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雕刻与自然形态的相结合

2020-08-16 17:01龚长春
西部论丛 2020年5期
关键词:结合创新

摘 要:根雕艺术是利用自然界中各种奇特的根和树,创造出各种形状的艺术。它是一种通过创造性的清洁、装饰或加工来发现自然美而形成的造型艺术。画坛著名画家黄宾虹曾说过,世界上有些东西不是人类创造的,而是上帝赐予我们的。对于根雕艺术来说,它是自然和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根雕是一门非常神奇的动态艺术,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同构。本文通过对根雕艺术的探讨,加深人们对根雕艺术的认识。

关键词:传统木雕;自然形态;结合;创新

作为木雕艺术的延伸,随形根雕艺术已成为区别于根雕艺术的一个独特的艺术门类。它既有根雕的自然美,又有平面浮雕的空间拓展和色彩视觉。根据雕塑的造型,采用“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巧用肌理”的创作思路,创作出一系列集“感觉”、“触觉”、“视觉”于一体的“新艺术”。

一、根雕的种类

(一)根雕艺术的自然型根艺

天然根雕艺术是在保留根茎材料自然形态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种根雕艺术作品。它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即来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在自然根雕的过程中,在了解根系材料的自然生长趋势的基础上,根雕艺术家需要遵循根材料的自然延伸来切断多余的树枝和藤蔓。同时,根雕艺术家通常不会在树根上直接进行雕刻甚至绘画,他们往往通过切割或抛光根材料进行艺术表现手法的创造。如果工匠在切割后发现所选根材的颜色不同,可以选择通过吸烟、焚烧、污泥或化学腐蚀等方式来弥补。总之,在自然形根艺的制作过程中,根雕艺术家们不被允许在根木上刷颜色和留下明显的人为痕迹。大多数自然根雕艺术作品都有相对抽象的表现。这是因为根系材料造型的表达更抽象,给人更多的联想空间。在我看来,自然型根艺更加趋向于抽象的表达方式,它可以在人们的视野中反映出一种难以言说的心态,也可以体现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相较于人工型根艺拥有着更自然的诉说方法,也更为贴近自然变化。

(二)根雕艺术的雕刻型根艺

给木头施以局部性雕刻的艺术手法叫做雕刻形根艺,它与自然型根艺是完全相反的两种制作流程,相较于自然型根艺其更为具像,表达了中国传统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基本美学,将人工的精巧与天然的绝妙完美的混合在一起,使“天意”与“人意”达到有机混合过程,从而衍生成为艺术手法。根雕作品的艺术加工不在于雕刻的数量,而在于雕刻的得体与巧妙。根雕的立足点应体现根茎材料的自然美,其关键是如何将雕塑运用到根茎材料上,使作品真正实现雕刻与非雕刻的衔接,不要用太多的雕刻来改变它的自然纹理。一般来说,不应超过70%天然,30%人造的限制,使根雕作品在天然中带着质趣,在质趣中感悟自然。

二、传统根雕与自然形态的结合

(一)发现形

发现美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虽然发现根茎材料有一定的运气或缘分,但也需要依赖根雕艺术家的艺术素质和创作能力。发现的过程不是一个全面的搜索,而是一个艰苦的审美活动。根雕材料的神韵通常是衡量艺术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对于根雕而言,在它成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之前,它已经具备了许多艺术因素,它的本质是作者对美的主观追求与客观事物的自然契合。在发现“形”过程中,我们要巧妙地运用根的特性和自然形式来表达作品的艺术形象和人文情怀。对于作品的技法处理,要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顺其自然,留其所需,使之更生动、简洁、突出、生动、精致。例如:阴凉的木材给人一种沉稳、苍老、质感厚实的感觉,这就是稳重、亲切、朴素的感觉;圆润的木料所给人一种雍容、圆满、精致的感觉。根雕注重精神的相似性,而不是真正的相似性,在根雕创作之前,根雕的形式已经蕴含着约定俗成的神韵,在普通人眼里,一种根料的出现并不一定好看,但当它与具体的创作理念和艺术形象相结合时,就会演绎出一种特殊的美。也就是说,根雕艺术家可以通过反复的思辨、权衡和推敲,通过合理、巧妙的艺术手段,使一块普通的材料释放出最佳的艺术效果。

(二)深化形

通过大量的观摩根雕作品,我们在中国的众多根雕作品中可以发现,一些根雕创作者直接利用根形和根态来对应被雕刻木头的生态和物理状态,他们的作品往往牵强、僵硬、堆砌,缺乏根雕所应具有的整体感和生命力。基于此,在根雕的深化过程中,如果我们想要把根雕与自然形态进行一个很好的结合,那么我们就要在神韵上下功夫,举个例子:如果一块木头,它的形状趋向于人形,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人形中进行自然形态的创造,将人与物完美地融于一体,选择平面无瑕疵的地方为人物的整体形象增添上几分动物意趣,形成一種依势而做的艺术手段运用,为突出表现自然的雕刻与创造,我们还可以在动物的下方进行相应植物的雕刻,用植物来作为主体的点缀,从而为主体起到掩饰的作用,使人物、动物、植物拥有着祥和的氛围感,通过诗书画刻及一体的艺术手法来达到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艺术创造。那么,我们如何运用木头的神韵性呢?根雕与其他艺术形式在理论上既有异同,照搬或错误理解任何一种造型理论都不利于根雕艺术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根雕创作中,根雕家注重表现造型的本质、神韵和精神,尽量避免过于真实的生态形态。因为一旦生态形态变成静态的空间形态,并不是所有的部位都能让人赏心悦目,特别是人类的身体和眼窝有时传递着死亡的寒冷和恐怖。因此,根据太极图,根雕艺术家随着中轴线的平衡和水平线的变化,始终在有限与无限、粗犷与细腻、张力与放松、凝聚与释放的对比中,保持适度的张力,展现出本质、精神与神韵的永恒。另外根雕造型通常属于架上艺术,是被人们放置在室内居所的装饰品,所以根雕需要具有极强的神韵性,可亲性,情感性,只有让其造型恒久,装饰精美,才能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百看不厌。接下来笔者进行各部分雕刻内容的详细分析:

