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结课艺术初探

2020-08-14 09:48卓陈静
考试与评价 2020年7期

卓陈静

【摘 要】 在语文课堂中结课只需短短的几分钟,但却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里,教师不但要对所授知识或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概括和拓展,而且要对整个课堂教学情况作出总结和评价,有时还要对后面的教学建立联系。

【关键词】 归纳总结式  存疑激思式  情感激励式  拓展迁移式

一个恰到好处的结课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提炼升华乃至发人深思的作用,它可以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激起学生对下一次学习的强烈渴望。课堂总结的形式很多,方法各异,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大致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归纳总结式

归纳是语文课堂结尾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它要求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总结固然可以由教师来做,但更要引导学生自己来做,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加以补充和完善。

案例:于老师教学古诗《草》是一次令人拍案叫绝的课,进入收尾阶段。最后教师和学生扮演角色背诵这篇古诗。在背诵的过程中,于老师寓教于嬉,寓庄于谐,把教学过程推向了高潮,教学效果很好。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一愣)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感悟:这一教学环节的最大成功就在于富有情趣!于老师匠心独运,巧妙地引导学生准确说出了诗意,强化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肯定能够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鲜明的印记。

二、存疑激思式

评书演员会在评书的尾声处留下悬念,激发听者继续往下听的欲望。其实,艺术是相通的,在课堂结尾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思考。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时却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学习期待。

案例:于永正老师执教《景阳冈》一课时,他是这样结尾的:

师:武松一步步走下冈去……后面还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在不断地演绎。同学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最想了解什么呢?

生1:我最想知道武松打完虎后怎么样了。

生2:武松最后的命运如何呢?

师:你们的这些问题呀,都可以从《水浒传》中了解到。《水浒传》中还有很多类似于武松这样的英雄好汉,比如豹子头林冲、花和尚鲁智深等。这些英雄好汉演绎了一个比一个更精彩、更动人的故事,留待你们自己去阅读,相信读了以后你们一定会爱不释手的。

感悟:这样的课堂结尾抓住了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在兴趣和求知欲的驅使下,学生很愿意去阅读名著。

三、情感激励式

教师以饱满的激情、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创设情境总结课堂,可以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帮助学生完成一次认识的飞跃、精神的提升。结尾时教师把握好时机,用发自内心的语言,围绕课文的内容创设情境,也能激发学生情感,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我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在结尾部分我作了如下处理,我问:“课文最后一句:我忘不了那一天。指哪一天?我永远忘不了什么?”学生回答。此时,我出示了邱少云的大幅挂图,用苍松翠柏衬托着墓碑文。一边播放着英雄曲的激昂调子,一边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同学们,在‘391高地夺下不久,朝鲜人民在那里竖起了‘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不由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在课外多读书,自觉学习,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四、拓展迁移式

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教师除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尽情阅读和感悟语言外,还要在教学结尾时启发学生迁移知识,注意因文制宜,适当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扩充领域,使学生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问题,引领学生走进一个新的境界。

例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它是根据鲁迅的小说《故乡》节选出来的,课文描写了一个健壮朴实、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结束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去找《故乡》争取阅读,了解全貌。又如《金色的鱼钩》一文,课后我布置同学们以6—8人小组排演课文剧,在班上表演,并选出优秀的一队,老师再作辅导,无论从道具到音响、舞台设计等都作精心的编排,让他们为全校师生作汇报表演,此举轰动了全校。同学们通过朗诵表演,使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课堂结尾的方式还有很多。总之,我们教师应该因文、因情、因人选择适合自己且又富有创意的结课方式,给课堂教学画上一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