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2020-08-13 07:21王丽荣卢惠璋
高教探索 2020年7期

王丽荣 卢惠璋

摘 要:大学生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使命,亟需劳动教育的奠基。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性价值、劳动正义、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旨趣,从奠基中国梦、完善教育体系、打造时代新人三个层面阐释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澄明劳动教育涵括创设劳动环境、厚植劳动审美力的人文意蕴,是具有新时代意义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教育;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劳动审美力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特征,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根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阐明了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价值旨归,凸显了党和国家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反观现实,当前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着被软化、弱化、淡化等困境,更面临消费主义、娱乐主义等意识形态的侵蚀,阐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因,厘析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价值和教育意义

第二国际用实证主义的思想框架把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归结为“经济决定论”,卢卡奇等人基于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独特解读而将其理解为一种总体性批判理论,阿尔都塞主张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解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予以消除,事实上,马克思是以历史、综合、融汇的视野阐发劳动的,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指认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在经济哲学中追求劳动正义,在教育理论中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一般价值和教育意义的理论渊源,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一)劳动的创造性价值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由低到高,从野蛮到文明,从蒙昧到进步,没有劳动,没有劳动创造出来的驱动力,一切皆不可能。”[2]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基于生产劳动而阐发的,马克思对人类劳动的创造性价值阐明主要体现在劳动创造世界与历史和劳动确证人与类本质两个时空维度。

一是劳动创造世界与历史。一方面,劳动创造世界。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3]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區分人与动物的决定性因素,劳动实现了自在意义的自然世界跃迁为自为意义的人类世界。作为人类最基本实践活动形式的劳动,也从“解释世界”转变为“改造世界”的现实社会活动。马克思强调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另一方面,劳动创造历史。马克思强调:“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4]正如马尔库塞所说:“要得到任何可能的满足都必须工作,必须为获得满足需要的手段而从事颇为痛苦的劳动。”[5]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劳动被看作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事实起点,亦是整个历史唯物主义建构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他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不仅强调劳动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意义,更从劳动理论的基点出发致力于引领劳动者联合起来创建共产主义的新历史图景。

二是劳动确证人与类本质,指向自由自觉。马克思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类的三重维度分析劳动对于改造自然世界、人类交往世界、人类未来世界的重要创设作用,并指向劳动者的自我解放乃至创造自由自觉的新世界。首先,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认为,一旦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同时也间接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恩格斯把劳动看作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其次,人在劳动中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在劳动中结成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马克思阐明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也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劳动彰显着人的社会性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深刻的内在统一。最后,劳动确证着人的“类本质”和“类存在”,这种基于劳动而自我生成的“类存在”,是一种超越有限性而指向无限性的“类”,在劳动实践中生成的“类意识”将个体的有限生命存在提升为真正超越个体的“人类意识”。由于劳动的现实展开,人类的生命过程从自在物质循环过程转变为自觉创造生命的自由过程。

(二)劳动正义

圣西门描述资产阶级文明的本质就是“复活的奴隶制”,揭示了劳动的非正义性。马克思阐明了意志起作用的基本方式是生产劳动,而生产劳动又是以“物质生产关系”为基础的。马克思彻底解开了自在之物的谜底,即康德以为超验的、神秘的、不可知的自在之物实际上正是隐藏在生产劳动与之打交道的、作为商品的“物”背后的社会生产关系。[6]马克思对剩余价值规律的揭示也是在劳动的基础上实现的,剩余价值规律既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也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清晰脉络。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透析资本、地租和劳动的分离对工人的“致命”打击,厘清工人在多种具化条件下的“异化”状态,指出即使在对工人最有利的社会状态下,结局必然是沦为机器。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劳动的具体表现,揭示了异化劳动的最终根源,并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扬弃异化劳动的基础上指向“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7]。马克思所认为的成为幸福源泉的劳动是自由、尊严、安全的劳动,是“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社会的管理下实施生产,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社会作为自由人联合体,将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科学合理地调解自己和自然界的物质变换。

