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离党之谜

2020-08-19 12:52
今古传奇·双月号 2020年4期
关键词:叶挺共产国际宋庆龄

关于叶挺,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他在广州起义失败后“自动脱党”,并从这时起到抗战初期膺任新四军军长之前,有十年的“消沉”阶段。这种说法显然违背客观史实。

广东省是国民革命的大本营,农民运动开展得也早。1926年1月初,发生了“高要民团焚杀农村案”,农军死伤百余。1月22日,国民政府政治委员会议决组织绥缉委员会处理事件。29日,绥缉委员会成立,会议推选叶挺为主席。

不久,叶挺调集部队向地主武装大本营罗建村进攻,逼迫其投降。战后,叶挺捕获反动地主民团祸首,缴其枪械并勒限遵交罚款赔偿,大地主一致遵令,“高要民团焚杀农村案”遂告解决。

可以看出,叶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在农村搞激烈阶级斗争,大开杀戒,而是“缴其枪械并勒限遵交罚款赔偿”,这是一种调和阶级关系的手法。但叶挺的这一做法,被中央代表李立三认为是“没有土地革命之决心”。

广州起义时,叶挺认为敌我力量过于悬殊,起义纵使成功,也不宜久留广州,而应将队伍带往海陆丰,与彭湃领导的当地苏维埃会合。这个主张,与毛泽东走“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相通的,是外国革命经验与中国特色国情相结合的正确选择。但在当时,当即遭到共产国际代表诺依曼的强烈反对,他给叶挺扣上了一顶“土匪主义”的大帽子。许多年之后,广州起义的领导者们提到广州起义的惨败,无不承认叶挺的主张是才是正确的。

因为叶挺不赞同广州起义总的方针,被认为是“临阵脱逃”,“应予留党察看6个月的处分”。叶挺对中共广东省委扩大会议处分自己的决定不服气,力图寻求另外一条道路。1928年8月间,叶挺、黄琪翔、宋庆龄和邓演达相会于柏林,讨论和分析南昌起义、和若干继发事件。

1927年11月1日,宋庆龄、陈友仁和邓演达发表了《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简称《莫斯科宣言》),决定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临时行使革命领导之机能”,正式打出了“第三党”旗帜。当时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在一定程度上是支持邓演达、宋庆龄等活动的。

1928年2月1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提交报告,说“中共正在分裂”,被开除出党的谭平山聚集了一批人在身边,叶挺在广州起义时“临阵脱逃”,这与谭平山的影响不无关系。

在一系列情报面前,斯大林于2月23日主持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会议,把“第三党”定性为“是孟什维克的、反对工农的政党,是蒋介石和其他屠杀工农的刽子手们的驯服工具”。鉴于斯大林、共产国际对“第三党”的这种态度,宋庆龄决定离开苏联赴德国。“第三党”的组织谋划者们转移到德国后,对他们活动的監视立即跟踪而至。至于叶挺,中共代表团指示柏林组“叶挺同志转党事暂待”。就这样,叶挺被“暂待”在党外。

1932年秋,叶挺离开德国。回国后,叶挺继续参与“第三党”的组织活动。1935年7月25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以外的领导成员组织了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在香港成立,叶挺参加了同盟。1937年10月,同盟正式解散。叶挺也就此结束了与“第三党”的复杂关系。

叶挺离党真相很复杂,它一方面与中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对叶挺的责难和排斥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叶挺探索第三条道路有关。此外,孙中山“耕者有其田”思想对叶挺也有很大影响,宋庆龄、邓演达等组建“第三党”时坚持这个主张,多多少少引起了叶挺的共鸣。抗战开始后,共产党的土地政策调整为减租减息,“耕者有其田”,叶挺也因国共协商组织新四军而回到党的怀抱。

(责任编辑:闻立;参考资料:《叶挺离党之谜》《铁军》2016年第10期;作者:蔡长雁)

猜你喜欢
叶挺共产国际宋庆龄
叶挺桥
宋庆龄
养女眼中的宋庆龄
叶挺扶贫
An Analysis of George Orwell’s Anti—Utopian Elements in 1984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白色恐怖下的宋庆龄
共产国际与苏区问题专题研究
叶挺乱世里的幸福
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