1、动物:动物最大的特点是“动”,根雕的巧妙之处是“以静制动”,好的动物根雕作品是“自然”美和“人造”美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从色、形、味、韵等方面保留了根料的自然韵味,即保留了根料的色彩、各种生动的形状、纹理、伤痕、洞穴、木材纹理,还保留了“自然”、“朴素”、“朦胧”的魅力,同时也增添了人的“写实、夸张,变形”等技法以及人们的意志、情感寄托,成为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具体对象。因此,动物根雕的难度系数绝对不低于其他学科的根雕。毫无疑问,根雕动物考验着根雕艺术创作者的综合素质,包括雕刻技巧、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它往往比其他学科的根雕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进行动物根雕时,需要注意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动物的自然性,比如在雕刻骆驼的时候,我会尽量保持树木中曲线弯曲的形状作为驼峰,进而保持驼峰的天然形态,用自然的线条展现骆驼的体态特征以及轮廓之美;另一方面则是要注意自我的创造性,如果在雕刻狐狸的时候,在注意整体造型的基础上,我会将狐狸的尾巴作为重点的创作对象,着力突出狐狸的娇憨,改变人们以往对狐狸妖媚、狡猾的固有印象,将自然的特性与自我的个性有机地结合成一种值得被观赏和解读。另外,在进行动物雕刻的过程中,我会将凶手进行圆润化处理,以此来增加动物的憨态可掬感,减少动物对于人的直观冲突性,从而使根雕作品在欣赏过程中更加符合人体心理学及人体美学,成为一件成功的艺术品。

2、植物:在对植物的瓜、藤、果、叶造型时,要表现出它们的颠覆与生长、纠结与依恋,展现它们的生命力。例如牡丹花的雕刻就比较适合较圆润的木头,用一种比较圆润光滑的感觉来营造出牡丹花的雍容华贵,通过牡丹花之间的层次对比、浓密对比、造型对比,从而可以做到“三分人造、七分天成”的审美意境,所以,以植物为主题的根雕作品造型要在古朴中透露出兴趣,进而充分表现出空间曲线的优美流动和尊贵的华丽完美。

3、人物:从传统木雕作品中不难看出,木雕家们努力使所有的生命形式变得可爱和平易近人。在人物造型上,他们用小衣服打破了人体单调的大体块,既掩盖了人体的寒冷,又展现了生活的真实,并以绘画、镶嵌等技法强调眼睛的魅力,通过“丹凤岩”的形式既消除了眼球过度暴露所带来的恐怖,又使人物的脸上呈现出一种快乐和善的表情。

三、结束语

总之,创新是所有艺术门类的力量,也是木雕发展的必然趋势,艺术雕塑形式的设计也包含着继承与创新的问题。基于前人的成功经验和传统的重要性,艺术家必须遵守最为基础的美学设计理念,希望未来的各位根雕艺术家可以将我国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根雕创新中,将传统与创新做一个深切的融合過程,不断地创作出完美的作品,实现新的艺术理念,表达出自己的审美个性以及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为我国设计美学的发展奉献出大家的艺术力量。

参考文献

[1] 颜育田. 中国传统人物题材在当代根雕艺术中的创作应用[J]. 消费导刊 , 2018 (10).

[2] 陈春辉. 探索传统木雕的现代艺术语言[J]. 东方收藏 , 2018, 111 (23) :58-60.

[3] 李晓敏 , 王洋. 刀过古木春 心静根艺精——访古沉木雕创始人郑剑夫大师[J]. 中国集体经济 , 2015 (29) :15-19.

作者简介:龚长春(1976—),男,浙江嵊州人,工作单位:嵊州市龚长春根雕工作室,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工艺美术师;中国根雕协会会员;浙江省根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嵊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三门县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第一届副会长,龚长春自幼喜爱绘画与艺术创作,师从吕如达、宓风光、徐华铛老师,1997年开始从事雕塑、根艺设计工作。擅长各种人物的雕刻及表现技法,2017年拜魏明路为师,传承骨角雕刻,追求自然美,雅俗共赏,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1999年创办龚长春根艺工作室,近年来,作品屡屡在各类比赛上获金奖,如作品《虾米晓禹》、《苏武牧羊》、《闭月羞花》、《翩若惊鸿》、《老毡帽》、《醉八仙》、《数数》等。部分作品已转载于《浙江根艺》、《嵊州根雕》等专著。

猜你喜欢
结合创新
浅谈刑事现场勘查与图侦相结合的新模式
舞蹈元素在杂技艺术发展中的作用浅析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带来的双面性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