列宁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民注定要从事永无休止的劳动,却过着贫困不堪的日子。他深入考察使劳动者摆脱这种苦役生活的第一步就是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工人监督、把银行收归国有,并从国际视野上關切劳动者的遭遇,认为资产阶级的扩张政策把少数人的幸福建筑在对亚洲和一切殖民地以及小国亿万劳动人民的奴役之上。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社会应认真贯彻和落实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彰显党和国家对于劳动以及劳动者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改善就业环境,增加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人民立场和劳动情怀,指出了劳动与收获、劳动与公平的价值旨归,彰显了劳动正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新境界。

(三)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认为,劳动在形塑人的教育环境和砥砺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塑造了凡年龄体力适合于劳动的男女都要参加劳动的图景,卢梭把劳动视为自食其力的“自由人”的基本要求,圣西门提出“人人应当劳动”的著名论点,欧文提倡“劳教结合”,为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思想奠定了深厚的理论渊源。马克思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指出普遍禁止儿童劳动只是虔诚的愿望,并强调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更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彰显了劳动在塑造人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列宁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具体实施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他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像的。”[8]列宁不仅重视劳动竞赛,善用物质和精神刺激激发首创精神,还把工人自己发起组织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看成是当时俄国制度中首要出现的“共产主义的东西”,认为这是“活生生的现实当中的共产主义”,是更具有决定意义的变革的开端。

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区分当前教育与旧教育的不同:一是学习革命理论;二是实行生产劳动,认为教劳结合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重要途径。全国解放后,更把“爱劳动”纳为“五爱”国民公德之一。1958年,毛泽东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指示。邓小平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了新的阐释,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并强调指出在教劳结合上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彰显了“尊重劳动者”的人本关怀,指出了“实干兴邦”的现实路径,明确了“创造伟大”的发展动力,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注入了新内涵。[9]这是马克思劳动教育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具体体现与最新理论成果。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

大学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关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形塑时代新人的未来指向。

首先,劳动教育奠基中国梦。马克思曾经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子都知道的。”[10]坚持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和发展,是植根于中国人内心的民族基因,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价值取向、劳动精神风貌和劳动素养水平,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尤瓦尔·赫拉利指出:“几十年前,中国还是粮食短缺的代名词,1974年第一次世界粮食大会上专家断言中国绝无可能养活10亿人口,但中国创造了史上最大的一个经济奇迹。”[11]这是一代代人民群众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创造的奇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劳动产品从日常生活中的商品现象中抽象出来,阐明劳动就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来源。正如霍克海默所言:“劳动的总体性是社会经济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个人都不能自给自足,他所需要的一切都来自于社会,必须为社会而劳动。新时代大学生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向同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接班人,必须深化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其次,劳动教育完善育人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性质决定了培养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是中国教育的价值旨归之一。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培养什么人”所发出的时代动员令。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劳动的价值,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态度,塑造诚实劳动的优良品德,养成勤于劳动的自觉习惯,涵养创造劳动的青春气魄。从毛泽东1957年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深化认识。我国劳动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当前,劳动教育缺位成为严峻现实。一方面,在对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一定程度上催化了个人主义的产生,使人们缺乏对自身与社会责任关系的自觉意识和自愿履行,造成社会责任感式微的现代性困境。[12]我国大学生出现了一些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大学生受西方意识形态的裹挟,容易导致“泛娱乐化”的集体性缺钙,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择业、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利于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

最后,劳动教育打造时代新人。马卡连柯指出劳动是教育体系中基本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离开劳动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教育。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劳动价值观教育,劳动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走上就业岗位后的就业取向、社会责任。目前,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佛系”和“伪奋斗”现象,出现了“只想出彩,不想出力”的错误思想,以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浮躁劳动方式。对此,应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使他们始终保持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13]通过劳动教育增进大学生对劳动“四最”的价值认知,厚植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情怀,养成辛勤、诚实、创新劳动的习惯。

