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能力、家庭收入对创业意愿影响机制研究

2020-08-18 08:11张立党胡泽鹏
科技创业月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家庭收入意愿变量

张立党 胡泽鹏

(天津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天津 300387)

0 引言

创新创业已成为加快经济发展[1-2]、增加就业[3-4]和促进创新[5]的动力源。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创业便成为创业研究领域的焦点,研究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因素,确定它们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进而合理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早期的创业研究主要围绕创业理论体系和创业模型的构建展开。林强、姜彦福和张健(2001)将创业理论研究划分为风险、领导、创新、认知、社会、管理、战略和机会八大学派[6],董保宝和葛宝山(2008)则按要素的重要性把经典创业模型分为要素均衡和要素主导两大类[7]。在此基础上,国内外创业研究多数围绕社会环境、创业机会、创业教育、创业团队和创业资源等要素对创业意愿、创业绩效和企业成长性等相关变量的影响展开。对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除创业能力外,创业环境[8-14]、社会关系[15-17]、家庭背景[18-25]、自身特征[17,26-35]及Timmons(1996)模型中的团队、机会和资源等也是关键因素[36]。我国当前经济转型与“互联网+”相融合环境下,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建相对不难,创业机会也相对较多,但对于缺乏资金积累的大学生来讲,创业资源成为一大障碍,特别是创业之初的启动资金尤为缺乏,而家庭收入无疑是启动资金的首要来源。因此,家庭收入可能既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直接原因,也可能是影响其他因素与创业意愿关系的重要变量。梳理相关研究发现,创业能力和家庭收入对创业意愿影响的研究结论均存在分歧,直接研究创业能力和家庭收入对创业意愿影响机制的文献也不多见。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以90后大学生为样本,分析和验证创业能力、家庭收入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以期丰富该领域的研究并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本文考察创业能力、家庭收入如何直接影响创业意愿的同时,还揭示了二者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丰富了该领域研究;验证创业能力显著提升创业意愿以及家庭收入显著降低创业意愿的同时,揭示了家庭收入对创业能力与创业意愿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按性别和户口性质分组检验发现,家庭收入对创业意愿的负向作用及其对创业能力与创业意愿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仅对男生和来自城镇大学生显著。因此,一方面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和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举措是可行的,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创业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提升;另一方面,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引导,除关注创业能力的培养外,还应考虑家庭收入、性别和户口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1 文献综述

Bratman(1987)认为意愿是人类自愿行为的前提,是行为之前的一种认知状态[37]。付诸行动的大学生创业需要充分的创业意愿,Shaver(2010)对其成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38]。现实世界中,影响创业意愿的因素较多,邴浩、杜涵和罗婧(2015)实证分析清华大学毕业校友创业调研数据发现,学历取得时间、知识背景、父辈受教育程度、邻居是否创业和社会网络创业密度是影响创业意愿的主要因素[39];雷国铨、陈菁、潘守彬和刘敏(2011)实证分析发现,知识技能、性格和外部创业环境均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有显著促进作用[40]。本文以考察创业能力和家庭收入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为研究目的,因此,主要梳理了研究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国内外文献。

1.1 创业环境和社会关系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创业环境方面,已有研究主要考察了税收政策、政府管制、住房制度和金融政策等因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Holtzeakin[8](1993)发现遗产税通过约束资本的流动性抑制了创业意愿,张苏和樊勇(2014)分析了税收政策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激励作用发现,税收优惠对创业心理和团体创业志趣均有显著促进作用[9];而Lu J和Tao Z[10](2010)研究发现,产权保护和契约执行等制度环境能有效促进创业意愿;陈刚[11](2015)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实证发现政府管制能有效抑制个人的创业意愿;李涛、朱俊兵和伏霖[12](2017)考察认知能力和行业管制水平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发现,认知能力高的人更愿意在管制水平低的行业创业;周京奎和黄征学[13](2014)基于动态创业选择模型实证检验了住房制度改革通过降低流动性约束对创业倾向的提高;段利民和杜跃平[14](2012)则从金融支持、政府政策和教育培训等方面揭示了创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重要原因。

