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播类新闻主题报道如何出新出彩

2020-08-15 13:36郑志
新闻世界 2020年8期
关键词:表达方式

郑志

【摘    要】主题报道具备新闻性、思想性,更能体现记者的综合素质。主题报道出新出彩,既要主题突出,体现新闻元素,更要在策划上做足文章,这样才能让主题报道“天天见、天天新、天天深”,不断提高联播类新闻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关键词】主题报道;表达方式;出新出彩

一、主题报道的一般特征

主题报道是主流媒体按照特定的方向、议题,聚焦经济发展、民生保障、脱贫攻坚等特定领域,进行系统采访报道并进行传播发布的新闻宣传活动。主题报道一直以来就是主流媒体的主要报道形式,是新闻媒体借此宣传党的政策、反映百姓心声、回应社会关切的一项重要报道内容和手段,是体现媒体党性原则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抓手。安徽卫视新闻联播栏目,一直以来把主题报道作为创新创优的一个窗口来抓,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关于主题报道的策划理念、表现方法,通过深挖新闻素材、强化故事思维、创新叙事方式,充分展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安徽省发生的喜人变化、取得的巨大成就。总体来说,主题报道是新闻媒体传播主流声音的重要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主题报道具有鲜明的导向性

主题报道是宣传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展示中央决策部署、反映成效成果的报道,具有政策性强、导向性强的特征。比如,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年,这是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和大事,围绕这一重大主题,《安徽新闻联播》推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等主题报道,聚焦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通过讲述驻村扶贫工作队、脱贫户的故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彩故事,呈现江淮大地热气腾腾的生活,用小切口讲述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奋斗改变生活的生动景象。在这样一个主题框架下,最大化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激励广大江淮儿女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奔向小康。

(二)主题报道要有灵魂

主题报道必须要围绕一个主题,通过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系统阐释中心议题,其选题既要立意深远,又要接地气,符合大众传播的需要,把党和政府的声音和群众的需求有效对接,这样才能取得预期效果。比如在今年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的就业问题,就成为新闻联播主题报道中的关注重点,由于报道频次高,如何让主题报道更突出,就需要周密策划。我们主要推出系列报道,通过聚焦典型的就业群体,了解他们在疫情发生后遇到的困难,需要怎样的帮助,然后进行跟踪拍摄,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巧妙融合进去,实现了一个主题,在不同时空、以不同形式加以报道的目的,引发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三)主题报道要汇聚体现时代特征的要素

主题报道中的同类主题,可以说经常会遇到,但是记者要带着发现的眼光,带着求新求变的思维去做好同类主题的报道,体现时代精神和独特见解。如果只有主题而缺少支撑性的案例或者事件,报道效果肯定会打折扣。比如在标题的提炼上,应该根据节目的主题去精心设计,既要把新闻的关键要素包含进去,又要体现创作思想,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在主题报道内容上,要去粗取精、精心遴选最能印证主题的内容,最好能和当前热点紧密结合,同时在结构方面也要大胆创新。当然,要使主题报道有血有肉,需要记者系统学习、准确掌握相关政策的精髓和要点,这是做好主题报道的基础。比如,十九大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围绕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安徽新闻联播》推出了“十九大精神在江淮”、“十九大一年来”等主题报道,把十九大中的新提法、新理论政策和安徽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记者既采访了大量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又聚焦基层一线,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活事例,组织策划30多篇有高度有观点有内容的主题报道。

(四)主题报道是有血有肉的“生命體”

2019年底,《安徽新闻联播》推出反映全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系列主题报道,按照以往的惯例,我们可以在各地选择几个点,从河长制、林长制等角度来报道。但如果这样做的话,就会使新闻像是各地做法的简单堆砌,缺少记者的观察和思考。栏目组在几轮讨论后,通过对大量新闻素材的梳理,策划制作了《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的皖浙实践》《800里皖江开启10年禁渔》《打响攻坚战 向着美丽安徽新高度》《让“绿”的底色深入人心》等一批见人、见事、见情的报道,从长江流域、新安江流域的水源保护到产业升级转型的安徽探索,最后讲述安徽通过率先在全国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划,系统解决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问题,真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二、如何做好主题报道的策划

在当今媒体融合加速、信息内容“爆炸”的时代,让主题报道脱颖而出、出奇制胜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要做好主题报道,记者除了要善于发现问题,还要有策划意识,用一双“慧眼”审视事件,抽丝剥茧地解读事件,用新的表达方式把新闻要素串联起来,形成让观众记得住、有看点的好报道。

