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上青少年航海教育的“短板”

2020-08-17 16:13徐祖远
航海 2020年4期
关键词:航海短板强国

徐祖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我们党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他深刻指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面向海洋则兴,放弃海洋则衰。”

航海——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工程应用科学和技术,涉及多种专门技术,是人类认识海洋、利用海洋、开发海洋的基本科技支撑,也是一国发展经济贸易和保护海疆、维护海权的根本保障。我国要建设海洋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航海业,加强航海科技知识和海洋权益的普及教育。航海教育应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迈向“海洋强国”“航运强国”之际,应抓住契机,通过校园内外各种教育方式,逐步推广“入门级”的航海文化科技教育,在青少年中推广和普及航海科学技术,大力弘扬辉煌的航海文化。航海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课本,入手、入脑、入心,从小培养青少年的海洋意识和航海精神,让孩子们的心灵浸润在蔚蓝、纯净的大海中。

加强青少年航海教育的意义

一是知史明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与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的航海教育是亟须补上的一块“短板”。通过感知、认识、灌输、教育,青少年可以了解人类文明向海而兴的航海史,汲取弃海而衰的历史教训;尤其要结合我国历史上的辉煌来自于对海洋的重视,历史上的耻辱来自于对海洋的漠视、未来的尊严更离不开对海洋的注视。对青少年进行航海教育,可以激发其对国家、对民族的尊严感、自豪感。

二是确立自信。中国漫长的航海历史、厚重的航海文化是连接中华民族的血缘纽带,是历史贯通的情感脉络。经略海洋,盛世起航,中华民族血液里具有大海的蓝色基因,航海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海洋精神标识。树立和增强航海文化意识,是传统海洋文化的传承创新,是为—代又一代中国人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

三是崇尚勇敢。海洋壮阔美丽又波涛汹涌,既令人陶醉又令人生畏。航海是一门挑战性极强的职业技术,是勇敢者的职业选择。勇敢拼搏、不惧挑战是驾驭大海的强者气质。少年强,则中国强,通过知、行、意、趣,培养青少年的海洋权益意识和不畏艰险的航海精神,培育勇敢、果断、拼搏、向上的精神特质。我们要在他们的心灵播下希望的种子,帮助青少年在人生观的初始形成阶段,树立远大理想,热爱海洋,投身勇敢者的行列,建设海洋强国。

四是守土护家。国家主权管辖下的海洋是中国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一环。近代,大海已不是保护我们国家安全的天然屏障,却是带来民族灾难的通道。更为重要的是,我国还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大业,海军不够强大是当时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成为新时代的强国,海权得到维护,领土不容侵犯,需要航海科技的发展,航海教育是其基础。

五是发展经济。海洋资源是保障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为了实现人海和谐,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的全球海洋治理环境。要共同营造合作共赢的新局面,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国必须有所作为。发展意识、命运共同体意识要从青少年开始形成。

六是促进融合。有容乃大,占地球面积70%的海洋是人类交往、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承载体。“—衣带水”“一带一路”,大海搭建着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舞台。通过航海体验,让孩子们走向世界,建立更开阔、更包容的、与世界交流、与文明对话的国际况野与平台。

加强青少年航海教育的途径

在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社会各方都肩负着对青少年进行航海教育的重要使命。政府应携手各方共同加强青少年航海教育。总体来看,我国中小学生的航海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航海教育概念淡薄,缺乏相关政策支持,工作力度不强,尚未形成理论体系,缺乏航海入门教育,教育活动不系统等问题。目前,青少年学生接受有关航海的教育基本都源自地理课、历史课中篇幅非常少的知识片段。中国航海博物馆社会教育部经过对上海市12个年级各门学科的梳理之后,发现与航海相关的知识点不到1000条,且相互未形成系统、关联的知识结构。航海,与我们中小学生的各个学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数学、物理、天文、地理、历史、语文、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都有知识点相关联,但因为对航海教育理念的淡薄,使得这些学利在教学中运用或讲授与航海配套的教育活动、驾驭的定位不够明确,体系不够完善,学科资源未得到充分运用和融合。

