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爱,究竟有无条件?

2020-08-17 01:27青木川
现代家长 2020年7期
关键词:标价条件孩子

青木川

周周兴冲冲地扬起试卷,跑到妈妈身边:“这次考试我得了98分!”然而,妈妈皱起眉头:“差两分就满分了,那两分你是怎么丢的?”迎面泼来一盆冷水,周周的笑容当时就凝固了,然后慢慢耷拉下脑袋,老远都能感到他的难过。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最好的爱是无条件的爱。即不管外在条件如何,我爱你,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我的爱,是没有条件的。”然而,很多家长像周周妈一样,心中有个“理想的小孩”,这个小孩过目不忘,做事细心,考试双百,从不懒惰……他们打心眼儿里希望自己的孩子就是这个理想的小孩,如果孩子不是,他们就会感到失望,并冷淡地对待孩子。

那么,问题来了。父母爱孩子,究竟是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的?哪种爱对孩子来说更好呢?

家长篇:

孩子,抱歉,妈妈对你的爱是有条件的

(韩梅丽,5岁孩子的母亲)

我的性格有点小暴躁,每当儿子淘气时,我总忍不住吼他,急了还会打他。日子久了,我发现他的性格越来越像我,年纪小,脾气大,一遇不顺心的事就大喊大叫。

我想起我的父母,他们在我小时候就曾粗暴地对待我,如今我又用这种教育方法对待我的儿子。我很羞愧,决心改变,给儿子“无条件的爱”,凡事尊重他的意见。

一开始效果不错,儿子很愿意亲近我,性格也不那么暴躁了。但是没过俩月,他故态复萌。每次我都强压怒火,尽量跟他讲道理。遗憾的是,儿子并没有因为得到“无条件的爱”而变得懂事听话,反而越来越任性。

一天晚上都上床了,儿子非要吃零食。我好言相劝,他不仅不听,还哭闹个不停,骂我是骗子。我彻底崩溃了,积压多日的委屈、失望喷涌而出:我努力做到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可他为什么还是老样子?为什么没有改变?为什么?!

痛定思痛,我的想法改变了。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这话听起来没毛病,但深入去想就会发现,这对父母太苛刻,太不公平。父母除了是父母,还是人。是人,就有情绪,就有对他人的期待!

所有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你爱偶像,是因为偶像满足了你心中的理想;你爱朋友,是因为你们志同道合、互帮互助;你爱伴侣,是因为他愿意和你同呼吸共命运。既然这些爱都是有条件的,那么父母爱孩子,为什么就没有条件呢?一味强调父母应该无条件地爱孩子,其实是忽视了父母作为人的需求。

爱孩子是父母的重要职责。但如何去爱,值得好好思考。别苛求父母,别神化父母,我们也是芸芸众生的一部分。父母对孩子可以有要求有期待,问题是父母要学会用比苛责、打骂更好的方法表达要求和期待。而这,也正是我要学习的。

孩子篇:

从此,我不再要求父母无条件地爱我了

(于恒静,大学二年级学生)

我爸总是责备我——你这么想不对,怎么能这么想呢?你这么胖还吃?

我妈总是否定我——在她眼里,我成绩不够好,说话难听,长相难看……

话说这长相难看,难道不是她和我爸的责任吗?但无处讲理。

我曾特別希望爸爸妈妈能尊重、认可、支持我,能多给我一些爱。可我用尽手段、各种努力,他们总是不满意,所以对我也不够好,于是我就觉得委屈。

上大学后,我的一个同学直言不讳地对我说:你爸妈对你不好,是因为他们有期待,而你没有满足他们的期待。他们希望你听话、优秀,而你没有做到,他们不开心,所以就不会给你想要的爱。如果你想得到他们的爱,就去实现他们的期待好了。

比如他们对你的期待是A。你做到了A,他们就会爱你。你不做到A,他们就会恨你。他们把自己的爱明码标价,只要你付出足够的筹码,就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所以你要搞清楚——到底是他们从来不认可你,还是你从来没有实现他们的期待?

这番话让我醍醐灌顶。是啊,爱从来都是有条件的,哪怕是父母之爱。

可能你觉得他们的期待太高,高得不合理,无法实现,但这只是你的看法。事实上,每个人都拥有对爱的标价权,不是吗?就像你在商场看上一件皮衣,标价5万,你觉得华而不实,不买就是。你在沙漠渴得要命,遇到卖矿泉水的,一瓶也5万,你觉得贵得离谱,不喝就是。他有标价的自由,你有买与不买的自由。你渴,需要喝水,这是你的事,不是别人必须给你水的理由。你想喝水,就掏高价。别无选择,这就是现实。

当然,爸妈可能没意识到他们的爱是有标价的,这都发生在潜意识里。但没意识到,不等于不存在。

或许我的同学说得对,我过于期待父母的完美。他们生我养我供我读书,已是恩情。他们小时候没有得到过好的父爱母爱,所以有了孩子之后也不知道怎么做个好父母。当我理解了这一点之后,便常劝自己:别过高地要求父母,就像我希望父母也别过高地要求我一样。

教师篇:

无条件地爱孩子,不妨碍父母做真实的自己

(李桂华,某实验中学老师)

无条件的爱,是指不管孩子健康还是病弱、漂亮还是丑陋、成绩好还是成绩差,父母都爱他。有这样的爱作支撑,孩子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无所畏惧。因为“你不爱我,可爸妈爱我”——这种感觉会让孩子特别踏实,并从内心产生足够的力量来面对世界。

