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洁走向品质

2020-08-14 10:12冷学宝
师道 2020年7期
关键词:语文课文本语文

冷学宝

梁增红系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常州市教育领军人才,江苏省常州市教科院初中语文兼职教研员,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专题课程主持专家,“国培计划”特聘专家,“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高级研修班”导师,“常州市青年教师英才培养对象”导师,现任教于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语文是个奇瑰繁馥的世界,有山可游,有水可渡,有花草可赏玩,有情意可寄托,有仙境可探寻,有神怪可言说。真正的语文人从未停止过对语文教学的探索:他们一直用才情和执着廓清罩在语文上的迷雾,用严谨和诗意推倒挡在语文前面的障碍,用淡泊和超然建构属于语文的美篇。在他们的努力下,文字呈现出了精神的博大,语言展现出了心灵的秀美,师生在语文的道路上获得了智能的生长,达成了性情的陶冶,实现了精神的滋润。倡导“简洁语文”的梁增红老师就是这些真正语文人的优秀代表之一。

“简洁语文”的提出,是梁老师见到了太多的语文偏执与迷乱:语文之外的活动繁多,几乎淹没了主体,语文课假了;买椟还珠,教学偏离了根本,语文课虚了;剔除夺人眼球的花样,内容几乎没有,语文课空了……教师在讲台上洋洋洒洒,学生却是混混沌沌——教师整节课的努力,只是把语文带到非语文的歧路上去。更有一些语文教师为了追逐所谓的高效,以应试为目标,以题目为中心,以演练为手段,致使千娇百媚的语文干瘪了,活色生香的语文乏味了,花枝招展的语文枯萎了。梁老师把语文教学的错乱和语文教师的迷途形象地喻之为“伴娘拐着新郎跑”。为了正本清源,本着对语文和生命共同负责的态度,他主张语文要走在本真、正确、简洁的道路上。

“简洁语文”绝不是要把语文教得简单敷衍,也不是无端缩减教学意涵,而是用精心选取的教学内容巧妙地阐释教育理念,演绎时代风云,观照社会人生。其魅力在于由点及面、由微至奥、由文字到生活的教学推进,彰显文本穿越时空的力量,展现文字披露历史的使命。在教材处理上,着意沟通外与内,着力辨析主与次,着重衡量大与小,在留存厘定中让每一个文字都发光,让每一句话都能达成育人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凭借引导、点拨、总结、提炼、升华等方式,采用铺垫、过渡、转接、举例、引申等手段,达成“点与面”的结合,实现“实与虚”的互补,完成“言与意”的交汇,助推“情与理”的映衬。

教得简洁是一种追求,更是能力和智慧的体现。如何给语文教师指出一条通向简洁的道路,梁老师总结出了“简洁语文”的三個原则:善于简化,精于取舍,巧于整合。

简化是相对于教学情境而言的。就是基于文本的“这一篇”、学生的“这一班”、课堂的“这一节”,以文字为载体,以生命为中心,以时空为依托,发现并凸显文本的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课堂阅读中找到解读文本意蕴的钥匙,知其情,解其意,悟其理。显然,梁老师所强调的简化是一种智能化的精挑细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而不是不经个人的梳理、剪裁,就把教参上的观点整搬过来,批量地转送给学生,将一个人的懒惰与敷衍展现无疑。将教学内容简化,需要通读、精研,需要思考、追问,需要识意、解情。避免了课堂上的繁复,语文课才能上得简练,恰到好处。

取舍是针对教学设计来说的。教学设计必须遵循语言文字的学习规律和生命的成长规律,讲究科学,删繁就简,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直抵文本的核心,以利于思维的成长。取就是择其精要,舍就是弃其芜杂,让师生的目光聚焦文字的最闪光之处,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到熏陶。取舍时要追求简洁,不枝不蔓,让学生学得轻松,叩问重点,击中难点,让课堂干净洗练。取舍需要教师将功夫做在课前,分析文本,体察学情,将对精华的赏与析浓缩在一节课里,牵一发而动全身,提一线而活全篇。

整合指向的是课堂活动。一节语文课可以设置很多活动,真正的语文课要少一些插科打诨,少一些左顾右盼,少一些机械重复。高品质的语文课要巧于整合:目标有效,以语言能力提升为核心;形式活泼,让学生快意参与;综合性强,听说读写兼顾;突破时空,实现课内外的有效勾连。当下的语文课堂里不缺少活动,缺少的是语文性的活动,致使许多语文活动擦着语文的边,滑向了别处,背离了语文课的精神。这些非语文的活动貌似好看,实则无益,甚至有害。不让假语文的活动压缩真语文的空间,才华方可找到勃发的土壤,思维才能觅得激扬的场域。