社会关系方面,已有研究主要考察了社会网络、亲朋好友及其创业经历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如马光荣和杨恩艳[15](2011)利用“中国农村金融调查(CHFS)”数据验证了社会网络对个体创业选择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王雨和王建中[16](2013)发现家人和关系密切朋友之间的强关系直接作用于创业意愿;Djankov S、Qian Y和Roland G[17](2006)通过分析俄罗斯、中国和巴西的数据发现,如果亲戚和朋友是创业者则能有效促进创业。

1.2 家庭背景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家庭背景方面,国内外研究主要关注了父辈是否创业、家庭成员是否拥有政治网络和家庭收入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首先,父辈创业的示范作用能够提升下一代创业意愿的结论已被学者们验证,如Dunn T和Holtz-Eakin D[18](2000)利用NLS(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s)数据分析发现,父母对孩子“自我雇佣”的影响不是通过经济手段而是他们“自我雇佣”的经验和商业上的成功;Andersson L和Hammarstedt M[19](2010)基于瑞典的数据研究发现,祖父和父亲的“自我雇佣”对第三代男性的“自我雇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Lindquist[20](2015)实证发现父母创业使孩子创业的可能性大约增加了60%。

其次,可以借助家庭成员体制内关系的人具有更高的创业意愿,如李雪莲、马双和邓翔[21](2015)利用CHFS数据发现公务员家庭背景能有效增加创业的概率;吴一平和王健[22](2015)基于转型国家生活调查数据发现,家庭成员至少有一人为转型前的体制内人员对创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最后,家庭收入与创业意愿关系的研究结论仍存在分歧。基于不同研究对象和指标界定,已有研究主要得出三种结论。其中,魏巍和李强[23](2013)实证分析6所高校402个样本发现,家庭经济状况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创业选择有促进作用,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蔡颖和赵宁[24](2014)则得出家庭经济实力对子女创业意愿有显著负向作用的结论,认为经济实力强的家庭更希望子女工作稳定,而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改变现状的意愿更强。乌仁格日乐和张苏[25](2013)则得出二者“倒U型”关系的结论。

1.3 自身特征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自身特征方面,已有研究主要考察了创业者能力、心理特征、创业教育和宗教信仰等因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首先,创业者能力对创业意愿影响的研究结论存在分歧。一方面,有学者研究中国、巴西和俄罗斯创业者发现,其认知能力对创业意愿有显著的积极影响[17,26,27]。另一方面,Atebro等[28](2014)研究美国创业者发现,认知能力不足导致的过度自信会促进创业,而李涛、朱俊兵和伏霖[12](2017)等发现认知能力仅在低管制行业中对创业意愿有显著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学能力与创业意愿显著正相关。

其次,学者们还验证了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和认知水平等心理特征对创业意愿的促进作用。如Gatewood等(1995)认为自我效能是驱使创业意愿的重要因素[29],它不仅决定了创业者角色认同对创业意愿的作用机制[30],而且作为中介变量有效传导了财政政策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积极作用[31]。段锦云、孙建群、简丹丹和田晓明[32](2016)则从创业者认知水平的角度验证了积极创业特征框架更有利于创业意愿的提升。

最后,学者们关于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得出了一致性结论。如谭力文、曹文祥和宋晟欣[33](2015)在考察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积极影响时,验证了创业知识是二者的中介变量。胡晓龙和徐步文[34](2015)则验证了创业态度和创业知识对创业意愿的正向显著影响。此外,阮荣平、郑风田和刘力[35](2014)利用CGSS数据从微观层面得出了有信仰的人更有可能创业的结论。

综上,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考察了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宏观层面考察了税收政策、政府管制、住房制度、金融政策和社会关系等因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中观层面关注了父辈是否创业、家庭成员是否拥有体制内关系和家庭收入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微观层面考察了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心理特征、创业教育和信仰等因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分析已有研究发现,虽然学者们在不同层面给出了一系列关于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有益结论和政策建议,但创业者能力和家庭收入对创业意愿影响的研究结论尚有分歧。为此,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拟把家庭收入作为创业能力影响创业意愿的调节变量,以国内在校大学生为样本,验证它们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以期为高校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和自主创业引导政策的制定提供经验证据。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1 创业能力与创业意愿

