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聊赖,李清照式的“闲愁”

2020-08-14 10:15岳园园
知识文库 2020年16期
关键词:竹席泛舟首词

岳园园

1 我的教学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批判性地阅读李清照《一剪梅》。批判性阅读是独立思考地阅读,是有问题地阅读。这首词较简单,学生在预习之后能有初步的阅读情感体验,但大部分学生的感觉是模糊的,理解是粗浅的,这就需要批判地去读,理性地去读,将模糊的感觉清晰化,粗浅的理解精细化。作者李清照学生相对熟悉,《一剪梅》这首词亦不艰深,有了这些基础,学生更容易深入理解词的情感,所以最终选定这首词作为此次批判教学的内容。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这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一是课前通过播放歌曲《月满西楼》创设氛围情境,以便学生更快进入词作的情感世界;二是围绕“闲愁”鉴赏全词,具体分析“闲愁”的生发和排遣,这是本课的重难点;三是对比《声声慢》中的“愁”,理解“闲愁”的转变,以把握“闲愁”之“闲”;四是内化提升,写出“闲愁”,将全词改写成抒情性的散文。

“诗言志”,诗歌表达的是诗人内心的想法与情感,所以理解诗歌也就是要理解一种情感。但是情感的变化发展自有一种内在的逻辑,这就要求我们读诗歌的时候,要批判地读,理解地读,也就是用理性去分析诗歌情感。这就是本课第二个教学环节设计的初衷,也是最终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以下是围绕“闲愁”对全词的分析。

李清照的闲愁如何生发?

“红藕香残玉簟秋”。词的开头是一副景,红藕是荷花,荷花残败,香气也不再馥郁,诗人点明了此时正值秋季。荷花也被称为莲花、芙蓉、芙蕖。但诗人为什么选用了“红藕”?这就是批判性阅读中要关注的地方。批判性阅读要求阅读者不仅要知道“红藕是荷花”,还要提供为什么选择“藕”来表示荷花的具体和充足的证明。如果学生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就不仅能感受到诗歌的情感,也能理解诗歌的情感,甚至能进入“共情”层面,成为诗人的知己,“懂”她的词,“懂”她的人。词人在这里选用了“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藕断丝连”,也就是离别了还有牵挂,十分符合词人的心境。“藕”也会让人想到配偶的“偶”,“偶”有“成双”的意思。考查词的背景,李清照的丈夫此时外出求学,她一人在家,百无聊赖,心间萦绕愁思。一切景语皆情语,“红藕香残”就意味着两个人的分别,所以李清照的愁是相思之愁。

“玉簟”是指洁净如玉的竹席,精美的竹席。玉,不仅形容竹席洁净、精美。词人在这里选用了“玉”修饰竹席,更看重的是它的特性——冰凉。这正好符合词人的心境。 “玉簟秋”,竹席起了凉意,为什么?这里也是需要学生着重批判性阅读的地方。因为“人去席凉”,最亲近的枕边人走了之后,独自一人难以入眠,“席凉”即是“心凉”。李清照心中有凉意,深秋荷花便也染上了愁思。

李清照是如何排遣闲愁的?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当李清照愁情满怀的时候,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掩面哭泣,而是独自泛舟、盼雁传书,以排遣她的忧愁。当她“独上兰舟”时,她是“轻解罗裳”,“轻”是轻手轻脚,她生怕惊动别人。另外,“轻”字也正好写出了她愁的程度,不重,照应了下文“闲愁”之“闲”。正因为她没有惊动别人,所以是独上兰舟。兰舟,对舟的一种美称。泛舟游玩也消不了愁,因为一同泛舟的人不在身边。抬头,她看到“大雁”,不禁想“云中谁寄锦书来”。请注意,词人在这里没有说她在盼望丈夫的书信,希望云中雁带来丈夫的锦书。而是说大雁给谁带来了书信呢?她并不急切,所以李清照的愁不深重,只是淡淡的一抹,萦绕心间,这里再次勾连了“闲愁”之“闲”。词人若有所思地望着云中的大雁,直到“月满西楼”。“满”,就是洒满,今夜月光是那么的亮,月亮是那么的圆,但是“月圆人未圆”啊。这里的月亮就像苏轼《水调歌头》里面的月亮。“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如此美景不能与良人共赏,岂不愁哉?泛舟消愁是白昼,月满西楼已是夜晚,从早到晚,词人就这样在百无聊赖的心绪中消磨了一整天。泛舟是在地上,望雁是在天上,这是从空间的角度写“闲愁”。“月满西楼”又将愁绪延展到了时间维度。至此,词人让整个时空都弥漫着她的“闲愁”。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自”可以是“独自”,也可以是“自己”。“独自”、也就是“空自”。花空自飘零,水空自流,花就是人,花的飘零即是人的红颜易老,青春易逝,无人欣赏。若“自”当“自己”讲,花自己在飘,水自己在流,这是自然而然的,是本来便如此的,落花無意,流水无情。它们不管你心情如何,是不能理会人的愁的,李清照实际上是无法在它们身上寄托情感。赏花也徒惹愁思,远方的人呢?他现在是什么境况呢?李清照认为丈夫恐怕也心生“闲愁”,所以她说“两处闲愁”。

李清照的闲愁是否消除?

她认为丈夫此时也在思念自己,但是接下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直接流露出她的真实情感。毕竟山高水长,她也不确定丈夫是否真的和她一样心生闲愁,最终这闲愁在一次次排遣中反而更加侵入“心头”。

所以,《一剪梅》中李清照的愁还只是因丈夫不在身边,生活乏味,百无聊赖而生的愁,是因“闲”而生的“愁”。李清照生活优渥,纵情山水,悠游于诗词、金石之中,相较于一般女子,她的精神生活丰富,这或许也是她对丈夫的远游只有淡淡的忧愁的原因。到了晚年,她历经国破、家亡,她的世界满目疮痍,一片“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也在诉说“愁”,但却更深重、更无奈。

2 我的反思

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

2.1 课堂内容过于单薄。这首词的基本大意不难理解,但要将其中细腻的情感言说出来,把“薄”诗读“厚”,是要费些功夫的。如果能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学生就能真正读透这首词。课堂呈现出的效果和自己的预期有距离,究其原因,是自己在课堂上无法灵活处理学生的思维障碍,导致对词的深入解读无法推进。同时也忽视了朗诵,教学形式单调。另外,在改写环节,未能很好地抓住学生改写文章的特点进行点评,导致点评大而空,泛泛而谈。

2.2 个别问题设置得过于简单。如:全诗的词眼。此问题可以穿插在讲解的过程中,不必单独设置成一个问题。

2.3 学生情感理解不深入。为了让学生的阅读有的放矢,故将“闲愁”定为本课的抓手,围绕一点进行批判阅读。在课堂上学生能解释得了意象的意思,但还是无法深入解读蕴含在背后的情感。如,“红藕香残玉簟秋”,学生可以找出意象“红藕”“玉簟”,但为什么“”红藕”是“香残”的,“簟”是“玉”的,并且是“秋”,学生便不知如何作答。在多次引导下,也只有个别学生能完整地展现自己批判阅读的结果,令人有点遗憾。虽有诸多不足,但也不失为一次有益的批判性阅读教学实践。

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福建教育学院资助基础教育研究专项)2018年度立项课题“高中语文批判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立项批准号:JZ180212)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石狮市石狮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竹席泛舟首词
神回复
天下
丰都包鸾竹席 满山冷竹满山翠,一床竹席一床珍
宋高宗的眼力
别无长物
记冬日泛舟于佩河之上
失眠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环保节能设计
李学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