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反种族主义抗议潮中的“塑像之争”

2020-08-15 13:24林玲
世界知识 2020年14期
关键词:邦联种族主义塑像

林玲

非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再度掀起美国清除涉种族主义塑像与纪念标识的运动。图为弗吉尼亚州首府里士满市中心的南方邦联将领罗伯特·李雕像。

2020年5月25日,美国非裔男子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致死。该事件引发了席卷全美的反种族主义抗议浪潮,其爆发规模、影响程度,已经超过了2014年因密苏里州弗格森小镇白人警察枪杀黑人青年事件引发的“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抗议行动。在这一波反种族主义抗议声浪中,再度出现“倒像”呼声。随着抗议行动的蔓延,“倒像”声势不断高涨,美国多地的南部邦联领导人和将士的塑像被相继推倒或拆除,被民权人士视为蓄奴制与种族主义历史产物的邦联塑像再度成为抗议行动的矛头所向。

邦联塑像的由来与争议

据美国民权团体“南方贫困问题与法律中心”统计,全美现有1500多处邦联标志物,其中包括700多座邦联纪念碑、塑像以及100多处以邦联代表人物命名的街道、村镇和公立学校建筑等,主要集中于南部各州。邦联标志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南部邦联的历史产物,而南部邦联的成因与南部的蓄奴制历史密不可分。19世纪中期以来,南部蓄奴州与北方自由州之间一直存在着土地和物产资源的争夺以及在蓄奴制问题上的政治理念冲突,长期积累的南北矛盾最终引发了政治危机。1861年,美国南部蓄奴州宣布退出美国联邦,成立“美利坚邦联”,由杰斐逊·戴维斯任邦联总统,南北战争随之爆发。1865年,南北战争以南部战败告终,联邦政府废除了南部奴隶制,南部邦联也相应解体。而自19世纪末以来,随着内战后南北和解进程的加速,在以“邦联之女联合会”为代表的南部白人组织的推动下,南部各地相继建造了南部邦联领导人与将士的纪念碑和塑像,此后逐步擴展到一些北方州。对于推动邦联纪念物建设的南部白人而言,这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建设事业,那些矗立于南部各地市中心和公共空间的邦联纪念碑与塑像、飘扬于市政广场的邦联国旗寄托着他们对于南部邦联的伤逝与怀念,也成为旧南部社会秩序的历史见证。然而,对于众多非裔美国人而言,邦联纪念物则代表了蓄奴制与种族压迫的历史记忆,自20世纪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以来,邦联塑像所在地往往成为民权人士抗议示威的集会地。每当美国社会出现大规模的黑白种族冲突,移除邦联纪念物的呼声就会应声而起,一波波抗议声浪的背后是不同族群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的冲撞。

2015年震惊全美的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市黑人教堂枪击案就曾引发了一轮“倒像”运动。当年6月17日,一名白人至上主义者持枪袭击了查尔斯顿的伊曼钮尔非裔卫理圣公会教堂,造成九人死亡,成为当地历史上最严重的枪击案。伊曼钮尔教堂是美国最古老、最知名的黑人教堂之一,具有历史文化象征意义,黑人民权运动领袖小马丁·路德·金就曾到访过该教堂。枪击事件致使2014年以来爆发的“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议行动持续升级,而事发后枪手手持南方邦联国旗、宣扬种族仇恨照片的流传更进一步激发了反种族主义抗议者要求移除邦联标志物、推倒邦联塑像的诉求。据“南方贫困问题与法律中心”2019年的统计,自查尔斯顿事件后,已有114个邦联标志物被移除。然而,在拆除塑像风潮的背后是反种族主义者与右翼种族主义势力的对峙,2017年弗吉尼亚州的夏洛特维尔冲突事件更加凸显了族群矛盾的激化。2017年8月11日晚,在夏洛特维尔市议会决定移除市中心公园的邦联统帅罗伯特·李将军塑像之后,数百名反对拆除塑像的白人至上主义者聚集在塑像所在地,高举带有种族主义色彩与纳粹标志的旗帜,与民权人士发生群体性冲突,一名白人极端分子开车冲向人群,造成1人死亡、19人受伤。夏洛特维尔事件后,美国各地不断涌现移除邦联纪念物的呼声,呼吁重塑美国内战史观,还原历史真实。

