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世界的隐喻表达

2020-08-13 11:23刘金阳
锦绣·下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童年隐喻

摘 要: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下暗示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它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过程有着密切得联系,尽管人的情感是抽象的,但由于隐喻现象的存在,各种语言或文化在情感的表达上却未显匮乏。吉姆·戴恩的童年主题和生活情感主题来隐喻出精神内心世界,借助基本的绘画和形式美感,把不可见的内心世界表现为可见的视觉形式。

关键词:童年;隐喻;生活情感

一、童年主题

每个人的一生就像是一只放出的风筝,它受着风向的影响,更受到放风筝人手中那根线的牵引与操纵。童年的经历就好似这根引导和制约人们一生的思维、情感、行为活动的模式和发展轨迹。艺术家最初的痛苦生活经验或许就是童年创伤经验,相比其他人的童年经历对其自身的个性和创作影响要大得多。童年痛苦的情绪经验对艺术家的心理结构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容易形成低迷、悲伤、孤独、自卑及其他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会让人产生复杂的无意识的创作冲动,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心理特征。从吉姆·戴恩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他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来表达童年的奥秘,这与他自己不寻常的童年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用比德·莱尔(Baude Laire)的话说,“天才总是要回归儿童时代的”。

吉姆·戴恩(JIM DINE)于1935年6月16日出生在美國辛辛那提,青年时代,正好赶上波普艺术的萌芽时期。波普艺术是一个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相关联的艺术运动,试图推翻抽象艺术并转向符号,商标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主题,打破艺术一向遵循的高雅与低俗之分,使艺术作品走向质的变化。艺术品不仅要作用于视觉,而且应用于听觉、触觉、甚至嗅觉,常常营造出“整体情景”的艺术效果。艺术家的观念在艺术创作中是第一位的,通过媒介把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表现出来,这也正好在戴恩艺术生涯中所体现的。

吉姆·戴恩童年时期生活的外部环境和个人的遭遇对他以后的创作因素有着很大的影响。留在记忆中的工具是他小时候生活在五金商店家庭的物品,如锉刀、钳子、刷子、锤子等等,这些物品成为了他绘画的元素符号,完全融入在自己的画作中。如1962-63期间创作的《房间》作品,它是将五金工具与小时侯的照片结合起来,把它们挂在墙上变成油画作品,这种日常生活的物品与新造型主义绘画手法相结合营造出极为和谐和生动的视觉形象效果,体现出戴恩对绘画与思想观念的强烈想象力,同时也显示出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场景。关于五金店工具系列的创作作品很多,如《tool》系列作品,这些作品随时都会让人联想到,50年末60年代初一些随心所欲的艺术家与他联系在一起,其实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吉姆·戴恩创作五金工具,并使用现成品的作品的思想主要体现出童年记忆时期的片段,同时也是他一直强调要使作品赋予生命,使作品的生命与艺术家的心灵感受融为一体,抛开传统学院派的绘画方式。

《木偶奇遇记》是18世纪意大利作家卡洛·科洛迪留给世人的经典童话故事。故事的主角匹诺曹是老木匠盖比特雕刻的一个小木偶,而这个只要说谎就会长长鼻子的小木偶至今都刻在人们的脑中。吉姆·戴恩从6岁那时就开始听《木偶奇遇记》的故事,也从那时起匹诺曹形象就在他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匹诺曹形象的演绎是一个由不完美走向完美、由幸福走向不幸福的曲折历程。戴恩通过木刻、雕塑、装置等多种绘画方式对匹诺曹形象的再描绘隐喻出自己童年的不幸遭遇。

1950年,戴恩的母亲不幸逝世。母亲是一位美丽端庄,性格温柔善良的女子,对爱情忠贞不渝,具有自我牺牲的美德和精神,犹如一颗默默无闻的含羞草。她和戴恩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千丝万缕的感情联系,她的去世犹如晴天霹雳造成戴恩心灵严重的创伤,精神几乎完全崩溃,曾经近乎达到竭斯底里的疯狂程度,同时也看到了这个世界中隐藏在明媚阳光下的冷酷阴影和人类生命新陈代谢、生老病死的无情规律。父亲是五金店的老板,做点小本生意,妻子的去世或许并没有带给父亲很大的创伤,随后重新找到了伴侣,结了婚,开始新的生活,原以为戴恩可以从伤心中出来,可是父亲却不让戴恩与他一起生活,这让他陷入更加的痛苦当中,当时戴恩只有15岁。

