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区域协作发展模式探索

2020-08-20 07:53赵斌朱守静
中文信息 2020年7期
关键词:电子档案发展模式

赵斌 朱守静

摘要:本文基于对档案区域协作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用归纳法、案例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借助区域协作已经成熟的理论,融合了传统档案和新时代下电子档案的区域协作在新时期发展模式,对现有档案区域协作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档案区域协作;电子档案;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7-00-02

随着新时期国家各大重大战略的提出,为档案区域协作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学界对档案区域协作发展的研究也日益深入。然而,由于电子档案的广泛使用,传统档案区域协作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区域内档案工作协同发展机制尚未形成或存在困难,区域内各档案部门工作水平存在差异,区域内各档案机构管理标准规范不统一,这些同样制约着档案区域协作的发展。因此,在新时期,对传统和新模式的融合,提出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发展模式,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档案区域协作的理解

1.档案区域协作的概念

1985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调整我国档案工作领导体制的[1985]29号文件,时任国家档案局局长韩毓虎在华北地区档案工作协作会议上总结了各大区档案工作的横向联系,探讨档案工作在理论与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由此档案区域协作在档案学界广泛开展。档案区域协作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协作的基础上由档案学界提出的,是指“为推动档案工作、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所发起的区域合作”。[1]

档案区域协作,通过将部分区域内的档案、文件或有价值值得长期保存的东西等收集起来,进行统一的管理,并最终长久或永久的保存起来,这就可以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将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档案文件信息整合起来,为该区域内的能合法查阅该信息的所有团体和个人提供相应的利用和服务。

而这个概念的提出,恰恰印证了理论的发展为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动力。从理想化的想法,通过长期的实践,最终形成事物的标准样式“模式”。

2.档案区域协作的特点

一是兼容性和灵活性。能够有效地兼容并存区域内的档案资源,并能针对区域内的所有事物,提供相应的服务,充分满足了发展的需求。

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将区域内所有的档案资源进行整合,进行集中——分散的管理,通过区域内的协调,是档案资源得到多方位的使用,使资源效果最大化。

三是优势互补, 广泛应用。档案区域协作是跨系统整合所有资源, 在电子档案发展的今天,档案区域协作弥补了单一的档案馆难以做到的档案信息资源的信息互通和网络共享,能够提供出面向该区域内所有用户的资源服务,达到利用时档案资源总量增加的效果,推进档案区域协作。在规模、深度和影响力等方面都使得档案资源的利用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达到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的目标。[2]

四是标准统一规范。档案区域协作,在一定程度上为该区域的档案行业制定了相应的制度规范,在各级立档单位之间,档案馆、档案室之间,遵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实现区域内各档案部门和用户的统一。[3]

3.档案区域协作的意义

一是引导区域内档案资源均衡发展。档案资源的发展水平往往与该地的经济、文化等相依相伴,尽管组成该区域的地域经济、文化差距不大,但区域内的各地都有自己的长处,而通过档案区域协作,可以相应地带动该地的文化内涵,从而通过文化,带动经济发展。

二是改进完善国内档案区域协作机制,实现档案区域协作从“理论”真正向“模式”的转变,是协调档案区域协作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打破地区垄断,促进档案区域协作向纵向发展和向更深一层次迈进的重要途径。

三是空间集中度在持续提高,地区间联系和内部合作不断加强。档案区域协作,不仅是依托于区域内经济的合作共赢,更是文化的融合。一方面,可以整合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开发利用水平;另一方面,对降低信息化门槛,实现档案行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二、现有档案区域协作模式分析

