改,使其更贴近当代生活社会时事。“传承中有创新,我们要求评弹常说常新,就是陈中有新,陈和新的融合”[1](267)。

艺人对于乐曲的传承,主要通过学习音乐曲调然后选择相应的书目进行练习,因此曲目书目与音乐文本的传承息息相关。丰富和美化苏州弹词的音乐表现力是一种有效手段。苏州评弹既然是一种说唱艺术,而不是说表艺术,就应该充分发挥“唱”的功能。清人张潮说:“大抵传奇须分可演、可读二种,总以情节为主,而情节又以从来戏文所少者为佳。若为案头之计,则文彩辞藻须令人可爱可玩,如《牡丹亭》情节原不甚佳,因曲白而传者也。然宫调、音韵必须遵守前人矩矱。”音乐对于戏曲、曲艺都是非常重要的要素[6](395)。音乐对于苏州评弹并非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一种使人产生美感的重要艺术手段。

2.建立专门的评弹艺人培训机构

如今的演唱多为商业性的,很多演员并不了解如何演唱,只是对于前人演唱形式的模仿,没有灵魂,没有自己的创新,使苏州评弹的传承越来越形式化,呈现出艺人素质普遍偏低的现象。“要打破这一困境,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艺双馨的现代艺徒”[7]。对此,文化传承保护单位及政府要重视传承者的整体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苏州评弹传承与传播的质量保证。“一种艺术形式要长远地流传下去,则必须不断地新老交替。若几多时期只闻德高望重之老艺术家之名而少有青年人出现,这并不是一件好事”[8]。我们提倡小范围内建立专门的评弹艺人培训机构,讲授的老师首先本身要有过硬的基础,对于学习者则可以放宽门槛,让有一定音乐基础且对评弹有兴趣的进行周期性的学习。政府也要保障其基本生活,给予一定的津贴。对于有意向的儿童和青年要着重培养,甚至可以进行体系教学,也可以与当地音乐学院设立定向双向培养。

政府还可以定期举行公益性的汇演,让苏州评弹走进社区,走进博物馆,走进大剧院,让普通民众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提高艺术修养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同时,应把商业性演出机构和团队纳入政府的管辖范围,实行实名制登记。政府对所属市区内苏州评弹的机构、艺人等应全部掌握。

此外,还可以鼓励演员建立新的艺术流派。苏州评弹在长期流传中形成了各种艺术流派。流派的出现是艺术成熟的体现,不同的表演风格会吸引更多听众的欣赏,因此应当鼓励新的流派出现。

3.合理利用现代媒体进行宣传

随着新兴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媒体的传播力量不言而喻。“利用全媒体传播,采取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传播传统文化”[9]。苏州评弹是一种演唱形式的传统文艺,如今受年轻人追捧的则是流行音乐,我们获取音乐享受的方式也是通过各种多媒体设备,几乎没有人能够抽出一下午的时间听一场一个多小时的评弹曲目。基于现状,合理利用现代多媒体进行宣传显得尤为必要,必定事半功倍。我们可以将说唱的曲目搬上当地电视台,先进行小众的宣传。当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可以尝试开设专门的苏州评弹电台,除了进行相关的演唱外,还可以直接与听众对话,让更多的人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到这一传统艺术。

与此同时,苏州评弹还应紧跟时代的潮流,合理有效地运用当下热门的互联网平台。通过一些高热度的互联网自媒体对苏州评弹进行宣传,使广大群众能从越来越多的渠道接触和了解苏州评弹这一艺术的魅力。此外,还应该向民众普及苏州评弹的历史传统,建立苏州评弹博物馆和苏州曲艺研究中心,定期举办苏州评弹大赛等方式进行宣传。

4.加强苏州评弹艺术的理论研究

苏州评弹曾取得过辉煌的艺术成就,有着深厚悠久的历史渊源。从古至今,关于苏州评弹的论述与著作更是不胜枚举。一切的实践都有赖于良好的理论基础作为依托。因此,我们必须着眼于这些关于苏州评弹的宝贵材料,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使苏州评弹能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中对评弹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尤显功力,这些资料如《苏州评弹旧闻钞》《评弹艺术》《书坛口述历史》等的整理与出版,对苏州评弹的研究具有基础性作用”[10]。成立关于苏州评弹理论研究的专业机构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这类专业的机构,可以将对苏州评弹感兴趣或者有一定研究的人员聚集起来,一起进行深入的研究。从历史的文献与著作中,整理出苏州评弹历史的脉络,总结出苏州评弹发展的经验教训,对苏州评弹日后的发展与传承提供理论的指导。关于苏州评弹的理论研究要系统化、专业化、深入化,对苏州评弹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要深挖历史和文化的内涵,以此达到总结经验教训的目的。

苏州评弹经过历史的洗涤,它的生命力远不如前,亟需人们引起注意。在全媒体时代,只有让傳统与现代接轨,在加大宣传力度和提倡方言的基础上,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消除人们对于这种艺术文化的陌生感才能使苏州评弹走得更远。对于苏州评弹后续的传承与发展,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周良.苏州评话弹词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2]彭庆鸿.苏州评弹与“社会主义新人”塑造[J].东吴学术,2019(01).

[3]张子牧.浅析新时代苏州评弹的传承与发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20(01).

[4]唐力行.苏州评弹往哪里去[N].社会科学报,2019-11-30(1683).

[5]彭庆鸿,陈琪伟.关于苏州评弹传承与创新关系的三个维度[J].曲艺,2019(04).

[6]张潮,编.尺牍友声集[M].王定勇,点校.合肥:黄山书社,2019.

[7]郑英.现代艺徒制:人才培养视角的非遗传承研究——以苏州评弹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8(15).

[8]郁乃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喜见苏州评弹的中青年演员迅速成长[J].曲艺,2018(03).

[9]蒋至恒.全媒体时代下苏州评弹的发展与传播[J].黄河之声,2015(23).

[10]周巍.略论周良对苏州评弹史料的整理与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重点项目“《运河流域民俗文艺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X2019001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传承与创新
试论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共生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