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AR模型的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的实证研究

2020-08-13 07:12潘雯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VAR模型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摘           要:为探究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效果,本文在分析互联网金融透明度高、广泛参与、支付便捷,信息处理更加高效等特点的基础上,比较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中间业务、负债业务三个方面的影响程度,再从受冲击最大的中间业务入手,结合数据并利用VAR模型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从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中所受到的冲击进行了量化分析,根据模型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结果显示,商业银行的结算业务并未受到负面影响,而且在长期中,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VAR模型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通过支付创新、渠道创新、金融机构创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将每个客户汇聚成网络海洋的水滴,提供了传统金融机构无法构建的广阔平台,使市场的有效性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其对经济业态的意义亦不可轻视,这些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倒逼传统金融机构进行改革创新;第二,促进金融普惠。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对传统金融业产生了巨大冲击,比如传统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支付结算业务都受到了第三方支付平台及P2P平台的挤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形态已不同乐观,这些压力都逼迫着传统金融机构拿出魄力,积极改革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

总之,依托众多“互联网+”技术及精神,互联网金融自2013来,在我国经历了从小到大,从爆炸到平稳的发展。P2P借贷平台、众筹平台,余额宝,apple pay等等从各个方面为金融模式带来了新鲜活力。而我国的传统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浪潮的冲击下,支付结算类、融资类、投资类业务都面临着不容乐观的形势,如何突破重围,重新整合业务,提高自身竞争力成为商业银行必须重视的问题。如此,研究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机制便有重要的意义。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路径分析

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于1694年成立,它的出现终结了以往以高利贷为主要金融交易内容的时代,自此之后,经历数百年的洗礼,商业银行俨然成为最主要的金融中介,承载着绝大多数的金融交易活动。但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愈发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引发了传统金融机构的革命。

传统商业银行具有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将货币和储蓄转化为资本的功能。不同于国外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我国商业银行属于典型的分业经营,与证券业,保险业划分严格,所以并不涉及证券买卖行为。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中间、资产业务都有所涉及,且主要体现在负债、中间业务。

首先,负债业务,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项目,包括了交易性存款、非交易性存款、借入资金和自有资金。像活期存款这种支票存款便属于交易性存款,而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则属于非交易性存款,互联网金融对负债业务的影响便体现在这两者身上。当银行的存款利率下行而众多“宝”们的零钱也可以有利息时,大家自然是选择后者。存款是银行准备金的来源,准备金又是贷款业务的源泉,如若在资金的源头上出现了问题,后果可想而知。虽然从现在的银监会数据上看,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依然稳定,但是众多“宝”们改变了年轻人的交易习惯,而现在的年轻人将会是未来的主要金融市场参与者。

其次,中间业务,在这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结算与代理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及外汇买卖等就是典型的中间业务。其中结算与代理业务是受影响最深的,像银行推出了转账业务,POS机刷卡都属于这个范畴,但是如今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人们出行既不必带现金,也无须带银行卡,只需在智能手机上操作,微信、支付宝等都成为大家偏好的支付方式。更值得一提的还有蚂蚁花呗和芝麻信用,它不仅能起到征信的作用也能带动商业模式的创新。像现在流行的共享单车永安行就推出芝麻信用大于650免押金的政策,这种能给用户带来切身利益的信用系统也是一种创新。

最后,资产业务,贷款业务是资产业务的重要支撑,大量P2P网贷平台的出现,使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承受了不小的压力。而且随着技术信息化的加深,银行的服务模式也悄然发生着改变,往常的业务办理柜台在工作日一般是全部开放,现在即使是人流高峰,柜台数也只有以前的一半,许多普通业务都被智能化的操作系统所取代。

三、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对银行结算业务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数据与模型

1.模型

为了更好地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倾向于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进行检验,VAR模型将所有影响因素视为内生变量,且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变量也视为解释变量。所以,可以避免识别问题和内生解释变量问题。

