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班游戏案例:从斜坡到多米诺

2020-08-19 10:59许翠单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多米诺小七圆盘

许翠单

升入中班的第二个月,班里的建构游戏从室内转移到户外,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室外大型积木,相比原先的室内积木,虽然大小类似但更重,相对来说也更稳定。孩子们在小班室内建构时就有搭建斜坡的经验,这些经验也延续到了户外。

2017年10月的第2周,孩子们长假归来。每到户外活动时间,优优、小马等五六个小伙伴就非常热衷于用积木搭建各种斜坡,再把圆形积木从斜坡上滚下,观察其滚下的轨迹和速度变化。几天后,斜坡下出现了目标物,孩子们又开始探索物体滚落能否击打中目标物,类似成人玩的“保龄球”游戏。

从斜坡击倒到多米诺

10月第2周的一天,小马搬来5块长方体积木竖在斜坡末端,将圆盘积木从斜坡上滚下,撞到了长方体,但没倒。小马将小西手里的一块空心的半圆积木拿来架在斜坡最高处,增加斜坡高度,又将圆盘放到半圆积木的顶点,圆盘沿弧线滚下,长方体都被打中倒下(图1)。

降低还是增加难度?

小马又将长方体积木换成平躺形式。小西说:“这点难度怎么难得倒我?”小轩说:“这是给你增加难度。”小西马上反驳:“不对,这是降低难度!”说着,将圆盘滚下,但是长方体并没有被撞倒(图2)。 三人都来尝试,偶尔也能倒。

游戏结束,我利用视频重温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尝试反思、解释、讨论,也进一步对更多幼儿提出“长方体积木竖着摆和横着摆哪个更易被击倒”的问题,为游戏的延续开展奠定了基础。

分析:围绕自己发现的“究竟是降低还是增加难度”问题,三个幼儿的不同语言、行为说明他们在认知水平上是有差异的。他们依次去尝试,以此验證各自凭感觉做出的推测。

为什么“竖着摆”不会被击倒?

第二天,小军也拿来3块长方体积木竖在坡道末端,用圆柱体积木去滚动、击打,但几次都打不倒。小军发现,圆柱体总是要往旁边跑掉,就找来四块长积木将轨道围了起来,试了五六次,还是没成功。这时,一直在旁边观察着的小洁走上前,将3块并拢的积木分开,小军马上又开始滚动击打,积木倒了。(图3)

我看到后马上问:“为什么要分开?” 小洁回答:“因为这样子容易倒。”“为什么呢?”我又问。“我需要让它倒。”小洁回答。

游戏结束后的分享环节,我让幼儿重温视频,同时引导幼儿观察积木保龄球在怎样的情况下更易被击倒,对这个问题进一步思考、讨论。结果,我听到孩子们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积木并在一起就很厚、很难倒,分分开就不厚了。”

“并在一起变得好强大,一下子打不倒。分分开就没那么强大了,一个倒下,后面就接着倒了。”……

不用老师过多解释,一次游戏、一场讨论就能让幼儿们精准发现问题,清晰表达观点,轻松理解“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分析:小洁的回答表明她知道分开更容易倒,但未必能用语言说清其中的原因。这是一个隐性思维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重复同一个游戏行为、不断与大家讨论,从而发现其中的秘密。

击倒更多目标物

四天后,小七和小西搭了一个斜坡,又在斜坡末端摆了11块积木,开始轮流击打。第一次成功了。再来一次,圆盘跑偏没打中,连着好几次都没打中。(图4)

小荣说:“是坡道太长了,我来把它变短。”他拿来一根稍短一点的“长板”当坡道,还是屡屡失败。这时,小西又把架坡的两个“圆柱积木”换成了两个矮一点的圆柱积木,说:“斜坡矮一点应该可以。”

游戏分享环节中,当我问这个斜坡主要用来干嘛时,孩子们回答:“有了坡道,圆盘滚下来的力气更大”,当我再次追问这么多“保龄球”到底是怎么一个个倒下的,孩子们马上告诉我是要让第一块先倒下,后面就都倒了。而此时我提出了最关键的一个问题:“那只要让第一块倒下,需要那么大力气吗”,于是,孩子们提出了没有斜坡行不行,打算第二天试一下。

分析:幼儿的思考虽没错,但这显然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他们并不清楚斜坡带来的力已大于击倒一块积木所需要的力了,所以我试图通过分享环节的提问,来帮助幼儿理清思路,将游戏不断引向新的尝试和探索。