1.档案区域协作模式梳理

早在1995年陈攻发表的《发挥区域优势 探索发展之路——江、浙、沪毗邻地区19个市县区档案工作互相协作、共同提高》就已经提到了档案区域协作。档案区域协作发展是伴随着该区域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而我国最早开始实行档案区域协作的区域就是在珠三角、长三角及沿海地区,就陈攻的文章来说,叙述的就是长三角地区19个县市的档案协作发展。文中提到,档案区域协作的最终目标是建设涉及地方综合档案馆功能的永久档案保存基地,方便各地人员的查看,而这些档案协作主要在档案结构或机关单位为先行试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最初传统的档案区域协作模式。而建立长久的档案保存,就要做到强化全员档案意识,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进行业务规范,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以服务社会。 但各地档案人员仍旧在不停地探索新形势的档案区域协作模式。

我国档案区域协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1区域内档案目录资源共享利用模式

建立档案目录中心与纸质文件时代的建设涉及地方综合档案馆功能的永久档案保存基地大同小异,前者是把区域内的档案集中到一个综合档案馆中,在利用时可以在该馆中直接查找到想要的内容,而不用在前往各地查找资料。电子档案的归档是建立与该机构或单位相适应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并进行归档,且在安全的网络环境中形成档案方面人们利用的资料、文件等。而档案目录中心的建立则在网络上为该区域内的用户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的查找与运用。

1.2跨市、跨省、跨国重大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合作模式

2009年,由中国国家档案局和新加坡国家档案馆联合举办、云南省档案局承办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史料图片展》,云南省与新加坡在开幕式上签署了《新加坡国家档案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档案局口述历史合作项目》的协议。[6]这是档案区域协作以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为契机进行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并是对档案部门从各个领域合作的积极探索,进一步拓宽与深化了中国与新加坡睦邻友好关系,加强两国在档案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这将为中国与新加坡及其他國家的档案合作开辟新的道路和发展经验。

1.3档案安全应急合作模式

2017年6月13日,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在国家档案安全工作会议上明确表明:“档案安全是档案工作的底线,也是档案工作的基础”。[6]由此可见,保证档案安全是十分重要的。而档案学界就新时代是继续使用纸质档案进行存档还是顺应时代利用电子档案进行存档更安全进行了探讨,档案信息数据异地备份机制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方案。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四川各地就进行了各地人事档案、重要文件、历史档案等的协作备份,如成都和汶川之间的档案协作;在国家档案发展“十二五”时期,47家省级综合档案馆实行了档案的异地备份。

1.4档案学术交流与合作模式

自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档案专家就曾受聘到中国做咨询工作和讲学。1957年起,中国与2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交换档案工作情报资料和互访等友好联系;允许一些国家的档案专业人员来华学习档案管理和档案保护技术。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正式加入国际档案理事会。随着中国档案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档案工作向现代化的管理方向发展,国际档案学术交流活动将日趋广泛和多样化。

2.现有档案区域协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区域内档案工作协同发展机制尚未完善

档案区域协作首先就要制定统一的协同发展机制,不仅是在档案区域协作中,区域经济协作和旅游协作等同样需要协作机制的建立。但往往在开展工作时发展机制往往不是那么容易形成的,主要体现在:专门的组织机构尚未建立,工作难度较大;具体的合作内容方向和任务分工尚未明确;协作发展的总体规划还未制定或为制定完成等。这些情况的存在,可能导致区域协作的地区档案工作仍旧各自为政,难以实现区域内档案资源的合作共享,在用户利用时出现资料不齐全等问题。

2.2区域内各档案部门工作水平存在差异

档案工作的开展离不开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政府的支持。区域内档案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分布不均,档案管理水平同样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在:区域内各地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服务群众水平不同;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不同等。而要更好地促进档案区域协作发展,就要努力缩小区域内档案部门工作水平的差距,更好地服务社会。

2.3区域内各档案机构管理标准规范不统一

如果区域内的档案工作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那就可能制约档案区域协作发展的步伐。主要表现为:尚未形成统一的档案查询利用的网络平台;档案的分类,编码和数据交换处理标准并不统一。这些都是区域间档案信息资源交流的障碍,让资源难以共享。