(一)从事件入手, 从细节切入

主题报道策划首先要寻找和主题相关联的“事件”,因为联播类主题报道说到底还是新闻,要具备新闻要素,而不是单纯的理论说教和空洞的摆出一些事实。比如,在做长三角一体化这个主题报道时,由于报道涉及的领域广、涵盖的行业多,如果在一篇报道里没有一个典型事件,就会让整个稿件质量大打折扣,没有一个系统的策划,报道势必会让人看了之后一头雾水。在选题确定后,我们及时和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沟通,选取经济、民生、“三农”等领域最能够体现长三角一体化的典型案例,然后再通过人物故事来表现相关主题,最终把这一重大主题报道通过民生视角完整呈现给广大电视观众。

此外,主题报道还要从细节入手。去年,安徽遭遇了40年不遇的持续干旱,应该说旱情不太容易用电视语言来表现,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旱情对百姓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记者在报道中,通过提前制作展板与图表,从降水量的多少来反映旱情的严重性,同时,记者把农作物受干旱影响的程度作为新闻切入点,让观众有了深刻的印象,这些都需要记者提前“介入”,通过策划来表现主题。

(二)以“深”取胜 ,精心打磨

联播类主题报道,往往都是集中反映对社会、对百姓有影响有意义的题材,做此类选题对记者的要求相应也很高,需要记者从全局高度吃透相关政策,做深做活相关报道。

在报道大别山区脱贫攻坚这一主题时,在岳西县一个乡镇,见到当地政府正在开会研究镇里30多亩地究竟是用来开发旅游酒店还是用作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记者感到这是一个好选题,于是进行了前后长达两个月的跟踪拍摄,对稿件进行不断打磨,把其中的矛盾冲突用真实的画面表现出来。采写的《寸土寸金地 让与贫困户》,角度让人眼前一亮,具有很好的借鉴性和现实意义。

(三) 利用独特视角,让报道更生动

过去,有些记者在做主题报道时,喜欢把相关资料统统“照单全收”,自己也囫囵吞枣,有种虚无缥缈的感觉,结果是看上去什么都谈到了,却忽视了媒体的定位和特色,传播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主题报道能不能通过独特的视角,变得有意思起来、生动起来?答案是肯定的。

在报道今年夏粮喜迎丰收这一主题中,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组织记者前往小麦主产区采访,现场有很多农业专家、农民合作社负责人,采访也采取座谈的方式进行,记者在掌握基本情况后,没有按部就班对他们进行一一采访,而是走到一处麦田,和一位正在收小麦的种粮大户攀谈,了解今年疫情影响下,粮食生产中遇到哪些没有预料到的难题,当地党委政府如何一一解决的,在今年的夏收中,最大的亮点又是什么?通过交流,记者梳理出今年夏粮生产中的独特之处以及今年夏粮丰收中的最大亮点。制作的《麦收观察:“大手”拉“小手” 沃野麦飘香》《麦收观察:丰产背后的“一波三折”》《种啥小麦,谁说了算?》三篇报道,分析解读安徽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创新举措,在全国率先制定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分布地图,走单一品种规模化、品牌化粮食生产之路,让企业“按图索麦”,提高小麦的附加值,破解过去农民遇到的“丰产不增收”的难题。

(四)健全机制 ,策划有章可循

主题报道既是“命题作文”,又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联播类新聞的“常客”,要结合联播类新闻的特点,健全相关机制,鼓励创新创优,让更多的好想法、金点子落到实处。特别是对一些重大主题报道,要实行“项目制”,通过召开记者编辑座谈会,拿出既切实可行又最符合自身定位的好方案。要鼓励年轻记者多尝试参与,起到“传帮带”作用,发挥电视节目制作团队的优势。在融媒体传播格局下,要形成“大屏”“ 小屏”联动的机制,多听听受众的建议和意见,不断提升主题报道的质量。

同时,要防止出现主题和内容“两张皮”的现象,不能用惯性思维,一味进行空洞的说教,避免引起观众的反感。主题报道通过策划,能够让人有种如沐春风、直抵人心的感觉,让人记忆犹新、久久难忘,这种主题报道才是高品质的作品。

结语

最好的新闻永远在路上,联播类新闻主题报道的策划,是体现记者功力和媒体影响力的重要采编活动。记者只有践行“四力”,用心、用情、用功,通过成功的策划,让观众能够在心理上接受,主题报道才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同时,可以通过新媒体来“放大”主题报道的传播范围,实现一次采集多次传播。主题报道要发挥引导舆论、服务群众、传播信息等多重职能,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尝试和探索,利用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将主题报道做得更好。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表达方式
浅谈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分析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随文练笔
中西爱情诗歌表达方式之对比赏析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将感悟能力培养植根于有效的阅读活动中
柳州都乐岩溶洞景观的特色表达研究
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德语中表达被动含义的几种方法
图案的艺术表达
傲然不屈的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