“简洁语文”教学三个原则的提出,是因为耳之所闻,目之所及,梁增红老师“遭遇”了太多的课堂不堪:教师滔滔不绝,讲得忘了情,学生收获实在有限;教师引经据典,貌似深奥,却没有一个观点是“原创”;活动频繁,花样更是层出不穷,却超越了语文的边界。方向偏离,语文教师越努力,离语文教育的原点也就越远。而最糟糕的是,不思考的语文老师带着学生走在假性语文学习的道路上,还以为找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语文就像出门在外的孩子,或者贪于玩乐,或者乱花迷眼,或者诱于声色,或者信马由缰,总之,找不到回家的路。拨乱反正,让语文回家,梁老师在“简洁语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高。

提升“简洁语文”的品质,将“简洁语文”教学主张丰富、升格为“简洁语文”教学思想,是梁增红老师长期思考、不断实践、精准提炼的结果。而这条研思之路并不平坦。梁老师的语文教学之路历经三个时段:懵懵懂懂;简简单单;追求品质。艰辛、崎岖、坎坷,每一个优秀语文教师都必然要面对这些成长之痛。毕竟,没有天生的教育家。而有迷茫和困顿,才会有廓清和奋起,有反思和矫正,才会有成长和成熟,有磨砺和升格,才会有成功和成就。与三个时段相照应的,是梁老师在语文行走过程中经历的三重境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返璞归真,潜心会文;立言立人,根深叶茂。

曾几何时,面广、量大、思深成了语文课堂的标配,游戏、表演、播放成为语文教学的新潮,而由此带来的视觉冲击,对于一心要在课堂上做出成效的年轻语文教师来说,那份诱惑力是难以抵挡的。可惜,追深求奥或耽于声像的结果,是迷失了语文之美,也错失了教师素养提升的机会。梁老师从不隐晦自己曾有过的徘徊在文本之外的尴尬,也正是因为敢于直视课堂失当,才会有真正的省悟与超越。认识到“教学生学语文”,必须立足语言文字,让被异化的语文“回到常识”,梁老师也找到了“简洁语文”的路径:在对文本进行教学解读时,做到删繁就简,力求领异标新;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做到干净洗练,力求平淡扎实。梁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找到了看似简洁、实则丰腴的教学之道,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开始了新的探寻,追求立言立人的高品质语文教育,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理想信念。引导学生在文字里逡巡,由课内到课外,再延伸发散,由文本到生活,梁老师的教育意向指向了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

江苏省教育科学立项课题《初中生阅读关键能力培养研究》是基于语文教育中发现的真问题,为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而开展的课题研究。梁老师抓住了三个层面进行研究:本性;类性;篇性。本性意在确认自己“教语文”:语文是综合性学科,但也是有边界的,守定边界,语文课才具有语文属性;对语文教育有理性思考,抓住语言的根本,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语文教师才能完成对自己身份的认知。类性是确认自己在教“某一类文本”:文本有自己的体裁属性,让学生认识一类文本的文体特征,理解言语表达和情感传递的方式,学生才能在规范的阅读训练中把握体裁要素,提升语言能力。篇性是确认教“某一作家的作品”:让学生通过对作家更多作品的阅读,体察作家的语言特色,了解作家的言说习惯,感受作家的道德风骨。

“简洁语文”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学生,则突出了珍视和引领:对文本既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又能实现超越。对于课堂,强调既要简约,又要厚实。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梁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或分析故事情节,或增删人物对话,或体察语体之别,或辨析句式,或纵向对比,或模仿感悟,努力让文字之光照亮心灵,用语言养分滋润生命。在分析人物时,他采用对比手法,引领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教学《范进中举》时,他抓住“黄金配角”胡屠户前后处在两极的语言、动作,从人性角度解读出新意来,让学生发现胡屠户的可恨与可怜,认识科举制度的危害之广与祸人之深。

因为对语文教育的理解相似,笔者在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人物时,也会采用对比的手法,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的小说单元时,借助问题引路,我让学生把《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和《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的刘姥姥放在一起对比阅读,理解小人物的艰难处境与艰辛生活,揭示造成他们“不得不为之”的社会根源。这样的对比学习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批评时,学生不再忽视生活带给人物的重压;评价时,学生不再无视人物赖以生存的逼仄环境,分析时,学生不再漠视人物维系生命的社会土壤。类似的教学不仅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批判精神,也强化了学生的理性思辨,促成了学生的精神丰满,催生了学生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升华了学生的道德情怀和人格品质。