多米诺出现了

第六天,小刘用很多长方体积木直接在地上摆了很长一串,说“这是多米诺骨牌”,然后用手轻轻碰第一块积木,后面跟着全倒下。于是,操场上出现了好多不同造型的多米诺。

小七先将积木排成一列,有块积木总要往下倒,于是他将多米诺建在了长条积木上,最终摆出了一竖一横“丁”字形。他又将中间那块积木反复拎起,多次调整,最后将其放在了竖排最前面,同时又是横排的中间,然后回到起点用手一推,竖的那排全倒下,横的一排没倒。(图5)小然来了,他反复将中间那块积木扳下,放直,每次调整后就到起点去推,但每次都只能倒中间竖的那排。几次之后,小然说:“这个要两边推才行。”小七说:“因为那块积木倒下来碰不到两边的积木,没办法的。”幼儿们开始尝试验证自己的想法,进入了一个新的自我建构、内化经验的过程。

在一旁观察的我听到了小七最后那句“没办法”的语气有些沮丧,决定在游戏分享环节提出小七的问题,请大家一起讨论,抓住这个学习生长点,将幼儿的探索引向深度学习。

游戏分享时,我将视频定格在小七的丁字多米诺画面上。其他幼儿提出,小七摆得不对,中间要摆很多块,并解释摆多块就是让不同的方向都有积木倒下去,要让没有倒下的积木被前面的那块积木碰到。看来幼儿们经过几天的尝试,各自都有了自己的经验,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分析:经历了之前很长时间的斜坡撞击游戏后,幼儿们直接在地上建起了多米诺,说明他们此时对多米诺的内部结构原理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了斜坡不是关键,关键是前一块积木倒下能碰到后面一块积木。

小七突发奇想建了一个不一样的造型,说明他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直线多米诺游戏了。小七反复调整丁字形中间那块“核心积木”,说明他知道前后积木相互连接很重要。但从结果看,他显然没有考虑到积木倒下的“方向”问题,这又是一次不断探索发现的好机会。

各种各样的多米诺造型出现了

小然、小轩搭了一个S型多米诺。小然说:“这是S型多米诺。”小七倒计时,小然一推,多米诺一块接一块全部倒下!周围的幼儿都跳了起来。(图6)幼儿非常欣喜于自己新的创意,也非常想要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能成功。而试验成功又给了幼儿更多的自信去挑战更高难度多米诺。自此,各种多米诺实验不断出现:拐三个弯的、椭圆形的、从高到低有高度差的、一高一低规律排序的、三岔路的,甚至迷宫式的、棒棒糖式的。(图7、8)

分析:正是因为建立了大量的斜坡滚动、滚动撞击、多米诺骨牌游戏的经验,幼儿的多米诺游戏玩出了更多花样。

挑战“不可能”

到了大班,没想到孩子们还会用多米诺结构来解决游戏情境中遇到的问题,甚至开始挑战“不可能”。

看似不可能的直角转弯轨道

一天,玲玲搭了一个斜坡,斜坡下面连接了一个“直线轨道”,轨道的末端放置了一根长长的圆柱体积木。她将一个圆盘从斜坡最高点滚下,沿直线轨道直接将“圆柱体目标物”击倒。

接着,玲玲又和小伙伴一起用积木将原有直线轨道进行了转弯和延伸,搭出了一个“直角转弯轨道”。当他们从坡道起点滚下圆盘,准备击倒轨道末端的“圆柱体目标物”时,圆盘在“转弯角”的地方飞了出去,转弯积木倒了下来,失败了。

玲玲马上用长方体积木在转弯处做了“加固”。这次,圆盘没有飞出去,而是停在转弯角的地方卡住不动了。于是,女孩们手拿着圆盘在转弯轨道上一遍又一遍地“手动转弯”(测量角度),然后说“够宽的”,紧接着又试了一次,还是失败。

分析:显然,幼儿对游戏难度已经不满足、想要寻求更高挑战。他们在有计划地实施自己的预设,验证自己想法。他们认为,所有看上去圆圆的东西都能随意滚动,并且是能转弯的。显然,他们对不同物体的运动轨迹并不清楚。但是,他们在细致观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加固、测量宽度等游戏行为不仅是精细思维、问题敏感性的体现,也是学习过程的体现。

为了击倒目标物,玲玲和小伙伴们又想了6个办法,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

办法1:尝试在轨道上放置若干圆柱和圆盘,让滚下的圆盘积木带动更多积木前进。(图9)

办法2:尝试增加圆柱,并将圆柱前移“过”转弯角,规避转弯问题。(图10)

办法3:放平护栏,防止圆盘撞击护栏,减慢速度。(图11)

办法4:垫高圆柱体,增加被撞概率及获得向下滚动力量。(图12)

办法5:设计多米诺连锁反应装置。(图13)

办法6:将多米诺装置前移,并和圆柱调换前后位置。(图14)

