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格列佛之“人性”认同感

2020-08-14 11:24王楠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格列佛改变认同感

王楠

摘要: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描述了主人公格列佛的经历。在游历过程中,格列佛的“人性”的认同感不断发生转变。通过分析作者塑造格列佛“人性”认同感转变的原因,格列佛“人性”认同感转变的过程及意义,以期对丰富格列佛形象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格列佛;“人性”认同感;改变。

《格列佛游记》作为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代表作,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明显发现格列佛“人性”认同感的改变,这对理解格列佛形象具有很大意义。通过对小说主人公格列佛的“人性”认同感的探究,分析塑造格列佛从“人性”维护者到“人性”厌恶者转变的原因,与格列佛“人性”认同观念转变的过程及意义,为丰富格列佛形象提供参考。

一、塑造原因

(一)国家影响

斯威夫特塑造的格列佛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进步的资产者,是一位社会上的普通知识分子。从主人公格列佛最初描述自己身世的两页来看,他是一个相当务实的人。他的父亲是个小庄园主,他在完成中学学业后,先后在伦敦荷兰学医,同时还学了不少航海知识。格列佛有着作为一位知识分子的优越感,他对知识充满肯定,在文中叙述道“这些知识对于喜欢旅行的人非常有用”①,他身上带有的这种骄傲感,体现着他对于“人性”观念的肯定与认同,他起初的“人性”维护者形象设置部分源于时代背景,当时的英国自称为是最先进的国家,这些知识分子普遍都会有一种自我膨胀心理。

(二)作者经历

格列佛还是作者思想的代言人。从斯威夫特的生活经历中可以看到塑造格列佛“人性”认同感转变的源头。斯威夫特作为一名出生在爱尔兰的英国人,斯威夫特的大半生都被裹挟在英国和爱尔兰的政治与宗教斗争之中,亲历了英国对爱尔兰的高压殖民统治。他个人也经历了政治得意与政治失意,格列佛认同感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也体现了作者政治态度的转变。

(三)时代思潮

在斯威夫特生活的时代,启蒙运动已经在欧洲奠定了“智识至上”的基础,科学和理性成了人们争相赞颂的对象,而斯威夫特却拒绝接受这种一味尊崇理智哲思的态度。通过塑造格列佛这样一个资产阶级者的“人性”认同观念的转变,从维护者到对人类方方面面的理想的幻灭,来表达对于崇尚理性观念的批判。

二、转变过程

从格列佛四国的经历来看,呈现的是他人类尊严、傲慢与 “人性”认同观念被逐渐贬低直到消亡的过程,他彻底由一个“人性”的维护者转变为一个“人性”的唾弃者。

起初,格列佛在小人国时,还是一个“人性”的维护者,拥有高度的认同感。他在讲述自己小人国的经历和这些小人国的居民时,不经意透露着“自己是人类”的身份优越感。如他在叙述利立浦特的高跟党和低跟党时,流露出居高临下和自豪的口吻:当然,我们也听你言辞凿凿地说过,世界上还有许多其他的帝国或者国家,住着和你一样庞大的人类。②(《格列佛游记》,35)从中可以看出他将自己同这些小人国居民相比后,对自己身为人的优越感与骄傲感。

而后到大人国,体型上的巨大逆转,使习惯了向下看的格列佛一时间有些难以接受,在这里,他身为知识分子的骄傲与“人类”种族的优越感受到压制。尤其是当他给国王讲英国和欧洲的政治历史,希望引起国王的重视和赞赏时,国王的回应居然是,“你同胞中的大部分人,是自然界亘古至今容忍在地面爬行的小小害虫中最可憎、最有害的一类”。(《格列佛游记》,131)热爱祖国和真理,有强烈“人性”认同感的格列佛当然不能赞同这样的诋毁,转而想靠撒谎来扭转国王的印象但并没有成功。出于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和“人性”认同感的目的,他对国王与大人国居民的智慧进行贬低,此时的格列佛的情感相较于在小人国已经有些激进,他对自己人性观念的认同意识已经在一定程度发生了改变。

发生转变最重要的时期是慧骃国的经历。随着格列佛对慧骃国了解的深入,他的情感渐渐偏向了这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物种。这里所有的行动都受到理性支配,生活既简朴又平和,没有人类社会的党争、诬陷、欺骗,在格列佛看来,慧骃们是完全的理性主义者,是值得人类尊崇和效仿的对象,慧骃国似乎就是理想的“乌托邦”。然而,这些慧骃身上没有丝毫人性可言,没有情感,甚至可以说是真正的冷血动物。只是格列佛完全看不到这点,最后甚至放弃自己的思想,全身心地赞同慧骃的品性和处世哲学。至此他完全沦为“人性”的唾弃者。

三、转变意义

(一)揭示人性弱点

在第四次旅行后,格列佛通过对现实作出错误的价值判断,从而发生“人性”认同观念的彻底转变,连对自己身而为人的正确性都产生了怀疑。这种转换的安排也就暗含了斯威夫特对人类弱点的看法,他认为人类的本质就是有瑕疵的。他通过格列佛前后“人性”认同感的转变来揭示人类因自身弱点,不能对现实作出很好的判断,源于不能从已有经验中吸取进步,例如,格列佛在一再重复之前的错误,最后的航行中,格列佛依然没有吸取前几次失败的教训,自己当上了船长后,又流落荒岛。

(二)讽刺盲目理性

在斯威夫特的时代,大部分作家都倾向于把自己看作某个理念、某种信仰、某个党派的支持者,而斯威夫特在游记里为格列佛安排了这样“人性”认同感转变的经历,恰恰是要嘲弄这种盲目献身于某种理想的“洗脑”式行为,他反对道德家们试图否认人类的丑恶,认为人类不该全面信奉绝对理性和科学至上,這些后天习得的能力并不能够保证道德上的完满。

斯威夫特借格列佛对“人性”认同感观念的不断弱化,揭示人性的弱点,提出的种种关于人性本质的思虑仍然适用于当下这个时代。

在小人国和大人国时,格列佛虽被当地人看作异类,可他始终坚持维护自己和英国的尊严,在慧骃国,被看成“非理性”的格列佛真正放弃了对“人性”的维护,转而承认自己和人类这个种族都是荒谬可笑的野蛮动物。格列佛这种“人性”认同感的转变,有时代与作者的因素,这种转变的塑造也暗含着作者的态度,通过仔细分析格列佛之“人性”认同感,以期能使读者对格列佛有更深入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段燕,王爱菊.元语言中的文本生成、人性道德与理性文明——以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8.

[2]周丽娟.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J].南昌大学,2013.

[3]张帆.讽刺之上的寓意——《格列佛游记》思想内涵再认识[J].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格列佛改变认同感
格列佛游记
在王宫里
在布罗卜丁奈格的其他经历
像格列佛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实现“四个”改变 提高阅读质量
奥迪品牌峰会见证“改变”发生
浅谈基于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与实施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