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参与学生目标树立全过程

2020-08-13 06:50周天亮
广东教育·综合 2020年7期
关键词:制定者奖惩仪式

周天亮

目标就像是在无涯学海中的指南针,得之,方向明确,便只顾风雨兼程;不得,学海茫茫,焉知路在何方?对于优等生,尤其是“独孤求败”者,目标是他们超越自我、登高临远的驿站;对于中等生,目标是一口“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警钟;对于后进生,目标是他们永不放弃的宣言。因此,对于学生而言,一个可行的、可操作的、有回应的目标是必不可少的。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目标是一项需要教师用智慧完成的技术活,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 关注目标制定的可行性与渐进性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洛克(E.A.Locke)目标设置理论,短期或中期目标可能比长期目标更有效。长期目标周期长,难以及时检测目标成果,反馈滞后,因此,教师可建议学生树立中短期目标。

学生制定目标后,教师应首先评估此目标是否具有可行性。一方面,倘若目标定得太高无法实现,久而久之学生将会被挫败感笼罩,失去继续定目标前进的动力。这种情况下,教师既应保护好学生定高目标的热情,又要清醒地意识到目标无法实现可能会造成的消极心理影响。教师可以先帮助评估分析学生的现状,婉言建议将目标拆分成几个小目标。小目标之间实现的难度应具有渐进性,由易到难,渐渐地由小目标过渡到大目标。另一方面,如果目标定得太低,那就失去了目标的驱动意义,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不断积极进取。因此,这种情况下教师也应鼓励学生,给予信心,适当调整目标。

二、 注重目标制定的公开性与仪式感

目标可以制定得很完美,但学生是否执行那就另当别论了,三分钟热度过后,将目标抛诸脑后的学生比比皆是。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方式,可以让目标制定者严肃对待,并且受到有形或无形的监督。因此,目标制定的过程应该具有公开性与仪式感。

教师可以在全班组织一个制定目标的仪式,让目标制定者在全班同学面前说出在现阶段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可以根据班级文化,给这个仪式取各种名称,如军令状树立仪式等。为保护目标制定者的信心与勇气,仪式之前,教师先在全班营造一个积极庄重的气氛,让其他同學向这些“勇士”看齐,准备好热烈的掌声。整个仪式在庄重荣耀的音乐下进行,让目标制定者感受到老师是认真的,同学们也是认真的。

通过这个仪式,目标制定者宣告了他的目标,全班同学也都可以参与对目标制定者的监督,这种监督可以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这样,学生不按时执行计划的概率将会大大降低。

三、把握奖惩方式的个性化与有效性

目标制定之后,在指定期限来到时,教师应给目标制定者一定的反馈。目标实现了则“奖”,失败了则“罚”,奖惩都应遵循个性化原则。无论是本子、书、笔之类的常见奖品,还是加作业、抄书这样的惩罚,都是没有“营养”的,都不能成为目标制定者向往或者忌惮的东西。

因此,教师要知道目标制定者最想要的是什么,最怕的又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往往体现学生的个性与年龄特点。教师切忌先入为主,不同学生的答案有可能是天壤之别的。当目标实现了,教师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或与家长共同商量满足学生愿望。当目标没有实现时,同样也应在家长的配合下共同实施相应惩罚。

赏罚分明,学生才会有动力、压力,这套目标制定机制才能持续不断地运作下去。

四、加强目标涉及群体的配合与联系

当涉及奖惩时,教师肯定需要和家长商量。当教师发现学生状态不佳或学业成绩退步时,应及时对其行为进行追踪,倘若发现问题,要及时提醒。而这单纯靠学校的观察是不够的,需要家长配合,及时反馈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并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

除此之外,学生制定的目标可能会涉及各个科目,那就离不开与各科任教师的配合,班主任需了解学生在各科目课堂的表现情况及作业的完成情况,并听取各科教师的建议,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完成目标。

目标,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很重要。目标动力机制是帮助学生提升自我、不断进步的“灵丹妙药”,也是教师管理班级的锦囊妙计。这套机制需要教师综合利用各种方法,调动各种资源,再加上学生、教师及家长的配合,方能使之奏效。

猜你喜欢
制定者奖惩仪式
基于模糊马尔可夫链的奖惩系统*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试析初中课堂管理策略
论如何正确对待高校学生奖惩工作
我国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中国卫生政策制定者更偏好效率指标
中国循证公共卫生决策之路需要研究者和决策者共同努力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