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园养蜂三则

2020-08-19 06:53
中国蜂业 2020年6期
关键词:分蜂王台工蜂

浙江义乌市后宅街道下金村,322008

如何控制中蜂群数量

每年春天分蜂季节,经常有庭园式定地养蜂的蜂友诉说一个问题:为了控制自然分蜂,经常割除王台,适时扩大蜂巢,但自然分蜂次数还是很多,蜂群数量规模过大。

笔者认为,仅靠割除王台和扩巢降温控制分蜂热是不行的,必须在此基础上,按照中蜂特性,结合多种手段管控。

有些蜂群分蜂性强,人为控制分蜂,不但效果不好,还会造成损失。囚王控产,蜂群会产生抵触情绪,消极怠工,还会发生工蜂产卵;给中蜂加设隔王防逃器,会发生弃王飞逃现象;王台屡造屡毁,蜂群会提前分蜂,尽管王台还未封盖,绝大多数工蜂就会随同老蜂王飞逃,只剩少数新蜂留在原巢,因护脾工蜂严重不足,子脾被冻而亡,未等到新蜂王交尾产卵,弱小群势的蜂群早就所剩无几。

笔者介绍一种叫“顺其自然”的方法控制分蜂,顺其自然是指暂时让蜂群放任自流一段时间,待时机成熟,再设法纠正到养蜂人原本的设想,避免上述现象发生。

具体方法:在大流蜜前十几天,对分蜂性强的蜂群进行人工分蜂。为了便于后期管理,可将分出群放置于本庭园(因地形熟悉,回巢蜂较多,人工分蜂后,还需多次调整群势)。运输方便的话,也可将分出群搬至离原址3km处暂养,这样一分即成,可避免回巢蜂的麻烦(缺点是距离较远,日常管理不方便)。

一旦分了蜂,不论原群还是新分群,出勤情绪都极其高涨,一段时间后,新蜂王交尾开始产卵,就需要控制群数。将老蜂寄养或淘汰老蜂王,再将新群、原群间接合并。合并后,群势强大,新蜂王产卵率高,工蜂出勤积极,能够很好抑制分蜂热。此时正值大流蜜,蜂蜜产量高。此法既控制了群数,又增加了产量,还换了新蜂王,可谓一举三得。

如果下一个大蜜源接蹱而至,新王群过于旺盛,再次产生分蜂热可将此法如法炮制。定地养蜂遇到多个连续的大蜜源是很罕见的,有别于转地追花夺蜜。因此,新王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不会再次发生自然分蜂的,便可使庭园养蜂的蜂群数量控制在养蜂人认为合理的范围了。

新分群初期管理

庭园养蜂时,刚收捕到的新分群初期管理工作极为重要,如果不重视,可能会发生工蜂产卵、飞逃,甚至垮群。现将注意事项逐一列出,供蜂友们参考。

一、及时查看结团情况

有的蜂友没有现成的旧巢脾,给新分群布巢直接放入巢础框。这样的布置,对刚收捕的新分群缺乏诱惑力,有的蜂群会弃之不理。如果收捕当天不及时查看,次日新分群就会在挡板以外筑巢,造出不规则的原生态巢脾。日子一长,大量育子,弃之可惜,再纠正,损失很大。因此,收捕当天及时检查尤为重要。一旦发现在挡板以外结团,就应立刻把每片巢础重新涂上一层蜂蜜,以诱之,再用蜂扫将蜂团驱赶到巢础框上,同时用稻草或旧衣物填塞档板以外的空间,杜绝蜜蜂在此结团,从而让蜜蜂在巢础上筑造新脾。

二、及时查找蜂王

收捕当天必须提脾查看蜂王,如发现巢础或巢脾边缘以及破残之处有薄如刀口、白色的新巢脾造出,哪怕只有一丁点儿,可以判断出群内绝对有蜂王(失王群是不会筑造新巢脾的)。此时可以停止查王工作,不必再浪费时间了,因为新分群的蜂王属停产阶段,腹部萎缩,体色暗淡无光,体躯缩小,加上工蜂扎堆聚集,是很难查找到蜂王的。

