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的风骨

2020-08-16 14:00李柴菁菁
西部论丛 2020年5期
关键词:刘文典西南联大风骨

李柴菁菁

电影《无问西东》的上映,不仅让人们回顾了“办学8年,被惦记80周年”的西南联大,更重温了一批学术大师的面容:冯友兰、陈寅恪、朱自清、林徽因、沈从文、闻一多、王国维……这一所办学仅8年的大学,之所以始终活在国人的心里,除了光彩耀眼的学生名单外,更重要的是它有着当时最奢华的教师资容,以及民国文人身上的风骨。

“风骨”一词在魏晋时期的文论、画论与人物品评中被广泛引用。“风”的来源,当上溯至《诗经》中的六义:“《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以“风”为教化之意。《论语·颜渊》:“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也就是说君子是用他的美德感化人,使人从善,就像风吹动草一样。《论语》把君子的美德比喻为“风”。而美德来自于人的情志,一个能够成功感化他人的人,必定是一个情感丰富,能够以情动人的人。引申至老师的身上,也是在要求一个老师要有美德,并且能将他的美德通过自己丰富的情感传递给他身边的人,从而达到教育感化的目的。

风骨范畴的另一思想渊源,可能来自于魏晋时期崇尚的人物品评。“骨”作“骨相”解,引申为人的禀赋气质。《人物志·八观》:“是故骨直气清,则休名生焉;气清力劲,则烈名生焉。”骨,指的是人的形体;气,指的是人的精神面貌。骨直气清,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外形端正,神清气爽。现在也有用“骨气”一词来形容人的。用于形容老师,也就是要求一个老师首先要有端正的仪容体态,其次还要有昂扬的精神气质。

进一步而言,“风骨”中的“风”属于情,但不是一般的感情泛指,而是指一种浓郁的充满力量的感情。这种感情具有感染力、鼓动力,而且有教化的力量。例如西南联大之中的唐兰先生,有一年开了一门“词选”课。他的讲词方式是:不讲,只是用无锡腔调吟唱一遍:“‘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好!真好!”,这首词就算讲完。倘若不是唐兰先生的吟诵具有足够的感染力和鼓动力,估计也不会有学生去听这门课的。

“风”既是感情的力,那么它便也与“趣”有关,感情在作品中常常表现为一种情趣。深谙作品,又有风骨的老师,能做到将作品的情趣在学生面前进行充分的还原。这里当推崇西南联大的另一位老师——刘文典。刘文典在西南联大讲《文选》,有一次,他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与“风”对比而言,“骨”则是实的。西南联大教授之骨,可见一斑:朱自清之子的同窗陆祖德,在其回忆文章《朱自清先生的生平事迹》里写到:他(朱自清)的胃病已经极其严重,体重减轻到45公斤,迫切需要营养和治疗,然而,他虽穷到不能治病,还是毅然决然地在宣言上签了名,拒绝了美国的救济粮。他在这天的日记上写道: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决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己身做起。此后一个多月,他就进医院了。而在临终前,他还叮嘱夫人: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要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另一位,依然是上面提到的刘文典。1928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训话”。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出的一句话:“大学不是衙门。”

人们怀念大师,怀念那个时代,更多的是怀念那个时代的风骨。在现代的商品经济社会,随着市場经济大潮的冲击,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在人们的心中逐渐占领了主导地位。许多原本应该坚守的道德底线、职业操守被抛弃,被遗忘。然而,物质幸福时代已经结束,新时代来临。在新的时代,比起金钱和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充实感。不忘初心,重拾风骨,这样的时代正向我们靠近。

猜你喜欢
刘文典西南联大风骨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三)
刘文典吴宓唱“对台戏”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二)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
西南联大研究的现状及反思
金克木偷师刘文典
风骨
风骨
荷花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