其一般数学式为:

[Yt=C+A1(Yt-1)+A2(Yt-2)+...+Ap(Yt-P)+et]

式中:c是n × 1常數向量,Ap是n×n矩阵,et是n × 1误差向量。

2.指标数据说明

为了更好地说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我们以日常生活中改变最大的支付结算业务(属于中间业务)进行实证研究,在互联网金融方面,我们选取第三方网上支付规模为指标,而传统商业银行方面,我们选择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数目作为指标,无须进行价格平减。数据来源为艾瑞投资和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资料,时间跨度我们截取2011年第一季度至2015年第三季度,以季度为时间单位。因为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变化自2010年后才逐渐明朗。本文运用Eviews8.0进行模型的检验和估计。

(二)VAR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1.协整检验

对于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可以先检验二者是否具有协整关系再建立VAR模型。所以我们先对两个时间序列的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确定其为几阶单整,以下为检验结果:

从表1可知,Prob.>chi2<0.05,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即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和银行结算账户数都是I(1)序列,接下来我们确定二者是否具有协整关系。

我们采用EG两步法,首先得到两个时间序列回归的残差再对其进行单位根检验,以此来确定二者的关系,以下为检验结果:

表2检测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该检验拒绝原假设,即残差是平稳的,这说明二者是CI(1,1)协整的,即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所以,我们直接对原时间序列建立VAR模型。

2.VAR模型的建立

在建立模型前,需要确定滞后阶数,本文运用LR、FRE、AIC、SC、HQ准则检验来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检验结果见表3。

表3的结果显示有四种方法选择滞后三阶,考虑到模型的自由度,本文选择建立滞后阶数为3的VAR模型。通过回归结果我们得到的最终模型为:

[dsf=0.92dsf(-1)-0.48dsf(-2)+0.32dsf(-3)+13.06yhzh(-1)+256.9yhzh(-2)-25.5yhzh(-3)-7466.1][yhzh=1.34yhzh(-1)-0.89yhzh(-2)+0.51yhzh(-3)+6.98dsf(-1)+5.25dsf(-2)+2.51dsf(-3)+3.51]

3.Granger因果检验

要弄清楚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是否有意义,我们还需要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表4的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上,DSF的变化是YHZH变化的Granger原因。

4.脉冲响应分析

通过构建脉冲响应函数,可以看到某种冲击给系统带来的动态影响,所以,本文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分别给DSF和YHZH一个正向冲击,以下为银行结算账户与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的脉冲响应路径:

图1表示的是第三方支付受到一个正向冲击引起的银行账户响应路径,我们可以看出:第三方支付变动一个单位,在1-5期对银行结算账户产生了不断增大的正向作用,而后在6-10期保持稳定的正向作用。这说明给第三方支付一个正冲击后,银行结算账户受到了正面影响,且影响不断增大并趋于稳定。这也表明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对银行结算业务起到了稳定的促进作用。本文认为这种促进作用是源于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产生的倒逼机制,因为商业银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充当的是资金中介的角色,它将市场人为分割为储蓄和融资市场,通过各项业务来获取价差和手续费。互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平台使资金供求双方直接交易,降低了交易成本,打破了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商业银行迫于压力必须降低资金融通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和市场竞争力。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金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迫使商业银行积极改革,抢占市场份额。

图2是银行结算账户受到一个正向冲击引起的第三方支付响应路径,我们可以观察到:银行结算账户变动一个单位,第三方支付在1-2期无响应,在3-10期呈小幅增加的趋势,而后保持稳定。这说明其对第三方支付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但是影响并不明显,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有其独特的优势,传统商业银行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它并不容易。

5.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能够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程度。以下为跨期为10的方差分解图。

图3是当前的银行结算账户对于后期的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的贡献,我们观察到在1-7期贡献度基本为零,到8-10期,贡献度略有上扬,维持在3%,这说明银行结算账户对于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的影响力不大,因为第三方支付市场自身有着不容忽视的优点,其依靠互联网平台得到了迅猛发展。