创业的风险认知在于其较低的成功率,大学生是否愿意创业,主要取决于他们对创业成功的预期,创业能力是影响创业者实施创业行为和决定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41],不但是创业者综合素质的体现,而且通过影响对成功的预期决定着创业意愿。对于创业能力,学者们给出了各自的界定,如Sarasvathy等(2010)把创业能力分为机会识别、机会发掘和机会创造3种类型[42],Chandler等[43](1993)则把该能力分解为机会识别、机会预见和机会利用3个方面,Ardichvili等[44](2003)则认为创业能力是掌握机会、对市场敏锐反应和运营规划能力的集中体现。为此,许多投资机构在投资决策时,更加青睐一流团队,其实他们看重的就是创业者和创业团队的创业能力。虽然有学者从认知能力角度得出创业能力与创业意愿负相关的结论[12],但认知能力仅能代表创业者的部分能力,无法完全代表成功创业者所必需的综合能力,如机会识别、创业构想、战略规划、运营管理、资源整合、社交、理财等能力,也不能涵盖成功创业者的人格特质。因此,对于拥有较高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创业成功的预期会更大,会更愿意通过创业实现自己对创业成功的预期,正所谓“艺高人胆大”。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创业能力的增强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2.2 家庭收入与创业意愿

依据Timmons(1994)创业模型,除团队和机会外,资源对个体创业意愿的形成至关重要[36],其中,启动资金是大学生创业的关键资源,其主要来源绝大多数依靠家庭支持,因此,创业意愿可能会受家庭收入的影响。已有研究关于家庭收入与创业意愿正相关[23]显著负相关[24]和“倒U型”[25]关系的不一致研究结论恰恰说明了这种影响的存在性。基于前人结论,对于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穷则思变的压力固然会提升其创业意愿,但启动资金的难得性也会降低其创业意愿;对于高收入家庭大学生,虽然启动资金的易得性有助于提升其创业意愿,但宽裕的经济条件也会让他们安于当下的安逸生活而规避创业风险,同时长辈求稳的思想也会降低他们的创业意愿。对于独生子女占多数的当代90后大学生,本文更倾向于蔡颖等[24]关于二者负相关的研究结论,即家庭收入越高,其生活会越安逸,这会使他们缺乏吃苦精神而不愿意面对创业的艰辛和成功的不确定性。相反,家庭收入越低,其物质资源越匮乏,通过创业提高生活条件进而改变命运的意愿越高。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2:家庭收入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负面影响。

2.3 家庭收入对创业能力影响创业意愿的调节作用

借鉴已有家庭收入和创业意愿关系研究结论及前文分析,本文认为,家庭收入作为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的首要来源,在直接影响创业意愿的同时,很可能是创业能力与创业意愿关系的调节变量。也就是说,对于创业能力较高的大学生,更高的家庭收入有助于满足其对创业启动资金的资源需求,进而提高其创业意愿。反之,对于创业能力较低的创业者,更高的家庭收入不但可以满足其创业启动资金的不足,而且能够通过增加其试错机会和抗风险能力提升创业意愿。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3:家庭收入对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

综上,总体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模型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择

本文数据均来自于问卷调查。为确保问卷的信效度,在进行大范围调查之前,随机抽取100名不同专业的本科生进行了前测,根据问卷前测和访谈反馈结果,对问卷中个别存在歧义的选项进行了修改。为防止调查对象因担心个人信息保密问题影响数据的真实性,问卷调查采用了匿名形式。另外,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随机选取国内22所高校进行数据收集,发出问卷660份,收回617份,筛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562份。为消除异常值的影响,还删除了家庭收入上下1%分位的样本数据,最终获得546个样本,总体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分布描述

3.2 变量选择与测量

结合本文研究目标和样本特点,对相关变量进行了界定和量化。

(1)创业能力。Man等(2002)按完成创业任务的类型从机会识别、关系、组织、战略、概念和承诺六个维度对创业能力进行了分类[45],在此基础上,唐靖和姜彦福(2008)提出创业能力的“两阶六维”概念[46]。王晓文和张玉利(2012)对“两阶六维”概念进行了修正,认为组织能力[47]、概念能力和战略能力应归属于管理能力,机会能力、关系能力和承诺能力应归属于机会能力。通过梳理国内外已有文献,尹苗苗和蔡莉(2012)也从创业者特质、机会、管理和关系等视角对创业能力给出了界定[48]。基于已有研究对创业能力不同维度的界定,对比中国大学生创业网上的创业能力测评体系发现,该体系给出的24个测评问题基本可以涵盖和刻画上述学者们对创业能力的界定,比较适合创业者潜在综合创业能力的测量(如表2)。据此,可根据调查对象对24个封闭式问题回答“是”或“否”的个数来衡量其创业能力的高低,回答“是”的个数越多,代表创业能力越高。

