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动力学视域下“红船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时代价值与传播路径

2020-08-16 17:44李圆月
西部论丛 2020年5期
关键词:传播路径红船精神时代价值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需要了解当代青年群体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变化规律,基于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以培育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场和增强大学生群体内聚力两个方面,挖掘“红船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时代价值,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弘扬“红船精神”提供可靠传播路径。

关键词:群体动力学;红船精神;思想政治教育;时代价值;传播路径

一、群体动力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入“红船精神”的价值基础

群体动力学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出的一种社会学理论,他借助物理学“场”的概念描述人的心理生活空间。在勒温看来,人所处的团体就是“场”,心理活动及现象所具有的空间属性就由此产生,“心理场”是个体需要和个体所处心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它与人的生活经历呈正相关,经历越多样“场”就越大,层次就越丰富。[1]心理环境的作用虽然存在,但“场”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的行为(B),是个体内在需要(P)和环境外力(E)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用函数式 B=f(P,E)来表示[2]。

“红船精神”所蕴含的时代价值,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理论旗帜和精神信仰。根据群体动力学理论,个体在群体中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内在心理需求和群体间其他个体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的强弱由群体内沟通交流的情况所决定。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受众也开始承担起信息“把关人”的角色,网络社交环境的信息杂乱且更易刺激到青年学生的猎奇心理,再借由群体间的口口相传产生更大的传播效力。为了扭转这一情形,根据群体动力学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高举思想理论旗帜,重点培养一批理想信念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优秀的学生骨干,大力发展学生社团和学生群体,加强青年学生群体内部的心理联结与实践互动,强化群体内聚力通过群体内部正面内聚力来优化群体氛围、树立群体榜样,引导群体的行为。

二、“红船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时代价值

(一)“红船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取得了伟大成就,但革命的理想还需前赴后继的新生力量不断汇聚。对于新生力量的“红色品质”需要严格要求,对于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政治品格需要重点培养。“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必备的政治品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红船精神”的价值追求更深更广地传递给广大学子,尤其是要加强对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的培养,继承发扬“红船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提出的政治要求。

(二)“红船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精神动力。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时期是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3]。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充分传达、普及、贯彻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培养大学生群体勇于承担其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角色任务,让每一位大学生都充分体会“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

(三)“红船精神”是高校青年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就以解放广大劳苦民众为己任,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尚的道德人格。当前社会,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泛起已经导致了许多社会乱象,老一辈仁人志士所追求的消灭阶级差距的理想还未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员的政治品格,但其所代表的道德品质是每一位社会公民应有的价值追求。高校需要引导青年大学生审视自我、寻找初心,时刻以“红船精神”为道德标准。

三、群體动力学视域下“红船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传播路径

(一)健全高校文化生态,完善校园思想环境场。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具体执行者,需要肩负起弘扬和传播“红船精神”的责任和义务,要培养一批出色的理论宣讲员和业务能手,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提升地区内的高校文化传播力量。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构建高校文化生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场的又一骨干力量,要重点培养这一群体的政治素养和理想信念,加强学生骨干对“红船精神”的身体力行,再借由学生个体间的交流和模仿行为,是引导大学生群体认知和行为的重要途径。

当前,文化传播的角色功能已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进入到自媒体时代。作为传播“红船精神”的各级官方宣传平台,需要整合自身特点、迎合潮流趋势、引导社会热点、鼓励互动发声。“红船精神”作为文化具有很强的符号性,各级官方自媒体平台可以采取各具特色的形式进行信息的转译。在功能上,应当进一步健全传播渠道的种类,如信息公开发布类、即时通讯类、社区论坛类、个人空间类等,结合不同特点的自媒体平台进行立体式文化传播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不断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新思政教育内容,让“红船精神”运用于高校思政课堂,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与培育,既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同时也是“红船精神”的重要传承方式。将“红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地贯穿在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落到实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加强学生群体交流,促进影响力度。“红船精神”要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实现行之有效,借助群体动力学理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群体内聚力是群体内部个体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组织开展群体活动,个体与个体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合作与努力之后,促进个体间建立起更多的沟通和交流,也让个体感受到群体对于自身的意义。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于实现价值认同具有良好的助益,为“红船精神”乃至进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外部条件。将“红船精神”融入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群体内聚力,群体内聚力的增强,也促进了群体影响的强化。

群体目标和个人动机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而这往往依赖于个体间的协作,进而建立起个体间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越密切,对于群体目标的责任感和群体价值的认同感则更强烈。因此,要积极组织高校学生开展“红船精神”的集体学习和实践,以促进学生个人动机与群体目标的耦合,使其主动学习和实践“红船精神”。

(三)丰富物质文化载体,拓展社会实践渠道。高校充分利用红色物质文化资源,推进校园红色文化的建设与传播,依托党团日活动、红色校园文化等为载体,创新载体、打造平台、凝聚特色,注重文化特征和创意理念的体现,这既是“红船精神”内涵体现,也是传播原理的必然要求。“红船精神”来自于革命实践,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是要实现知与行的统一。道德存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表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开展社会实践课堂,必须要让学生在学校、社会等环境体验中,从获取理论知识、简接经验到获取实践体验、直接经验,从而引导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自我,为进一步学习和领会“红船精神”提供实践渠道。

参考文献

[1] 群体动力学[M]. 商务印书馆 , (法)让.梅松纳夫(JeanMaisonneuve)著, 1997:5-10.

[2] 于超美,叶威惠. 群体动力学视角下新生适应性集体活动的组织与实施[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02):21-24.

[3]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时事报告,2017,(11):4-26.

作者简介:李圆月(1992-),女 ,籍贯:江苏盐城,民族:汉族,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学、文化学。

猜你喜欢
传播路径红船精神时代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路径研究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红色寻宝 感悟“红船精神”
网民介入公共政策传播的路径及其风险规避
红船精神如何推进文化校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