图4是当期的第三方市场规模对于后期的银行结算账户的贡献,可以看出贡献度在1-4期快速上升,而后在5-10期穩步增长最后达到80%,这说明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对银行结算账户的影响力在增大,这一现象和2013年后第三方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张密不可分。

(三)实证结论

第三方支付对银行结算业务产生了不断增长的正面影响,本文认为,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会使相关金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从而迫使商业银行积极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而银行结算业务对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影响并不大。

通过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图示,可以肯定银行结算账户数与第三方网上支付交易额间具有关联度,而且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从长远来看,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这说明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正向的作用力,这也启示我们,商业银行应该对互联网金融持正面态度,在以后的发展中可以借鉴互联网金融的长处来优化自身。

四、对策与建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突破,在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呈现快速发展,影响日益扩大的局面。根据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正面影响,在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应该正确认识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学习互联网金融的长处,做到以下几点:

继续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顺应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坚持自己金融中介主体的地位,把握信贷投放比例,利用互联网技术更好地了解资金需求,优化信贷结构,积极发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坚持普惠金融,无论是贫困地区还是涉农环节,商业银行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提高金融市场的有效性。

深化改革、推动盈利模式转型:学习互联网金融的长处,不仅在于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减小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还在于发挥“互联网+”精神。如今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了手机银行等信息化交易方式方便用户的日常交易活动,也有了各种网络理财平台,以上种种都是商业银行顺应新形势做出的改变,但是这些对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借鉴还停留于浅层,商业银行更应该体会“互联网+”的内涵:开放、平等、创新,用户体验至上。在利率市场化的今天,更需要商业银行更多关注用户体验,提高自身竞争力。

加强风控能力,提高抗压力: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一直在曲折中前进,在过往的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一点恰恰是互联网金融最缺乏的,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一直被称为金融市场的野蛮人,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监管力度不严,这一点给金融市场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第三方支付私人账户信息泄露的风险也一直为人所诟病。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的迅速增长,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这也要求商业银行继续完善自身的各项评估方法和监管规则,进而妥善化解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Mishkin,Fredeic.The Economics of Money,Ban King,and Finanial Market,Harper Collins[J].College Publishers,1995(5)

[2]刘勤福,孟志芳.基于商业银行视角的互联网金融研究[J].新金融,2014(03):14-18.

[3]吴晓求.互联网金融:金融改革的战略推动者[N].上海证券报,2014-03-14(A01)

[4]孙永刚.互联网理财:“搅局者”亟待规范[J].中国农村金融,2013(22):65-66.

[5]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05):86-88.

[6]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7]牛锡明.借鉴互联网思维发展银行互联网金融[J].新金融,2016(11):4-8.

[8]雷思远.互联网金融发展下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策略探讨[J].市场论坛,2016(09):58-59+77.

[9]王萍,彭筱薇.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冲击[J].企业导报,2015(20):1-2.

[10]江瀚,向君.传统商业银行触网的路径选择[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5(04):24-31.

[11]宋首文,郑天游,柴若琪.互联网+银行:传统商业银行模式的新突破[J].新金融,2015(06):50-55.

[12]牛華勇,闵德寅.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机制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03):66-71.

[13]王硕,李强.互联网金融客户行为研究及对商业银行转型的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15(05):70-74.

[14]郝身永,陈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短期冲击与深远影响[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02):96-104.

[15]管仁荣,张文松,杨朋君.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运行效率影响与对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56-64.

[16]赵旭升.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演进及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J].金融论坛,2014(10):11-20.

[17]王锦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影响测度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01):7-12.

[18]周慧.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J].青海金融,2013(12):4-7.

作者简介:

潘雯(1995-  ),女,汉族,安徽芜湖,硕士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VAR模型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