如果未见筑造少量新脾,经仔细多遍查找,也查不到蜂王,那么蜂王可能是在收捕时伤亡或丢失,必须尽早诱入1只蜂王或者移入至少1个王台。否则,时间久了,出现工蜂产卵,就很难挽救了。老蜂过多的失王蜂群,在高温天气,中蜂群失王3天以上,西蜂群失王8天以上,工蜂就可能开始产卵。

如果没有储备蜂王和现成的王台,可以调入1框带卵的子脾,新分群会应急性改造王台。当然,也可以考虑和别群间接合并。

三、加强基础性饲喂

由于新分群是“白手起家”,补充饲喂就显得很重要,必须在收捕当天晚上适当饲喂。虽然有的蜂农布巢时就给新分群加了带蜜粉的子脾,但此时补充饲喂,有促进蜂王卵巢发育、早日恢复产卵的作用。只要蜂王一开产,蜂群的恋巢性会加强,不会再出现逃迁了。

四、防止劣质脾

收捕当天提脾查看,用烟雾吹开扎堆于脾面的工蜂,若发现筑有少块赘脾,应立即割除,脾面扭曲不平的,也应当予以扳正。如果这些赘脾、扭曲脾顺其发展,以后粘连结块,扭曲一团,再育上虫蛹,那就更难处理了。

防范措施是,布巢时,巢框尽量紧靠,不让工蜂扎堆聚集,没有太多的空间,也就难以筑造赘脾了。另外,放置巢础框后,要仔细检查造脾情况。

巧收屋檐下的分蜂团

对于庭院养蜂而言,最大的麻烦莫过于疏忽大意或者天气原因发生自然分蜂。庭院附近建筑物林立,分蜂群极有可能结团于位置很高的屋檐下,难以收回。

笔者最近有一个分蜂群结团于邻近一座祠堂约7~8m高的屋檐下,由于墙脚周边积水、泥泞不堪,没有多人帮忙收蜂很困难。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后,想出一种新的收蜂方法。

祠堂屋顶倾斜,收蜂桶或收蜂斗根本无法摆平,微风一吹,收蜂器具就很可能坠落。即便用木板或砖石垫平,勉强放置收蜂器具,因蜂团太大,蜂团位置在屋檐边缘出口处而无法收蜂。为此,我在编织袋口上穿一个铁丝圆圈,然后将袋口捆绑在6~7m的竹竿上,将1只收蜂桶的内壁涂刷蜂蜜,挂在离地面近1m的墙壁上。我高举绑着编织袋的长竹竿,袋口对准分蜂团小心罩住,轻轻一拉,近一半的蜜蜂落入袋内,再旋转竹竿90°封住袋口,落入袋内的蜜蜂很少有钻出飞逃的。再将竹竿拉至挂收蜂桶处,将袋口对准蜂桶底口,回转竹竿90°,袋口就敞开了,里面的蜜蜂蜂拥而出,绝大多数的蜜蜂飞行、攀爬进收蜂桶内,其他散飞的蜜蜂也很快飞回至屋檐下的蜂团处重新结团。稍等片刻,待散飞的蜜蜂重新结团,依此方法,重复4~5次,剩余少量的蜜蜂过不了多久,很快也自行飞入收蜂桶内。等桶内蜂团安静,用通透性较好的布捆住收蜂桶底口,移到放养地点或过入活框蜂箱。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用编织袋“套摘”蜂团,直接抖到活框箱上。因为活框箱的箱口朝上,箱内太明亮,虽然活框箱内也涂有蜜汁引诱或可预放巢脾引导蜜蜂,但由于蜜蜂的趋上飞爬的习性,刚抖入箱内的蜜蜂会对蜜脾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尤其是经过多次收捕失败的分蜂群,会对蜜脾不屑一顾,绝大多数蜜蜂会立刻向空中飞散,重新回到屋檐下的结团处。如果屡次“套摘”蜂团,分蜂群会产生抵触情绪,发生远逃。

猜你喜欢
分蜂王台工蜂
如何原地分蜂
工蜂甲(上)
工蜂甲(下)
小保姆成长记
中蜂自然分蜂要防飞逃
分蜂后应重视原群的管理
控制“分蜂热”的措施与意义
王台“智”造纺机供应链座谈会在沪召开
勤劳的工蜂
王台是否越大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