三、档案区域协作的发展趋势

1.以安康和襄阳市的合作为例分析档案区域协作发展

2016年5月19日,陕西安康市档案馆利用到湖北襄阳市档案馆开展学习考察之际,与襄阳市档案馆达成了“安康市、襄阳市档案馆馆际交流战略合作协议”,为两地档案事业协作推进、互助发展提供了纽带。两地的档案区域协作同样也为全国各地省市档案区域协作提供了一个借鉴的模式,为档案区域协作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机遇和挑战。[9]

1.1一地牵头,带动创新

汉江,长江最大的支流,流经陕西、湖北两省,为沿线省市带来了经济、文化上的支持,位于湖北中心位置的江汉平原更是长江流域乃至中国南方古老文化的发祥地,汉江为汉江文化提供了最大的支持。从众多历史古籍、文献中可以看出,汉江在当时的所起到的作用,不仅是对经济的推动,更是古代文化上的创新。从文献典籍等档案史料的视角更容易从各地的人文领域牵头,从而促进现代社会对文化的共识,这是一种全新的历史概念,正是这个概念给了安康和襄阳两地灵感,建立了两地在档案领域的区域协作。如襄阳、安康同为汉江之滨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同源,历史同根,档案部门可通过查找典籍,重新探索汉江沿线的重要遗迹点,来联合两地的档案部门,促进档案区域协作的发展,为汉江沿线的档案区域协作建设提出新的发展方式,带动创新。

1.2开放共享,破除壁垒

河流是地球的神经,人类的命脉,历史和文化的汇集地和交融地。早在6000多年前,汉江流域就出现了中国早期的南北交融,明朝时期的移民更是对区域内宗教、戏曲等文化的融合创造了条件。安康与襄阳两地的档案区域协作符合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坚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符合档案工作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发展档案文化的同时,为两地经济、政治的合作提供了基础。

1.3夯实基础,推进发展

尽管在汉江流域有其兴衰的不同发展时期,但直至21世纪,汉江流域之间的贸易交流、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一直都在不停地产生和发展,由此所产生的档案十分丰富,因此各地档案机构应先做好档案的普查工作,建立相应的电子档案,而安康和襄阳两地的档案文化交流和区域协作为沿线各地提供了发展的方向。在两地协商中开展汉江上、中游地域历史文化研究,举办地方特色文化档案展览、档案学术研讨等活动,为汉江流域文化交流传播和档案事业互动发展搭建平台

2.推动档案区域协作在民生方面的作用

2.1构建区域内民生档案工作协同发展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

区域内行政主管部门和档案行政机构应发挥主导作用,从政策方面对区域内民生档案的協作发展进行统筹规划。确立长效的协同发展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让原有的机制变得更加有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2加快区域内档案管理统一标准规范建设的步伐

为避免合作中出现各行其是、信息资源无法共享的局面,应该在区域内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标准规范。如,京津冀三地实行区域医院档案的协同发展,统一制定了《京津冀区域医院档案标准化管理实施指南》等规范性文件,使得三地的医院的技术应用、数据共享和分工协作,有了统一的标准,促进了区域医院档案工作水平的共同提高。

结语

档案区域协作是新时期档案发展的新形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档案区域协作应更加密切,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不仅要靠国家政策的支持,还需档案部门和档案人员自身的努力。档案区域协作应该结合实际,抓住机遇,不断拓展其功能,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朱铁淼.广泛开展区域合作更新档案工作理念——论国外实践对完善我国档案区域合作机制的启示[R].全国青年档案工作者研讨会,2013.

[2]陶水龙.基于云计算的区域性数字档案馆建设研究[J].中国档案,2013(2):60-63.

[3]张鼎鑫.“珠中江”区域档案合作模式探索[J].中国档案,2017(2):32-33

猜你喜欢
电子档案发展模式
学生电子档案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探究
办公自动化环境的文书档案管理要点
新时期电子档案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