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电视文化节目创新融合研究

2020-08-16 16:18胡逸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37期
关键词:类节目受众古诗词

胡逸

摘  要:电视文化节目在中国电视史上有较长的历史,在综艺节目和真人秀大肆兴起之前,文化类节目与电视剧等电视文艺构成了电视荧幕上的内容组成。大浪淘沙,可以看到在近年来电视娱乐化的浪潮之后,电视制作方和观众纷纷关注起了电视文化节目,市场上出现了《朗读者》、《一封家书》、《汉字英雄》等一批优质的电视文化节目。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以电视为媒介的文化类节目在不断创新改变,越来越多文化领域的垂直内容得到发掘并结合新媒体特征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和创作。本文将选取近年来部门热门电视文化节目,基本阐述电视文化节目在新媒体时代的定义和特征,并针对具体节目在创新融合方面做出的努力进行分析。

1.新媒体时代的电视文化节目

1.1电视文化节目的定义和现状

电视文化节目,是由电视台或其他视频内容生产方制作的以传播文化知识,开展大众教育为目的、以文化知识与生活常识为主要内容的电视文艺节目。电视文化节目具有文化属性,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播。[2]一般来说,电视文化节目可分为讲座类、文字类、表演类和体验类。而在前几年文化节目式微,纯娱乐节目甚嚣尘上,这与大量资本涌入、内容生产方注重经济效益不无关系。政策的收紧和题材的匮乏,再加上垂直领域内容生产的浪潮袭来,电视文化节目又焕发了新的生机。可以看到,一方面电视史上传统的文艺元素被挖掘出来,进行娱乐化处理,降低了受众的收看门槛。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将“汉字”与“比赛”相结合,将紧张刺激的竞赛元素作为载体,将选手的竞争互动、评委与选手的互动、主持人与选手的互动这些“人化”的戏剧元素作为膨化剂,把汉字以及汉字背后的文化精髓润物细无声地化入到几十分钟的节目中去。又如《国家宝藏》,运用新媒体艺术手段赋能舞台剧形式,邀请知名偶像和知名演员扮演历史人物,在技术手段下实现跨时空的同台,极大程度地提升了文化故事的可看性与趣味性。另一方面,一些新的元素被找到,甚至是一些奇妙的组合被使用,也诞生了不少让人耳目一新的文化节目。如《经典咏流传》邀请歌手演绎现代谱曲版本的古诗词,在嘉宾互动和高科技舞美中讲述古诗词的故事和韵味,更是将古诗词中的民族精神与新时代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1.2电视文化节目的新传播语境

广义的电视受众是宽年龄层、全知识层次的,我国观众的文化程度平均为中学水平,文化水平普遍不高。[2]而电视文化节目的受众不同于广义的电视受众,电视文化节目的受众是有一定文化意愿的。文化意愿与受众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关联不大,主要表现为对文化知识和生活常识的渴望。

目前,短视频、短资讯等碎片信息流内容成为了传播主力军,根据研究显示,低教育人群逐渐从使用电视为主要媒介向使用移动端为主要媒介进行变化,接受媒介的类型也由长时间向碎片化靠拢。不难发现电视文化节目的受众正在不断流失,而伴随这一现象的也是内容生产方们不断的“创新自救。”

2.新媒体时代电视文化节目的创新融合

电视节目在新时代的创新融合,在技术视角下离不开电视语言的创新与新媒体技术的赋能;在内容视角下,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合展现成为了爆款电视文化节目的不二法门。

2.1视听手段融合创新

电视艺术以画面语言为基础,画面语言的组织与表现力直接决定了电视艺术的第一观感和视觉感受。可以看到,当前的电视文化节目在有意识地拓展视觉呈现。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华丽绚烂的舞美表现、大广角和超特写等情绪镜头的镜头表达都在画面上与主流综艺节目靠拢。最为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文化节目节奏偏慢,讲究娓娓道来。而当前的文化节目适应了人们高感官刺激的要求,在节奏上做到张弛有度,快慢有别。《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竞技类节目抓住了竞赛紧张刺激的特点,辅以炫目的灯光设计,渲染出激动张扬的电视空间,挑动受众的神经。而《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访谈类节目则注意了节奏的压制,十分舒缓,靠内容和铺垫动人,也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声音也是电视语言不容忽视的关键因子。电视艺术中的声音主要为人声和音响音效。人声具有感染力强,张力足等特点,《朗读者》、《见字如面》、《一封家书》等节目充分利用了人声的特性,留出专门的人声朗读环节,塑造以人声为主的电视空间。这种化繁为简的操作进一步提升了人声的感染力,也增强了节目的独特性。音响音效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内容制作方的良苦用心。以介绍传统文化为目的传统文化类文化节目,因其时空的限制性,在视觉上要做出非凡呈现十分困难,需要大量的成本。但声音具有跨越时空的魔力,声音也成了传统文化类节目实现效果的有力武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经典咏流传》,将声音元素与古诗词结合。既复原了古诗词原本的精神韵味,又通过现代化的旋律写作和配器设计增强了作品现代性。[4]

2.2选题和形式融合创新

当前文化类节目在选题上不单单局限于传统文化,而是更加注重时代精神的展现。《了不起的长城》中,观众随着嘉宾遍访长城里外,感受历史沧桑,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教育在无言之间进入了观众的内心;《国家宝藏》中一个个历史人物登台亮相,一段段历史传奇纷纷上演,在专家嘉宾的点评论述中,我们得到的是做人和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自信:而《一封家书》中,我们看到了名人的平凡面目,看到了人间炽热的情感纯净的灵魂。可以说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是当今电视文化节目成功的不二法门;《高端访谈》中,节目与社会热点相结合,进行舆论池的打造和觀点的积极引领。

形式上,许多文化节目在试图突破“大屏”的限制,实现全媒体的影响力塑造,媒介融合成为尝试的主流。《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进行了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开设,对节目进行衍生,将长视频碎片化传播,在新媒体平台受到了一致好评。

结语

新媒体浪潮之中,电视文化节目受到了各个方面不小的冲击。十分可喜的是,可以看到,在选题、形式、内容、宣发等多个维度涌现了优秀的电视文化节目创新案例。需要坚定的是,只有坚持内容为王,坚持正确的导向,坚持文化传播的功能,电视文化节目就一定如一汪源头活水,丰富我们的电视荧幕。

参考文献

[1]  王俏.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与创新路径[J].中国报业,2020,(7)

[2]  孟蓉.浅析文化类节目的回归及发展[J].记者摇篮,2020,(5)

[3]  高鲁.文化消解与市场下的电视“国学热”分析[J].传媒论坛,2020,(10)

[4]  袁苑.浅谈文化类综艺电视节目的融合与再生——以央视系列文化综艺为例[J].视听,2020,(4)

猜你喜欢
类节目受众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挖掘乡村意象,新疆文化旅游类节目的地方性特色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猜诗词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不喜欢胖的
编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