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教育(语文)专业学生国学素养的路径探索

2020-08-19 05:05曾玉玲徐寿康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学生

曾玉玲 徐寿康

【摘 要】作为未来小学语文教师的小学教育(语文)专业学生,只有在大学阶段里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引领,刻苦学习国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国学修养,未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语文教师。学校层面,应树立科学教育理念,重视国学教育,并加大经费投入,培养专门的师资队伍;优化课程设置,加大国学培养课程的占比;创设国学学习的浓厚氛围。教师教学层面,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国学及人文素养;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层面,应广泛阅读国学经典,加强国学求知欲;积极参与,在国学活动中淬炼自己;利用微课、慕课等,拓展自己的国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国学素养;路径;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8-0165-03

小学是学校教育的真正起点,如何传承国学精粹,使小学生在课堂教学、校本活动、课余练习、课外阅读、课余生活等环节悦纳国学、享受国学、汲取国学,并将国学融为自己的骨血,是作为小学生引路人的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地融入到课程和教材体系之中,分段(包括大学)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总体目标提出,通过语文学习,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毫无疑问,作为人文学科教育者的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培育学生人文情怀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使命。

小学教育(语文)专业学生,应在语文新课程标准引领下,扮演好“未来语文教师”这个角色,刻苦学习国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国学修养,未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所谓未来语文教师指立志从事教师职业而尚未迈出高校大门的中文专业大学生[1]。

一、小学教育(语文)专业学生学好国学的意义

(一)提高人文素养,为未来能胜任语文教师职业作好充分准备

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素养包括四类:一是语文学科素养,二是语文学科教学素养,三是语文文化素养,四是價值观素养。在这四类素养中,语文学科专业素养是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语文学科教学素养和语文文化素养是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的条件,而价值观素养则是语文教师教学的“动力系统”[2]。所谓国学素养,主要指国学思想价值的挖掘与国学经典的传授能力[3]。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小教专业师范生就应沉下心来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和学校资源,在老师引领下,诵诗书,读经典,学常识,厚积累,培养积极的专业情感,学习丰富的专业知识,形成良好的专业能力和较高的专业水平,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拥有“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底气,才能有厚积薄发的后续发展,才能完成未来从业的历史使命。

(二)传承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中华优秀文化,弘扬自强不息、自律自省的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彪炳千古,是华夏的魂魄与脉搏。而文学经典是经过千百年时间考验的传世之作,既蕴含着广博的知识、丰沛的情感,更承载着高尚的道德、精深的思想,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特点和精神,甚至深度诠释了相关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国学经典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伦理价值和思想价值等跨越时空,影响益深。中国古代经典涉及的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个人身心修养)、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内容丰富而深刻,有很大的传播价值。如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要有社会责任感;老庄的返璞归真强调要与自然和谐共处;文人笔下的梅兰竹菊强调有做人的气节与风骨,无时无刻不能忘了修身养性。小教专业师范生只有勤学国学,内化为自身一部分,才能让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代代相传,薪火不息。

二、小学教育(语文)专业学生国学素养的现状

(一)从顶层设计上来看

当前大多数高校因重理轻文或追求短期效应,对细水长流、且短期内难见功效的国学教育通常表现得不够关注和重视,经费投入较为欠缺,更谈不上为引进高水平师资、购买高水平课件、添置适当设备等做科学合理的倾斜。这导致国学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课程设置上国学更无专门的学科课程。

(二)教师的普遍观念

“国学素养”也是一个相对玄虚的概念,远远不如让小教专业师范生说好普通话、写好三笔字、各科考出好成绩、早日取得教师资格证来得直接和成果明显。所以部分教师通常满足于传统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既不注重自身国学素养的提高,更对提高小教专业师范生的国学素养缺乏认识和认同。

(三)学生的国学素养现状

学生的国学素养现状也不容乐观。部分学生思想上认识不够,认为只要学好开设科目,拿到各种证件即可,没有在课堂内外学习国学的主动性。这会导致其底蕴较差、积累不多,未来发展后劲不足。