在许多非裔美国人和反种族主义者看来,在公共空间展示各种纪念邦联将士的塑像和标志物,意味着捍卫蓄奴制的南部邦联将士不仅被视作内战史上的英雄,而且还占据了公众话语的中心地位,这种代表旧南部奴隶主利益的历史叙事理应加以改写。在这种基于南部白人视角的历史书写中,奴隶制的黑暗被掩饰,黑人在内战中的自由解放经历被刻意抹杀,而内战后的南北和解及主流社会舆论导向无疑为这一历史叙事的构建开辟了空间。

南北和解与历史记忆

美国内战后,一种旨在宣扬南部邦联战争正义性——“失去的事业”内战史观兴起于战败的南部。在这一史观中,南部邦联对北方联邦军队的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战斗,旨在捍卫南部各州的“州权”与独立自治,虽败犹荣。而在这场战斗中,南部邦联军队最终未能抵挡实力占优的联邦军队的“入侵”,致使其捍卫南部传统社会秩序的使命遭受挫败。20世纪初,在联邦政府力图促进南北双方和解的背景下,这一“失去的事业”论调开始逐步融入联邦政府的政治话语中。1912年塔夫脱总统出席在首府华盛顿召开的“邦联之女联合会”第19次全国年会,他在会议致辞中明确提出:“奴隶制度不是引发南北战争的主因,州权主义才是导火线”,因而“北方将士是为了维护统一而战,南部将士也是为了捍卫独立与自治而战,所有的将士都是为了自由制度而战。”塔夫脱的致辞无疑肯定了南部的“州权主义”与邦联战争正义论。事实上,自19世纪末美西战争爆发以来,联邦政府为了得到南部的支持,开始着手致力于促进南北双方和解,并将对南部邦联阵亡将士的悼念与追认纳入到和解进程的重要议题中。1900年,麦金莱政府将128具南部邦联军队将士遗骸庄严地安葬于阿灵顿国家公墓。1903年,联邦政府举行了首次纪念南部阵亡将士的扫墓活动,并于1905年将联邦军队在内战期间缴获的邦联军旗全数归还南部。南北和解大力推动了南部邦联纪念物的建设。

需要指出的是,20世纪初的南北和解进程是南部在内战后实施种族隔离的历史背景下推进的。1877年,联邦政府与南部签订《海斯—蒂尔顿协定》,联邦政府从南部撤军,结束了对南部的军管,标志着南部民主重建以南北双方的妥协而告终。撤军后,内战前的白人奴隶主以地主和种植园主的新身份重新掌控了南部各州,而刚从奴隶制枷锁中解放出来的黑人很快又沦为种植园主的佃农。此后南部各州开始陆续施行《吉姆·克劳法》,确立了种族隔离制度。1896年,联邦最高法院在《普拉西诉费格森案》中裁定,“隔离但平等的教育设施符合宪法”,从而为种族隔离提供了法律依据。自此,19世纪末以来,联邦政府与南部在“失去的事业”内战史观、“州权主义”等问题上达成了和解,而这种在南部种族隔离背景下实现的南北和解,事实上意味着联邦政府对于南部种族隔离制度的妥协,进而助长了内战后南部种族主义社会秩序的回归。

“失去的事业”内战史观蕴含了南部白人对于内战前奴隶制社会秩序的深切怀念,这种对于旧日南部的眷恋也时常体现在一些文艺作品中,1936年出版的畅销小说《飘》(Gone with the Wind)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小说被视作一曲献给旧南部的赞歌,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曾荣获八项奥斯卡奖。然而,因作品内容包含了对旧南部奴隶制社会秩序的美化、对黑奴形象的扭曲,以及带有种族歧视的语言,该作品和改编的电影一直备受争议。正因為此,在当前新一波反种族主义抗议潮中,美国家庭大票房平台(HBO)暂时下线了该电影。

塑像存废问题引发的思考

弗洛伊德事件引发的新一波抗议潮不仅把矛头指向邦联将士与领导人塑像,还波及了其他一些涉及蓄奴制与种族主义、殖民主义的历史人物。在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移除了位于入口处的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塑像。塑像中老罗斯福骑在马背上,两旁分立着一位印第安人和黑人,塑像因此被视为含有征服原住民与黑人的隐喻。在曾经的南部邦联首府、弗吉尼亚州小城里士满,一座哥伦布塑像被涂鸦、焚烧后抛进了湖中,塑像沉湖处留下一张书写着“种族主义,你不会被怀念”字样的手绘图。在里士满一条历史悠久的陈列邦联塑像的纪念碑大道,前南部邦联总统杰斐逊·戴维斯的塑像被抗议者推倒后,弗吉尼亚州长还宣布将拆除纪念碑大道上的罗伯特·李将军塑像。然而,州政府的举措遭到了当地一些居民的反对。他们将州政府告上了联邦法庭,声称塑像是19世纪末建造的历史文化遗迹,属于当代居民的公共财产。联邦法庭对此颁布了强制令,禁止州政府移除塑像。这一案例可以说集中体现了塑像之争背后不同群体在理念、现实考量与诉求上的冲突。