以上可以看出吉姆·戴恩童年生活和成长经历就像一把无形的手铐牢牢的捆绑着他,让他无法自拔。精神分析所做的就是要解开手铐,把痛苦的精神创伤全部投入到自己的创作当中,完全融入到画面之中。1962年吉姆·戴恩创作的《画家的调色板》作品中,肮脏的调色盘代表着混乱的灵魂竞技场,展现出与心理病魔的顽强斗争,在创作这件作品的时期,戴恩正在接受心理治疗,用创作的形式来缓解痛苦带给他的精神桎梏。1969年他还创作了《hercules bellville》,把白色的墙调故意制成厚底子显示空间深度的淡蓝色背景,然后在背景上画出犹如漫天星星的圆盘笔触,表现出一个客观现实主义画面上完成抽象的结果;摆放于画布前的现成装置调色盘、工具和布,用三维的实体打破抽象绘画,又反过来粗大的犹如星星的笔触又给现成品以绘画性,整个场景宁静、祥和、诗意的浪漫。通过这样的绘画方式,戴恩让自己在痛苦的边缘上挣扎,脱离病魔的缠身。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戴恩描绘对象时,都会与自己的苦难经历连续到一起,使他的作品中带有一种痛苦的情感隐喻。托尔斯泰也曾精辟地指出:“在自己心里唤醒亲身感受过的一种情感,然后用动作、线条、颜色或语言表达的形式,把那种情感传达出去,以便旁人也可以感受到那种情感——这就是艺术的活动。”

二、真实记录生活情感的主题

1950-1960 年,美国处于严重的社会问题,整个社会突然年轻化,这一代年轻人大都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大学的扩招政策,使得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更加强调孩子的个性、自由和快乐,从而造成对这一代青年的放纵。个人的需求造就了对美国工业的反感,他们大都秉持着自由主义理念,热衷于体验各种极端的生活方式,弥漫着一种对生活消极、满不在乎的态度。吉姆·戴恩正好也是其中的一员,以这种的态度去表现自己的作品。

《微笑的工作者》是一件戏剧表演形式的作品,戴恩情绪化的体现。一张桌子上面放着三个颜料瓶和两把画笔刷子,画布被涂成白色。他围绕着画布旋转,有一束灯光照在身上。他的脸、头以及身体全是红色,身上还穿着一件红色拖在地上的大大的工作服。他用橙黄色和蓝色在画布上写上“我喜欢我正在做的”,当他正在写“正在做的”几个字的时候,他的手突然加快了速度。瞬时,戴恩抓起一个颜料瓶猛喝,然后把另外两个瓶子的颜料浇于头上,很快,颜料自然地通过身体流于画布上。灯光暗下去后,瞬时它就像一幅完美的画作展现于观众面前。这件偶发作品的出现,充分表现生活内心情感的记录。

吉姆·戴恩在表现情绪化作品时也受到劳森伯格的招贴画的影响,创作了《面孔》表现主义绘画,与劳森伯格不同的是,戴恩专注于这些面孔,让其赋予人性化的理念,他的嘴角被涂抹掉,睁大的眼睛凝视着前方,似乎在表现一种无声的痛苦进行难以入言的扰辩。棋盘形式的方格背景图案,不仅在视觉上掀起了主题,而且是现代人在现代社会里所必须遵守的各种规则的象征。同时戴恩也经常利用日常生活中意味深长的元素(如他的浴袍、心型物以及五金店工具等)创作,这些元素保留在戴恩的画作当中,被抽象化为生活情绪的象征。浴袍,心和工具是戴恩扩展题材的原型,这些原型与戴恩后来题材的作品常常配对出现,这种融合的形式经过戴恩不断的尝试与探索,不同领域如绘画,雕塑、装置、行为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且这些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和人类内心世界的表现。

吉姆·戴恩在表现情绪化作品时也曾经受到梵高的影响,他在临摹梵高的作品时,一种强烈的情绪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能够体会到内心深处的不平静。梵高的激情,来自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来自他所认识的人们所做的按捺不住的强烈反应。戴恩则是运用这种激情的不平静,创作了自画像头像系列作品。这些一系列作品充分体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自由的线条带给他快感,打开枷锁的束缚,从不同的角度去入手,抛开传统固有的自我意识,产生深层次的共鸣。戴恩在伦敦看到一个小瓷人时受到启示,创作了《猿和猫》系列作品,他制作了10件雕塑和30幅画,他说创作的这个形象花费了很长的时间,所表达的就是他与这个世界的不同关系。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从精神分析学分析出,戴恩在表现作品时,心理活动通过本能的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者生命力在不知不觉的潜意识情况下表现出来,这种过程形象的表达出了题材,让它渗出、生长到产生意识。

小结

吉姆·戴恩在他艺术职业生涯时刻,童年的经历,言论自由张扬的时代,造就了不一样的戴恩。戴恩在研究大师的作品时,真正体验到了自我内心深处情感的强烈反应,戴恩经常反省自己的绘画作品,厌倦常规模式,从而认识到文化的感染力和理解力。所以在漫长而复杂的基础知识的传授实践中,一件旷世之作或者精湛的表演艺术形式,加上高超的艺术融合,总要与人的命运意识、情感、情绪等息息相关,进而隐喻出自己内心独特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阎庆生著.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P195

[2]唐軍.内心世界的独白—吉姆戴恩的早期艺术[J].美术大观.2000.P73

[3]李俏.具象图式的精神守望者—解读巴尔蒂斯的绘画艺术[D].西北师范大学,2005.

[4]谢军.论铜版画的印制技术与情感表达[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作者简介:

刘金阳,男,汉,河南郑州,1986.01,研究生,讲师,美术学版画。

猜你喜欢
童年隐喻
爱的隐喻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连环杀手爱德华·盖恩犯罪动机的成因探析
为孩子再造个“童年”,父子联手打造“少年师爷”
再议回归快乐童年
美育——让孩子的童年更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