三、提高小学教育(语文)专业学生国学素养的路径探索

(一)学校层面

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端正重视国学教育的积极态度,并且加大经费投入,培养专门的师资队伍。学校应该深刻认识到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国家在大力提倡“文化自信”。怎么样增强文化自信呢?就是应该认识到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蕴藏着勃勃生气和非凡的创造力,在教育过程中要对传统文化及文学进行传承。即“以文化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萃取精华,吸取养分,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激发其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精神,早日实现“中国梦”。国学中蕴含着源远流长、灿烂美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有师范专业的高校都应该对国学教育给予充分重视,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成功地塑造人的灵魂,才能真正做到泽备长远。要在经费预算中专门预留国学专项,为购买慕课、培训教师、培养国学专门的师资力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优化课程设置,加大国学培养课程的占比。一是在原有课程设置框架下,以专题的方式适当增设国学素养课,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不学诗,无以言——趣读诗经》《唐诗宋词之旅》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受国学的妙趣横生之处,逐渐生出对祖国传统文化不由自主的亲近喜爱之情,自觉成长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二是在其他课程中融入国学素养教育内容,如在音乐课中,开办《中国古代十大古典名曲欣赏》专题讲座,听《高山流水》感受知音互赏之深沉快乐;听《梅花三弄》体会梅之高尚节操;听《春江花月夜》为摄人心魄的大自然沉醉……再如在教育哲学类、课程与教学论、通识教育等相关课程中加入中国传统哲学、传统课程与教学文化传统等内容,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的认识。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方式或手段,不断尝试构建专业课程,采取将国学综合素养培养有机融入所有课程的融入式课程模式,使国学综合素养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活动中,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

创设学习国学知识的浓厚氛围。高校应当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入手,把国学传承与国学教育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传统纪念日等契机,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及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媒体形式,集中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点典籍进行推介,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4]。只有在校园文化创设和建设中,有意识、成系统地引入有趣多样的国学知识,慢慢熏陶侵染,在不知不觉中促使师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吸纳其中的精髓,才能不断激发师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坚定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形成共通的情感价值和共同的理想价值。同时还可以举办国学主题活动,如經典诵读比赛、古诗三笔字比赛、国学知识竞赛、民族乐器大赛等,让师生在“有灵魂”的大学校园里提高专业修养,慢慢成就自我。

(二)教师教学

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国学及人文素养。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自我成长,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与文学素养。教师只有具备足够的阅读量以及扎实的文化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才可以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以及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走得长远[5]。教师只有多读书,广泛涉猎,博采众家之长,才能在课堂上使学生信服,形成自身的独特魅力。其身正,不令而行。除了丰富自己之外,还可以不动声色地感染学生。爱阅读的老师才可能带出爱阅读的学生。通过语文学科自身的魅力和语文教师的独特魅力,方可构建一个迷人的、馥郁芬芳的语文世界。只有自己做有魅力的教师,才能让学生未来做有魅力的教师。

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把俯拾皆是的国学资源融入日常课程教学环节,特别要提倡学生积极主动的“互动参与”。教师要从坐而论道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导学者、助学者、促学者、评学者,要通过讲解、提问、导读、分析、倾听、点评、布置课外作业等,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乐学”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还可以结合MOOC化教学,预设一个学习主题,然后安排学生进行多手段、多途径、多方式的“在线”学习,培养学生挖掘文本、深入思考的能力。课堂教学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行组织问答式、讨论式和延伸式等教学,能收到滚雪球般的教学效果。这样与时俱进,选择性地利用网络上各类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将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结合,能实现课上课后的无缝延展,能提高教学效果。

(三)学生学习

广泛阅读国学经典,加强国学求知欲。通过海量阅读,遨游于国学经典的浩瀚海洋,从而丰富内心、提升品位、净化心灵、涵养道德。

积极参与,在国学活动中淬炼自己。一个人的国学素养需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需要长时间不间断的训练和下工夫的积累。以影视欣赏为例,优秀的红色电影大多是以大量史实为依据,表现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伟大人物,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追求国家的独立自主、和平民主、繁荣富强的历史,宣扬一往无前、乐观进取的革命信念和牺牲精神。小教专业师范生通过观赏这些优秀影片,能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和共产党人的奋斗史,进而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再如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学鉴赏活动,在赏析作品的过程中感知内容,认知真相,认识世界,并结合生活和作品的背景品味作品的特色和价值,能丰富体验,增加学养,升华情感。

利用微课、慕课等,拓展自己的国学知识。现在网络发达,各种各样的网络资源数不胜数,只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和会辨识的心灵,去芜存菁,就会找到很多精彩的相关文史社哲的精彩微课、慕课。徜徉其中,乐而忘忧。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6]。在此背景下,探讨在大学师范类的小学语文教师培养中如何开展国学教育,提升小教语文专业师范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传播能力的策略和实践问题,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和必须。作为小教专业师范生,未来的小教人,承担基础语文教育的接班人,应当心中有责任——传播中国经典,脑中有意识——学习当今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学习有毅力——持之以恒地补充浩如烟海、灿若星辰的国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成就未来的职业理想。

【参考文献】

[1]王玉霞.语文新课程对未来教师成长的促进[J].语文学刊,2011(3).

[2]朱小娟.“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建构路径[J].语文知识,2017(9).

[3]龚红林等.师范生国学素养与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改革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5(5).

[4]李文山,李丽.“国学”热视角下如何提升师范生的文化传承与传播能力[J].视听,2019(3).

[5]张秀娟.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对师范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新要求[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5).

[6]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小学教育语文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我的语文书
聪明的学生等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