塑像存废不是根本问题

随着2020大选临近,塑像存废问题也成为两党政治博弈的角力场。国会大厦的塑像厅内陈列有100座塑像,由全美50个州各指定两座塑像在厅内展示,其中有包括前南部邦联总统、副总统、李将军等人在内的11座邦联塑像。6月10日,民主党领袖、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致信国会图书馆,要求移除这些邦联塑像。她在信中表示,国会大厦内的塑像应该体现美国人的最高理想,以“展示我们是谁,以及我们想要成为谁”,而“立碑纪念那些为了明显的种族主义目的而鼓吹残酷与野蛮行径的人,是对这些理想的嘲讽与侮辱”,因此“保留这些塑像是在向仇恨致敬,并非向历史遗产致敬”。6月18日,国会大厦内四名曾在南部邦联任职的前众议院议长的肖像被撤下。值得一提的是,6月19日是美国奴隶制终结155周年纪念日,佩洛西在纪念日的前一天撤下肖像,具有一定象征意义,意在表明当今民主党人支持反种族主义抗议运动的立场。非裔美国族群是民主党的传统支持者,如今大选将近,民主党人的表态与政策举措显然具有选举政治上的考量。

对于如何处理邦联纪念物及标识的问题,掌控众议院的民主党人与占参议院多数的共和党人之间存在明显分歧。而对于“倒像”运动,特朗普总统采取的是一贯强硬的态度,并强调维护“法律与秩序”的重要性。6月26日,特朗普签署了一项行政令,要求保护邦联历史建筑、纪念碑和塑像,严惩破坏者,同时指示美国司法部长重点调查、起诉破坏邦联纪念物者,并警告一些没有保护好纪念物的地方政府和执法部门,将冻结对其联邦资金的支持。可以预见,塑像之争所呈现的种族主义沉痼,将与司法不公、警方暴力执法等问题交织在一起,进入大选公众议题,进一步加剧两党争斗与当前美国政治的极化。

值得关注的是,在弗洛伊德事件持续发酵的过程中,美国民众对于司法体系中存在的“系统性种族主义”的认知度显著提升。《华盛顿邮报》6月9日公布的一项民调显示,对于2014年一系列警方暴力执法事件引发的全美“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抗议运动,当时只有43%的人认为暴力执法的根源在于种族主义,但弗洛伊德事件之后的民调显示,有超过2/3的人认为,警察暴力背后有更大的“系统性种族主义”因素。同样,在当前抗议潮中“倒像”运动的蔓延也体现了公众对于种族主义历史根源的认识。然而,正如根除司法体系中的“系统性种族主义”需要深刻的社会变革,消除种族主义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制止警方暴力执法和推倒塑像、移除公共空间的邦联标志物等层面。对此,美国莱斯大学“种族主义与种族经历研究”项目主任、非裔教授托尼·布朗认为,不应简单地移除塑像,而应该将塑像展示于特定的语境与空间,并加以阐释,以起到警示历史真相、提升公众意识的作用。在这一点上,休斯顿市的做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休斯顿市政府曾将一座名为“邦联精神”的塑像移除,这座邦联塑像一百多年来一直矗立于该市的山姆·休斯顿公园,如今被陈列于休斯顿非裔美国文化博物馆,成为博物馆展览的一部分,以告诫人们铭记种族主义历史。因此,邦联塑像的存废本身不是问题的根本,而如何还原塑像所承载的历史的本来面目,重塑历史记忆,以构建反种族主义的社会认知,才是当今美国社会修复种族主义历史之殇、化解种族矛盾所真正需要反思的问题。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美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猜你喜欢
邦联种族主义塑像
与种族主义作战的艺术家
Ultra-broadband absorber based on cascaded nanodisk arrays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正视美国种族主义历史需正视“种族”这一概念的起源 精读
虚伪美国文化下的种族和种族主义
虚伪美国文化下的种族和种族主义
试析邦联国会获取贸易管辖权及其失败原因
美国“新内战”
礁堡·塑像
美媒:美邦联旗之争影响中国旗帜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