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育中闽南童谣的保护与传承

2020-08-20 09:29杨楚闻
教师·上 2020年5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保护传承

杨楚闻

摘 要:文章就开设闽南童谣音乐校本课程的必要性,以及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展开了细致的论述,以期为闽南童谣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关键词:闽南童谣;传承;保护;音乐课程标准;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1-20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3-0101-02

一、闽南童谣的定义

闽南童谣,即建立在闽南地区方言基础上创作和传唱的具有闽南地域色彩、且能够反映闽南人民生活的儿童歌曲,它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瑰宝,也是本地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如今吸收了一定西方音乐元素的闽南童谣,开始展现出一种更加包容、创新的姿态。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闽南童谣文化充当了大陆与台湾乃至东南亚地区闽南文化交融,相互的了解、交流的纽带,与此同时增强了多地区间对闽南文化的认同感。

闽南童谣浅显易懂的歌词和朗朗上口的旋律将闽南人家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生存状况、社会背景展现得淋漓尽致,也是许多闽南老一辈同胞以及海内外闽南华侨华人同胞追忆童年、思念故乡的温暖宝藏。闽南童谣于2007年及2008年顺利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展现。

二、闽南童谣的现状

(一)存在的问题

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闽南童谣的意义和价值非凡,但笔者对闽南童谣在本地区的生存现状进行了调查,获得的结果却不容乐观,深入挖掘其成因后,不难发现此现象是内力和多种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速,文化多样性的帷幕逐步拉开,这把双刃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同时也给地方性传统文化带来了重重的考验,新鲜活力的日韩动漫歌曲、动感热情的欧美英文唱段等,成了更能抓住青少年眼球的音乐形式。

另外,社会文明的进步对大力推广语普通话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社会沟通整体上被标准的普通话所覆盖,学生在校园中也更多地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闽南地区也不例外。闽南语在青少年群体中使用的频率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他们对本土的闽南方言是陌生的,而与方言有着密切联系的闽南童谣,其根基就间接性地产生了动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童谣的传唱和发展。

(二)相关的举措

在多元文化环境之下,全球化带来的是文化区域的共通,民族本土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一大分支,若能得到重视并大力发展,必然成为推动国家和民族文化发展,走好本民族特色文化道路的重要力量,所以,如何保护好经典的闽南童谣文化就成了本地区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通过走访和参阅文献,笔者也欣喜地了解到,相关的政府部门和学校已经开始大力实施保护闽南童谣的举措,近年来厦门市青少年宫多次开展“闽南话故事培训班”“闽南歌曲征集活动”,闽南文化课也被厦门市各中小学引入课堂;泉州地区也举行了“传唱闽南歌谣电视大赛”“原创闽南童谣歌曲比赛”等多方位推广闽南童谣的系列活动,涌现了大批优秀的闽南童谣作品,也收集整理出了大量的闽南童谣资料。随着闽南三市中厦门和泉州的文化活动风生水起,漳州市政府、学校也加强了对闽南童谣教学的重视,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闽南童谣的保护与传承也逐步被提上日程。

三、閩南童谣的保护与传承

(一)音乐学科新课标对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要求

在2011年修订的音乐学科课程标准中,课程理念及课程目标明确提出了要关注学生的兴趣,重视和强调实践性、创造性,并挖掘母语的作用,学习和弘扬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播优秀的本土传统音乐。教学实施建议中也多次提及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由于我国音乐教育教学采用普适性统一教材,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音乐学习需要,而且教材较难一一深入挖掘和兼顾各地区的本土传统音乐文化,因而我国在课改中对“课程”进行了再次定义,给予了音乐课程资源适当的开发创造空间。即国家指定教材占比80%至85%间,地方性校本教材的编制可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民族文化特色等不同方面入手,自主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如此一来,既能使得音乐教学方法、形式和内容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也能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知、体验音乐的兴趣和潜能,开辟出了一种优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性传统音乐教学新模式,带动了中国音乐教育整体发展,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最终形成了以普适性音乐课程为主,地方性校本音乐课程为辅的中国音乐教育教学新环境。

(二)闽南童谣的校本化实施

1.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

所谓校本课程的开发,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指两权的下放,即自主权和选择权的下放,是对国家或地方性课程中的不足进行弥补;狭义上是立足学校,强调以学校为基础,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的一大方式。