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各界力量对航海文化、海洋发展的关注度还不够高。社会各界提高全民海洋意识的力度还不够大,海洋文化产业政策的推进措施还不够有力,弘扬航海文化的方式还不够丰富,沿海城市渲染海洋文明的艺术载体、标志性的航海文化设施还不够完善,青少年中关于海洋文明、航海科技的知识宣讲亟待加强,对此相关的审美文化、情趣意志培养尤为缺乏。

对此,应该统筹协调,抓紧补上青少年航海教育的“短板”,丰富教育内涵。

一是提高认识。贯彻落实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五位—体”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和指示,完善航海教育结构,在青少年的课程与兴趣培养中完善对航海类知识的系统集成,使中国航海科技发展和文化建设同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相适应,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契合,同航海事业的综合实力与国际地位相匹配。

二是规划学科布局。目前,在中小学中进行航海教育最大的不足是缺少瞳航海的老师,我国航海院校中还没有设置相关航海史的专题、公共课,暴露出涉海高等教育知识结构中的缺陷。开展航海教育研究,需要有一门多视野、多维度、多学科相互渗透交融的综合性学科作为支撑。据了解,国家正在启动新—轮的学科修订设置,可在具备条件的航海院校先行設置航海史的学科点,同时在航海院校开设航海史的选修课程,既能促进航海专业人才人文素质的提升,又能逐步形成航海史类学科人才梯队的培育体系。同时将航海史教育充分融入中小学课程与教材体系,将航海文化内容体现到课标修订、教材编写和课程开发中去,使各学E殳教学内容相互衔接,层层深入,形成—体。

三是完善文化体系。国家层面在编制《国家“十四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应充分体现航海文化核心内容,适时制定出台中国航海教育专项规划,形成幼儿、少年、青年衔接配套的航海文化传播规划体系,丰富文化传播方式,寓教于乐,进一步增强航海文化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四是创新平台载体。推动建立国家级航海文化研究基地或示范平台,建立航海历史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行业高端智库,以交通运输部为主,策划并丰富“中国航海日”活动内涵,把活动平台延伸至学校、少年宫等,有效整合全国航海文化资源,利用新的网络平台打造航海文化交流与传播方式,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航海教育,热心参与航海文化建设的氛围。

五是提供政策保障。在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中,支持设置航海文化类科研项目,进一步提升对航海历史文化研究的系统性、完整性;加强在历史、地理、航海等高校的院系中开设相关的航海类课题研究,推进航海院校文化软硬件建设。加强对中小学相关学科教师进行航海类知识的培训,培养集聚—批航海文化代表人物及人才队伍;加大在青少年中进行航海教育“填空白”“补短扳”力度。

加强青少年航海教育的阶段性举措

一是创建合作交流平台,包括航海类博物馆与中小学之间的馆校合作、航运企业与航运院校之间的校企合作、社团组织与学校之间的社校合作、军队与学校之间的军民合作,力好每年的航海夏令营、冬令营等。

二是组织编纂出版系列航海知识读本。目前,在国内大量的航海知识儿童读物中,国外的版本居多,我们要讲好中国自己的航海故事,宣传中国航海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组织、编撰、出版—批面向幼兒、青少年的航海知识读物,大力推广中国航海科学普及读物,充分发挥好航海文化传播和文化服务的功能。

三是培育一支热爱航海事业的志愿者队伍,尤其是利用好一大批热爱航海,具有丰富航海实践经验的航海从业者、退休专家的资源,走进学校,与青少年学生进行广泛交流,讲好航海故事,传播航海科普知识。

四是提供环境实践,大力推进传播融合。要重视校园航海文化元素建设,吸引并凝聚师生积极参与航海体验和熏陶。加强航海文化遗存、遗产保护,造就景、情、意为—体的文化环境,命名—批航海地标建筑物;在“—带一路”倡议下,讲好中国海上古丝绸之路的故事,让中国航海精神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推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可以预见,通过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深度合作,一定能够形成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新时代青少年航海教育新体系,不断唤醒沉睡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蓝色基因,走“黄土文化”与“蓝海文化”协同发展之路,促进“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写于2020年5月25日)

猜你喜欢
航海短板强国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执行“强制休假”还需“补齐三个短板”
大航海争霸
强国有我
DCT的优势与短板并存
古代航海有多牛
补齐短板 建好“四好农村路”
航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