有家长说,我就是这样啊,我对孩子没有要求,只希望他快乐。

可这是多么高的要求啊!孩子不可能只有快乐,而且不经历痛苦、挫折,他也不知快乐为何物。风雨雷电、晴空万里,都是孩子要经受的,他不需要永远快乐,只需要习得在逆境中让自己快乐的能力,就够了。

有些父母喜欢将自己未竟的心愿让孩子完成,虽然我不提倡这样,因为孩子有他自己的使命,但这也是促进孩子成长的一种动力,只要父母不将自己未遂心愿的愤怒、委屈等情感一并施加给孩子,不过于执着,不完全淹没孩子的自我需要就行。

父母也是普通人,也有缺点、弱点,他们在孩子面前,会特别想甩掉这些缺点、弱点。比如,他讨厌自己拖延,当看到孩子拖延时,就会特别生气。这恰恰与他内心想丢掉的不好感受有关。所以,如果你想让孩子做他自己,你就得先成为你自己。只有你内心顺遂,对孩子没有心理投射,才能和孩子不纠缠。

有时父母看到孩子做错事,会骂一下打一下,这是亲子关系的一部分,如同阳光与阴影同在一样,不必过于内疚。偶尔发发脾气,恰恰可以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完美的,包括父母。孩子看到真实的父母和真实的情感,反而会有更健康的心理。

爱而不求回报的人是圣人,却不一定是好父母。因为无限获得爱却无须履行任何义务的孩子,长大后往往自私、任性。“尽管我脾气不好、花天酒地,可你也应该爱我!”在这种自恋中,孩子以为他哪怕最让人讨厌的品质也应该被接受和原谅。

父母爱孩子,不代表当孩子的行为有偏差时不去纠正他。如果父母因为爱孩子而不去纠偏,那反而会害了孩子。

我们和孩子是人生中的旅伴,一路上有争吵,有合作,有委屈,有感恩,有真挚的爱,或许也有突然的恨……我们陪伴彼此,也成就彼此。

专家篇:

优秀不是被爱的原因,而是被爱的结果

(丰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你优秀我就赞赏你,否则我就冷落你;你出色我就认可你,否则我就贬低你。这种评价方式,在职场也许会激励人努力奋进,并维护付出与收获的公平。但如果把这种功利性审美带入家庭,就会产生大问题。

在本该获得爱与安全的家里,如果也实行“适者生存”法则——考得好给奖励,考不好给惩罚——那孩子就会把被爱、接纳与优秀画等号,很容易造成内心的分裂:一方面,拼命追求优秀,试图获得更多的爱和认同;另一方面,又不想让自己优秀,以证明自己不优秀也可以被接纳。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整天在大脑里打架,会产生严重内耗。这也是有些孩子长大成人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个来访者问我:如果你给我打分,满分制,你会给我打多少分?

她不要求立体地考察她,而要求我把她放在扁平的优秀刻度表上,功利地评价她,这让我感到好奇。原来,她从小生活在一个严苛的家庭,父母的观念是:你考90分,我们就爱你90%;你考20分,我们就爱你20%。假如你考0分,那我们就不爱你了。

這种用优秀来换取爱的驯养方式,产生了什么后果呢?

一、优秀变成了自我强迫

来访者说起她在家不小心搞砸了一件事。老公、孩子都没怪她,但她特别自责:我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我太没用了,这点小事都做不好……后来,她意识到:她心里自责的声音和小时候妈妈责备她时一模一样。小时候,她每次做错了事或者想放松、快乐的时候,妈妈就会批评、催促她。长大后,优秀不再是她自发的追求,而是对批评的防御,以及习惯性的自我逼迫。

二、厌恶真实的自己

明明已经做得很好了,但她总能看到不足,并盯着不足,厌恶地活着,很少有欢愉:我成绩不错,但情商不高;我很细心,但没有大局观;我这次做得很好,但下次就不一定了……这使她一辈子都无法对自己满意。

三、用功利心来审判别人,包括亲人

当一个人用优秀来评价自己时,也会用这个标准去评价别人。挑剔爱人,谴责孩子,嘲讽朋友,在功利性审美之下,她很难对周围的人满意,而且越熟悉的人她“看到”的缺点越多。

四、一旦不够优秀,就感到恐惧和绝望

如果做不到一直优秀,抑郁、颓废、卑微、讨好就会产生。因为无法获得稳定的爱和温暖,也会更容易被人控制情感。因为她不知道怎么做才能留住爱。而这些,本质上是一种害怕被抛弃的深深的恐惧。

所以,当来访者要求我给她打分时,我思考片刻说,100分,也就是满分。

一瞬间,她很开心,但很快收住笑容:“我怎么会是满分呢?这不真实。”

我不同意:“当然真实。你是完整的个体,独一无二,你有缺点,但那也是你的一部分。圆润的部分有和谐的美,残缺的部分有力量和悲伤的美,就像维纳斯。”世上不是只有一种审美,我们要学会用更丰富的审美来看自己、看他人、看世界。

要记住:优秀不是被爱的原因,而是被爱的结果。想让自己优秀的动力,只有一个:在爱和欣赏中,感受到自己的特别和珍贵,然后才能发自内心地努力。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标价条件孩子
有限制条件的组合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那些“99”结尾的标价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分式》测试卷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手环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