回到常识,走在正确的语文道路上,才能创建“有品质”的语文课堂。“有品质”语文课堂的重要标志,是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長”。梁老师“简洁语文”教学思想形成的标志,是他将立言、立人作为自己的语文教育座右铭。在笔者看来,对立言、立人的追求与实践,正是语文教师的“立德”之为。三尺讲台虽小,可以也应该立下“语文之德”。

语文有德。语文应该有绰约的风姿,展迷人的风范,显高贵的风骨,综合起来,就是呈伟岸的“德性”。语文之德是语文教师通过扎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日积月累建构而成的。有“德”之语文必然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而不是以牺牲兴趣为代价,单纯地教给学生应对考试的方法,以获取高分为能事。梁增红老师在简洁中追求丰满、丰沛、丰腴,在求真的同时,执着地探求美的世界,使得他的语文追求走向了高端。在教学中,他以语言文字为根,并由此生发开去,见文章,显文学,连文化,打造出四位一体的“小语文”课堂。与之相对的是,由文本而生活,拓展出以整个社会为背景的“大语文”,让学生见得广,思得深,悟得透,拥有锦心绣口。他的《文本的教学解读与教学设计》等系列研究成果,既是“简洁语文”教学思想的呈展,也是语文立德的证明。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的信仰得以坚定,意志趋向顽强,性情走向温润,人格逐渐饱满,语言滋养和精神生长互相映照——语文教学的收益既可立现,也通向久远。

学生能在梁老师的课堂上收获丰盈,是因为梁老师在课堂上不是照搬他人的观点,而能将自己对文本独到而深刻的解读展现给学生。他认为,文本的解读要为教学服务,应该经由语言直抵精神,需要有所节制,找到解开语言的密码,要遵从抓主兼次、整体大于局部、文本和生命共尊重的原则,将文本读细,读透,读出自己的人生况味。解读《曹刿论战》时,他没有简单地将鲁庄公归并到“鄙”的行列,而是在精读细研中发现了他的“高明之处”。首先,面对强敌,他没有怯战,是个“勇者”。而对于“乡野之人”曹刿的求见,他不光答应了,还与之进行了三次对话。尤其是自己提出的方案被一介平民否决的时候,他没有简单地斥责,而是虚心地听取批评,采纳合理化建议。这些作为足以彰显他的“明君”风范。最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将人物解读到这一层,鲁庄公的形象不再平面、呆板,而是立体、鲜活。能将这样的解读所得化为教学资源,学生的思维必然活跃,课堂也会收获新异之美。

理想的语文课必须是干净、纯粹的。达成理想,需要有精巧的教学设计作为蓝本。好的教学设计必须善取敢舍,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从内容上来说,对重难点要“重锤敲打”,而对次要处只需“轻轻叩击”,乃至“忍痛割爱”。从环节上来说,要提纲挈领,消肿去赘,力求简洁流畅。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梁老师设计了读皇帝、读大臣、读小孩三个版块,引导学生逐层探究,将不同人物的虚伪与直率、油滑与童真、瞻前顾后与无知无畏等性格特征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来。这节课带给著名特级教师刘恩樵的感觉是,学生在语言的丛林中穿梭行走,由语言品味之点,走到语言训练之线,恰到好处地解决了长文短教、主力聚焦、素养抵达等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关键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品质。而这,正是梁老师追求“简洁语文”的结果。

在课堂教学的拓展阶段,梁老师强调要适时、适度、适量、有根。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因为有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堂拓展规模庞大,内容旁出,造成了文本这一优质资源的浪费。梁老师主张拓展时间要适当,时机要适宜,放得开,收得拢,把文本读厚、读深、读透,丰富文本的广度,创生文本的厚度,挖掘文本的深度。应该说,这些论述对于矫正业已偏颇的课堂拓展是有积极意义的。梁老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也恰切地实现了自己的拓展追求,精减活动数量,活泼语言形式,指向核心素养。

语文丰饶。毕竟,她虚实兼济,高低互映,雅俗同存:虚无踪无形,实触手可及;高凌驾星云之上,低置处尘埃之下;雅高山流水,俗村言俚语。发现语文之美,是语文教师的任务,创造语文教学的高品质,是语文教师的使命。而梁增红老师追寻的“简洁语文”,简洁为学,品质为用,呈现给我们的正是他极力探寻的语文之美。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阿湖中学)

责任编辑 李 淳

猜你喜欢
语文课文本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语文课文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我的语文书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