表2 创业能力测评

(2)家庭收入。家庭收入是衡量研究对象家庭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通常包括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两部分。按研究对象的户口性质,家庭收入可分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其计算方法差异较大。通过前期随机访谈发现,无论户口性质如何,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无法准确区分家庭收入来源的货币部分和实物部分,甚至还有个别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家庭收入,但绝大多数同学能结合实际情况估算出他们每年的平均家庭收入。为此,在调查问卷中以“家庭平均年收入(单位:万元)”来衡量其家庭收入。

(3)创业意愿。社会心理学把意愿确定为个体计划性行为的有效预测指标,而创业活动的实施需要有足够充分的创业意愿。Kolvereid(1996)认为,创业意愿是创业行为的重要启动条件之一[49],根据Davidsson(1995)“创业意愿决定因素的经济—心理模型”,创业意愿产生的关键是个体对创业的信心,而这一信心又受一般态度(包括改变、竞争、获利、成功和自主五个维度)和域内态度(包括收益、社会性、贡献和专业技能四个维度)的影响[50]。考虑本文研究对象为90后在校大学生,为降低问卷的复杂性,借鉴已有研究[12-13,17],将创业意愿简化为定类变量,通过询问大学毕业后是否选择创业来考察他们的创业意愿,其中“是”记为1,“否”记为0。

除此之外,参考其他相关研究,还控制了调查对象的性别[15,51]、高考前户籍性质、是否独生子女、所学专业、年龄[8,15,52]和政治素养等可能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其他变量。变量描述如表3所示:

表3 变量的描述及说明

3.3 回归模型与方法

根据前文的分析和假设,我们分别构建了回归模型(1)-(4)。其中,模型(1)和(2)分别用于验证H1和H2,模型(3)和(4)用于验证H3。

(1)

(2)

(3)

(4)

其中,α为截距,β0-β11为回归系数,Int为创业意愿,Abi为创业能力,Mon为家庭收入,Ctr为控制变量,包括性别(Gen)、户籍(Nat)、独生子女(Onl)、专业(Maj)、年龄(Age)和政治素养(Pol),ε为残差项。

由于本文的被解释变量创业意愿为0-1哑变量,故用Probit回归。同时,对于H3的验证,因为解释与调节变量都不是离散变量,故借鉴温忠麟、侯杰泰和张雷[53](2005)的分层回归法。

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

为直观地了解数据特征,对相关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如表4所示。总体来讲,90后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均值为14.60,但个体间差异较大,方差为4.55;家庭年均收入均值为6.65万元;调查对象年龄分布在16~2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岁。

表4 描述性统计

4.2 相关性检验

回归分析前,对模型涉及的各变量进行了共线性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检验(如表5)。根据表5数据,各自变量和控制变量间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2,说明无多重共线性;创业能力与创业意愿显著正相关,家庭收入与创业意愿显著负相关,与前文理论分析结果一致。控制变量中,性别和年龄分别与创业意愿显著正相关,户口性质和是否为独生子女分别与创业意愿显著负相关,所学专业及其政治素养与创业意愿的关系不大。

4.3 回归分析

基于前文理论分析和回归模型,对3个研究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软件为Stata 12.0)。

(1)创业能力与创业意愿。依据模型(1)的分析结果(表6),创业能力显著提升了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这与理论分析和相关性检验结果一致,H1得到验证。根据问卷创业能力测试内容,说明大学生在机会识别、创业构想、战略规划、运营管理、资源整合、社交和理财等创业能力方面的优势有助于提升其创业意愿。另外,他们所具有的成功创业者人格特质(如自律、独立、专注、自信、守时和沟通能力等)也有助于提升其创业意愿。

表5 相关变量的Pearson相关性检验

(2)家庭收入与创业意愿。依据模型(2)的分析结果(表6),家庭收入显著降低了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也与理论分析和相关性检验结果一致,H2得到验证。说明较高家庭收入造就的安逸的成长环境无益于他们独立意识和竞争能力的培养,不愿吃苦和缺乏担当也会降低他们对创业成功的预期,从而降低了其创业意愿。另外,虽然较高的家庭收入有能力为其提供创业启动资金,但父母和祖辈通常会更倾向于对他们施加找稳定工作的影响和压力,从而导致创业意愿的下降。