2.音乐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音乐校本课程活动的开展,对学校音乐课程的设置起到补充的作用,提高了音乐课程的探究性,直接对音乐教学的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校本课程的开发,也能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品味,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使得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音乐、了解音乐、感受音乐。

3.闽南童谣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施

在确定校本课程内容的前期工作中,采用师生合作共同完成的方式为佳。对闽南童谣感兴趣的学生可自行通过网络或是与父母长辈等交流,收集他们喜爱的闽南童谣,教师则依据个人的见解,收集、挖掘、整理出一批符合学生音乐基础水平和兴趣爱好的童谣作品。如此一来,一方面师生之间构造了协作关系,为未来稳步的课堂教学进程推进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得出了高质量的作品,学生也能有机会选取自己喜欢的歌曲。收集所有作品后,再通过教师筛选、学生预试,以及专家的多重分析,确定其中更合适的、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积极向上的部分闽南童谣,按作品难度分类整理,编制成校本教材,进行课堂教学。

前期准备为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闽南童谣校本课程教学采用学生自愿报名的形式,以下就笔者总结的课堂中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行一一的阐述。

(1)小组合作、互相学习的教学模式。所谓的闽南童谣固然要用闽南方言来演唱,在正式学习前,最重要的是先规范朗诵自然淳朴且句尾押韵的童谣。但由于普通话的普及,许多学生已经对家乡的方言相对陌生,且经过调查也发现,班级中还存在部分外地学生,他们没有受过闽南语系的熏陶,所以需充分调动身边的资源,选拔会讲地道闽南语的学生做“小老师”示范朗读童谣歌词,并将他们平均地分配进入各个小组之中。学生和“老师”一起互相学习,纠正错误、扬长避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動,体现了审美教育中的相互交流,也形成了师生平等、共同进步的良好课堂局面。

(2)联觉法。课程中实行视听结合的联觉法:音乐作为一门听觉的艺术,不具有具象性,所以需要学生充分发展学科综合能力,充分调动联觉能力,感受音乐的内涵,更好地为音乐作品的学习服务。

能对音乐进行正确的“感受和欣赏”是唱好一首作品的关键,而音乐情绪与情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作品情绪的感知,除把握力度、速度、音色、和声等音乐要素之外,深入理解歌词的含义也是一大重点。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通篇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可以采取联觉法,教师将童谣中所描述的故事,通过口头表达,形式生动地向学生描绘,并可伴随着音乐,在黑板上或幻灯片中展示一幅幅与童谣密切相关的图画。这样语言、音乐与图画相结合的方式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进一步带动学生对童谣的理解。深入的理解加上对音乐作品的学习,学生能迅速地带韵味、完整演唱闽南童谣。

(3)表演法。“表现”作为音乐课程内容框架中四大领域之一,其中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尤其值得关注,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此类实践性活动,还能促进学生自身情感的表达,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以及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在开展闽南童谣校本课程教学时,笔者在学生完成童谣歌唱学习后,布置小组活动任务:小组讨论,为童谣加上想要的表演形式,可以情景演绎、可以加入朗诵,甚至可以自己改编部分旋律、节奏或歌词。结果显示,有能力的小组还展现了轮唱与齐唱等不同演唱形式交织的表演形式。将童谣多形式地表演出来,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丰富了教学内容。

四、结语

闽南童谣作为闽南地区乃至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理应受到关注与保护、传承。除新课标要求重视地方性民族音乐的弘扬,早在20世纪,匈牙利哲学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就提出“儿童首先需要学习母语进行歌唱”这一观点,尤其是简单、富有韵味和最能体现当地人民生活的民间歌曲,它们是儿童音乐启蒙教育的最佳素材。而学校作为教育的主战场,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闽南童谣音乐校本课程的开设,延伸了普适性音乐课程,丰富了学生枯燥的学习之外的业余生活,营造了浓厚的闽南文化氛围,使学生更了解他们成长的这片沃土,将“爱家乡”深深植入每个学生的心中,也进一步使得闽南童谣这一本土传统音乐能够在未来继续发光发亮!

参考文献:

[1]马东风.音乐教育理论与教法新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2]吴秋伶.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学音乐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J].黄河之声,2019(22):82.

[3]宋振卿.互联网大数据“议题设置”下闽南语童谣乐曲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5):40-42.

[4]魏幼琳.闽南童谣与音乐教学[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5(1):73-74.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保护传承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