在我国劳动教育的历史进程中,学工、学农、学军在几代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劳动光荣,浪费可耻,不劳动者不得食”延续了中华民族勤劳奋斗的优良传统。随着社会的跃迁,劳动教育有所弱化、淡化、畸化,在部分大学生中存在“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尊重底层劳动者”等现象,长此以往可能引发重要社会问题,阻碍社会主义事业的永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党和国家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引导大学生做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业门类多元化、社会分工细化、劳动样态复杂化,既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劳动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练就过硬本领,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才能担当起社会主义建设重任。

三、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人文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是对新时代育人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更涵括丰厚的人文价值意蕴。

(一)创设劳动氛围,焕发个体劳动热情

大学生劳动理性的确立离不开理论的灌输与环体的营造,创设正能量的劳动环境,激发大学生对劳动的热情,是劳动教育的重要人文价值所在。这种浸润式的教育可以创新劳动话语传播、讲好劳动故事为抓手。一方面,契合大学生个性特点和时代需求,凝练劳动话语表达,创设积极向上的劳动氛围,是激发劳动实践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当前,“佛系”、“打CALL”、“996”等话语已成为新时代大学生交流沟通时乐于使用的高频词汇。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引导,唯有创新才能更有效地传递主流声音。我国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也建立起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系统。革命时期,毛泽东强调我们的方针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从此“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特色话语表达。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身上的劳动精神。在建设时期,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极大汇聚了人民群众的劳动向心力。改革开放以来,凝铸了更多积极奋进、精炼昂然的话语表达,如“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天上不会掉馅饼”、“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人间万事出艰辛”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14],强调了劳动对于实现个人梦想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撸起袖子加油干”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更是把劳动与幸福辩证联系起来。劳动话语的凝练与传播,可营造正能量的劳动教育氛围,让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劳动观念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在讲好劳动故事中锻造劳动精神。讲好故事是一种重要的软实力,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话语权。抗日战争时期南泥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故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故事;大庆油田王进喜的“铁人”故事等激励着青年学子;黄继光、焦裕禄、孔繁森、张富清等“新中国最美奋斗者”的先进事迹,是亿万中国人民筚路蓝缕、艰苦卓绝奋斗史的真实写照。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涌现了许多生动的劳动者形象:风华正茂的护士,分秒必争的火神山医院电焊工人,千里驰援的医疗队,夜以继日的机械师,迎难而上的志愿者……一个个生动的劳动者故事书写着新时代劳动者的使命和担当,汇聚成鲜活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养分,激发大学生的劳动热情与人民情怀。

(二)提升劳动审美力,旨在成就美好生活

劳动理性和人文情怀的确立,归根结底要回归到提升大学生的劳动审美力,为通往内在的美好生活提供丰厚的滋养。马克思强调劳动不仅是达到目的即产品的手段,而且是人的本质能力的一种有意义的表现,因而劳动也是一种享受。发掘劳动散发的艺术之美,提高对劳动的审美力,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人文意涵。激发劳动中内蕴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之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恩之美;“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的诗性之美;“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童趣之美、“诗意地栖居”的悟性之美等,是更深沉、更持久的劳动美学滋养。构建劳动话语、讲好劳动故事,旨在激发劳动正能量;提高劳动审美判断力,旨于生成持久、深層的力量,实现自由自觉的劳动。马克思将“自由自觉”的劳动指认为最合乎人性的、最幸福的存在方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探寻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理论渊源,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始发点;阐明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牵引器;挖掘劳动教育的人文价值,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营养剂,旨在深耕厚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养成大学生自由自觉的劳动习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建设者,成就美好生活的见证者和创造者。

参考文献: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马唯杰.劳动伦理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7:5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3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7.

[5][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7.

[6]俞吾金.实践与自由[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6.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0.

[8]列宁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40.

[9]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基于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17.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3.

[11][以]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从智人到神人[M].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2.

[12]郭丹,郑永安.情绪智力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研究[J].高教探索,2020(2):116.

[13][美]谢尔·以色列.微博力[M].任文科,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9.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

(责任编辑 刘第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