(3)家庭收入的调节效应。根据模型(3)和(4)的回归结果,模型(4)的测定系数(0.0722)显著高于模型(3)的测定系数(0.066),同时,家庭收入与创业能力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家庭收入对创业能力与创业意愿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H3得到验证,也就是说,一方面,对那些创业能力较强的90后大学生而言,较高的家庭收入无疑是锦上添花,创业启动资金的易于获得必然有助于创业意愿的提升;另一方面,对那些创业能力较低的大学生而言,即使对创业成功的预期不高,但较高家庭收入导致的启动资金易于获得和风险承担能力也会提高他们的创业意愿。

表6回归结果还表明,男性和非独生子女更愿意创业,户籍、专业、年龄和政治素养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不大。

4.4 稳健性检验与进一步分析

4.4.1 稳健性检验

为进一步验证回归结果的一般性,采用替换解释变量和改变回归方法对回归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

(1)替换解释变量。创业教育是提高90后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的有效措施,一方面,可以通过传授创业基础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进而加深对创业所需技能的认知;另一方面,通过创业计划书撰写和创业实训等实践性教育,可以培养个体的综合创业能力[54]。也有学者指出,创业是一种不可预测的活动,最重要的是通过创业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开发和实践创业所需要的方法和技能[55],谭力文、曹文祥和宋晟欣(2015)的实证结果也验证了创业教育的确能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33],而且Katz(2007)发现,接受过创业教育学生的创业概率和成功率更高[56]。因此,本文把创业教育作为创业能力的替代变量,通过在问卷中调查研究对象是否接受过创业教育(1表示是,0表示否)来获得数据,同样用Probit回归方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发现,除系数大小略有变动外,未发生实质性改变(限于篇幅,结果省略)。

表6 Probit回归分析结果

(2)改变回归方法。基于被解释变量为0-1哑变量的特点,对于本文的回归模型,除采用probit回归外,我们还可以采用logist回归方法。因此,本文利用该方法重新对本文的三个假设进行了验证,发现除系数大小略有变化外,回归结果均未发生实质性变化(限于篇幅,结果省略)。

4.4.2 进一步分析

为进一步拓展研究结论的实用性,按性别和户籍对回归结果进行了分组检验。性别分组结果表明(如表7),创业能力与创业意愿仍然显著正相关,但家庭收入对创业意愿的负向作用及其对创业能力与创业意愿关系的正向调节效用仅对男生显著;户籍分组结果表明(如表8),创业能力与创业意愿仍然显著正相关,但家庭收入对创业意愿的负向作用及其对创业能力与创业意愿关系的正向调节效用仅对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显著。这一结论表明,创业能力是提升创业意愿的关键影响因素,对于女生和农村大学生来讲,较高家庭收入可能会让他们更加习惯于安逸的生活而不愿意从事创业这一不确定性活动,但对于有较高创业能力的男性和来自城市大学生,较高家庭收入为其提供的创业资金获取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助于提升其创业意愿。

表7 按性别分组回归分析结果

表8 按户籍分组回归分析结果

5 研究结论与讨论

基于已有研究关于创业能力和家庭收入对创业意愿影响研究结论的不一致,本文把家庭收入作为创业能力影响创业意愿的调节变量,进一步考察了二者对创业意愿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创业能力的增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有显著促进作用,较高的家庭收入不利于创业意愿的提升,家庭收入是创业能力影响创业意愿的正向调节变量。按性别和户口性质进一步分组检验发现,创业能力仍与创业意愿显著正相关,但家庭收入的直接影响和正向调节效应仅对男生和来自城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显著。本文研究结论可为高校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和自主创业引导政策的制定提供经验证据。

虽然本文的研究假设得到验证,得出了一些较为稳健的结论,但仍有进一步拓展空间。首先,样本的代表性可以改善。尽管546个研究样本涵盖了国内22所高校的不同性别、专业和户籍的学生,但不足以代表所有的潜在创业者;其次,除本文考察的变量外,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还可能会受个人风险偏好、对创业成功的预期和信心等行为、心理因素的影响。

猜你喜欢
家庭收入意愿变量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十三五”渔民家庭收入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寻求不变量解决折叠问题
抓住不变量解题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恩格尔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