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征意义”看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2020-08-13 11:12李赫
锦绣·下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武器

摘 要:《永别了,武器》作为海明威的代表作品,传唱不衰。而他的写作风格中的“冰山原则”也饱受推崇,争得人们竞相模仿。本文将在《永别了,武器》一书从象征意义这个角度来继续探讨“冰山原则”。

关键词:永别了;武器;冰山原则;象征意义

一、何为“冰山原则”

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的结合起来,让读者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构成“冰山原则”的四个基本要素: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具体地说,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文字塑造了形象,形象包含了情感,而情感之中蕴涵着思想。也就说,作者以冷峻干练的文字表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而其中的情感和思想则是需要读者来自己发掘,意长隽永。

二、从《永别了,武器》来看“冰山原则”

《永别了,武器》主要内容讲述的是,美国青年福瑞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志愿参加红十字会,在意大利北部战线抢救伤员,主要任务是驾驶救护车。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亨利被炮弹击中负伤,在转移到米兰医院养伤期间,结识了英国籍护士凯瑟琳,并得到了凯瑟琳的悉心护理,两个人从互相玩弄转到陷入了热恋。亨利伤愈后重返前线,却被当作叛军要执行枪决,从而逃跑,和凯瑟琳会合后逃往瑞士,结果凯瑟琳在难产中死去,吟唱了一曲哀婉动人的战地恋歌。熟读作品后,你可以发现从故事的开头到结束,都是没有什么的感情,甚至你都不觉有说书人讲评的有一半好听,看却依然触目惊心。

三、从象征意义体会“冰山原则”

“那年晚夏,我们住在乡村一幢房子里,望得见隔着河流和平原的那些高山。河床里有鹅卵石和大圆石头,在阳光下又干又白,河水清澈,河流湍急,深处一泓蔚蓝。部队打从房子边走上大陆,激起尘土,洒落在落叶上,连树干上也积满了尘埃。那年树叶早落,我们看着部队在路上开走着,尘土飞扬,树叶给微风吹得往下纷纷掉坠,士兵们开过之后,路上白晃晃,只剩下一片落叶。”

这是《永别了,武器》的开头部分。读者眼前如看电影般先闪过远处连绵起伏的高山、一望无际的平原、碧波盈盈的流水,风尘仆仆的军队和飘零萧瑟的落叶。而无论是高山、平原、落叶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雨、雪天气,都是一定的象征意味。

1、高山与平原的象征意义

从上文可以看出,山区的象征意义很明显,它代表的是和平、安详和幸福,亨利被捕逃脱后,他前往的是瑞士高山区,和恋人度过了一段没有战争、没有任何麻烦的快乐时光。而反观平原就完全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平原上有妓院,有廢弃的汽车、房子和码头。有酗酒嫖娼的士兵、有遍地的尸体,有任何任何代表着灾难代表着不详的存在。而且平原还象征着死亡。亨利和凯瑟琳被迫因为凯瑟琳分娩而迁移到平原的小镇上。而同样飘零的落叶象征着凯瑟琳的早逝,美丽的凯瑟琳也在这肮脏且了无生气的平原上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2、雨和雪的象征意义

在第一章的最后一段是这样描写的:“冬季一开始,雨便下个不停,而霍乱也跟着雨来了。瘟疫得到了控制,结果部队里只死了七千人。”从全文的最开始,雨仿佛就和噩运息息相关。如文中亨利与凯瑟琳的相处中两处提到雨:“我怕雨,因为我有时看见自己在雨中死去,还有,有时我看见你也在雨中死去。”1“那简直像是在跟石像告别。过了一会儿,我走出,离开医院,在雨中走回旅馆。”2两次提雨全都涉及到死亡,而最后一次凯瑟琳也确确实实是死亡了,这时的作者在描写亨利时没有一点情感和情绪的变化,却令人感受到那雨是为他下的,那雨也是他哭的,只不过他没有流泪,他以坚强的态度接受了这个事实。与其对比之下,雪就显得慈爱和和善了。“有一天早晨,我们醒来才知道在下雪。房间里的炉子火光熊熊。我们呆在床上,看着外边在纷纷下雪。”这时候他们是温馨的,他们讨论着滑雪运动,吃着巧克力和味美思,一派祥和与幸福。而后当他们来到平原时,春天来了,雪化了,天空逐渐飘起雨滴,噩梦也就来了。

作者以深藏不露的笔法将偶然化为必然,一步步走向最终的结局,处处见意,读后虽有猜到结局之感,却一点也不索然无味,跟着故事中的人物共同悲喜,让读者久久不能忘怀。

三、结语

“寄绚烂于素朴,于平易处见功夫。”这可能是对海明威冰山原则最好的诠释。中国有句话叫做“大隐隐于世”,我想海明威若是来到中国,他肯定会被隐逸闲适之人推崇。他能够于无声处惊雷,不浪费一字,不多沾一点墨水,就那样将故事娓娓道来,与当时的许多腐靡冗长的文风形成鲜明的对比。《永别了,武器》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暗含一个无限的精神世界,感情充沛却含而不露,与中国意境中的“留白”大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这也是海明威为何能擎得诺奖,为何能作为经典而永为传唱的原因。一部短篇小说,尽显山水,朴实之笔力,尽显浩海之波澜,带给人无尽启迪。

参考文献

[1]李艾红. 《永别了,武器》的象征意义分析[J]. 读天下,2016,20:298.

[2]范盈盈.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细节描写[J]. 文学教育(上),2015,12:30-31.

[3]倪方,耿直. 《永别了,武器》中“冰山原则”运用之解读[J]. 作家,2013,24:74-75

[4]李一.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读后感[J]. 芒种,2014,19:153-154.

[5]李笑笑. 浅谈《永别了,武器》中“冰山原则”的运用[J]. 名作欣赏,2014,24:100-101+138.

[6]王晓晨.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第一人称的作用[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397-399+418.

[7]娄宏亮. 隐喻视角下对《永别了,武器》中自然要素的解读[J]. 语文建设,2015,20:26-27.

注释:

[1]《永别了,武器》,上海译文出版社第73页

[2]《永别了,武器》,上海译文出版社第220页

作者简介:

李赫(1993—),女,汉族,吉林省榆树市人,学历:在读研究生,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古典文艺学。

猜你喜欢
武器
仿生武器大揭秘
一张图看懂武器发展史
新型武器及附件展呈
师父的神秘武器
美国PWS武器公司MK116 MOD 1—P半自动步枪
请放下你的武器
退役武器去哪儿了?
“不能使用”的武器
战争催生的武器
负荆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