游戏结束后,我特意在分享环节引发更多孩子反思、解释“为什么击不倒”。幼儿从坡道高度、长度、轨道宽度、圆盘大小、形状、运动轨迹等不同角度回答了7种可能,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假设。

分析:玲玲从想到“让圆盘推动圆柱体,再借圆柱体等积木的滚动”来最终实现目标物的推倒,到设计“多米诺连锁反应装置”,很明顯是材料加工方法的步步优化。她在不断调整自己朴素而奇妙的观点,更是不断观察、假设、验证、反思,表现出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创造能力。虽然案例中的女孩们并没有获得最终的成功,但这个“学习过程”带给幼儿发展的价值更重要。

探索升级,复杂多米诺装置不断出现

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幼儿不再以搭建同样零件组成的简单多米诺为最终目的,多米诺变得更复杂,甚至成为复杂装置中的一部分,作品的复杂程度大大增加,也体现出幼儿综合、决策、创造等各种高阶思维能力。

(1)用圆盘代替部分长方体积木,需要有效评估“圆盘滚动距离”和“力的大小”之间的关系,并在每个放圆盘的转弯处都添加长板,避免圆盘在转弯时滚偏,体现出初步的科学工程意识。

(2)为了让多米诺的推倒过程更有趣,各种斜坡装置成为多米诺的启动部分,巧妙利用了物体在斜坡上滚落的力。升级版中,加设了盖顶,防止圆盘积木被跷跷板弹走,还利用叠高积木造出高度差,启动连续的斜坡滚动(图15);甚至还有抓小球进洞、进管道的装置(图16)

分析:当“斜坡”重新出现,我仔细观察和倾听才发现,原来大班幼儿搭建的复杂装置中出现了从小积木到大积木的排列、特殊的链接物等,都需要对“撞击力”“被撞击到的积木部位”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斜坡又被孩子们创造出,用来解决眼前的问题。

这是幼儿综合前期经验并将其运用到新的游戏情境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种经验的迁移、举一反三的能力也验证了游戏中的经验是连续的,学习是整合的。

解决问题,学会学习

当面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幼儿不断计划调整装置,尝试修改、反思问题所在,不断调整搭建材料的摆放顺序、角度、间距,再预测、猜想,然后不断验证、再行动。他们会自己说:“如果这个球在这里的话,会翘起来……”“这个成功率也算是低的。”“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他们也在学习着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会自己对自己说:“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

我还发现当同样面对“多米诺转弯失败”的问题时,有的幼儿每一次都是全部重新摆放,而有的幼儿竟想到了“局部调整”的办法,将转弯角“抽离”出来,在地上摆出多种不同造型的转弯角,然后试验哪个更容易成功。

分析:从原先的“从头至尾顺序调整装置”,到最后发现装置关键点后转为“从最难的结尾开始往前逆向调整”,体现了逆向思维。幼儿在一次次失败的经验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小结

幼儿玩出的一个个不断变化的游戏,隐含着太多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重力加速度到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从受力面积与摩擦力的关系到易做不易讲的“力的分解”,从感知微小的撞击力量到多米诺骨牌效应中的能量传递,甚至还有“杠杆原理”……从斜坡多米诺到地面多米诺,从简单造型到复杂结构,从装置设计到调整改进,长时间、全周期持续的游戏才能使幼儿有机会不断深入探究和创造。

幼儿在困难面前不轻易退缩,大胆思考不断试误,积极反思不断调整,使得他们在持续的游戏过程中点点滴滴积累又自然而然获得了“积极应对困难或挫折”的学习品质,在这个自我满足需要的过程中自然学会了专注,在游戏分享中像工程师一样在解决一个个难题,不断抽丝剥茧,接近问题核心。这些都是必要的学习品质。

除了看见幼儿,我还看到了游戏中的教师角色:作为欣赏者,用支持与赞赏给幼儿不断探究的自信和勇气;作为观察记录者,只有细致观察,足够耐心和细心,才能捕捉到探究中的学习生长点;作为讨论组织者,游戏中出现的大部分问题并不需要教师直接介入,幼儿也能自己解决,所以游戏后及时组织幼儿讨论,关键在于重温游戏过程,帮助幼儿梳理经验,而不是灌输概念,这样才能像将学习引向深入。

当然,有些通过动手操作实物才能让幼儿理解,如果能在游戏现场讨论,或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局部实物移至室内,让更多幼儿有机会在直观情境中学习与理解,效果会更好。

猜你喜欢
多米诺小七圆盘
Scratch制作游戏
小七泡泡儿童自动感应泡沫洗手机
以用户为中心,加强服务投入
我的机器人朋友
我们分手吧
奇怪的大圆盘
创新以应用为本——2015多米诺NML4新品发布
用创新联接未来:多米诺2015年NML新品发布
多米诺效应
从圆盘形世界到圆球状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