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属高校研究生“三助一辅”精准化研究与对策建议

2020-08-20 12:50邓一凡
时代人物 2020年7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研究生岗位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研究生教改项目《重庆市属高校研究生“三助一辅”管理服务体系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yjg20163069)、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2019-GX-354)的阶段性成果;

2006年教育部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提出进一步推动研究生“三助”工作的全面实施。随着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入系统设计和谋划阶段,2014年教育部下达《关于做好研究生担任助研、助教、助管和研究生辅导员工作的意见》的文件,明确提出要落实主体责任、建立管理服务体系、发挥对研究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这成为指导高校开展研究生“三助一辅”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研究生担任助教、助研、助管、兼职辅导员(简称研究生“三助一辅”)制度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实施资助育人、实践育人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多年来,在国家主管部门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下,研究生“三助一辅”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通过深入调研重庆市属高校研究生“三助一辅”工作现状,分析影响工作效果发挥的因素,探索提升工作质量的对策。

一、高校研究生“三助一辅”研究现状

图1 参与调查研究生学校分布情况示意图

为深入了解并分析高校研究生“三助一辅”管理服务质量现状,本文选择以重庆市属高校为例,于2018年6月至8月,对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科技学院等10所高校的老师和研究生进行了实证调查。调查通过发放问卷和深度访谈的形式,共收回有效问卷354份,其中各高校负责研究生“三助一辅”管理工作的老师15份,研究生339份,并随机抽取了10名研究生进行了深度访谈。

图2 各高校研究生“三助一辅”参与规模情况示意图

(一)工作基础条件

研究生“三助一辅”工作基础条件是指高校为开展此项工作而具备的工作队伍、规章制度、管理体系、经费保障等,是做好研究生“三助一辅”工作的前提。调查发现,从工作队伍方面看,各高校校级层面负责研究生“三助一辅”的老师均不超过2人,其中20%从事“三助一辅”管理服务工作的时间在半年至1年,40%从事该项工作时间在1-3年,40%从事该项工作时间在3年以上。从规章制度方面看,各高校均有研究生“三助一辅”相关管理规定,制定了明确的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且有6所高校在近三年对相关管理规定进行了重新制定或修订完善。管理服务体系方面,各高校均形成校、院(用人部门)两级层面的选聘、管理体系,有2所高校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生“三助一辅”管理服务中心,选拔研究生团队在校级负责老师的指导下,对研究生“三助一辅”具体工作事务进行管理。经费保障方面,各高校相关经费均落实到位,绝大多数高校经费来源均为财政拨款和学校资金,仅有2所学校表示有社会捐助资金注入“三助一辅”工作经费。可以看出,各高校研究生“三助一辅”工作所需基本基础条件均落实到位,符合国家文件规定和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然而在工作队伍专业化、管理体系完善化、经费支持多元化方面仍有值得努力的空间。

(二)工作开展情况

图3 师生认为研究生“三助一辅”期待改进方面示意图

为了解各高校研究生“三助一辅”工作开展情况,本文围绕参与规模、工作时长、管理规范化、培训反馈情况等主题进行了调研。参与调查的研究生所在年级分布为研一占62.76%,研二占27.27%,研三占8.37%,博士占1.67%。所在学校分布如图1所示。从参与规模来看,8所明文规定了岗位规模的高校总体设岗规模比例较低,平均设岗数不到研究生总人数的10%,其中重庆科技学院岗位比例较大,占该校研究生总数的近30%,重庆医科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规模较小,不到5%。具体比例如图2所示。可见各市属高校研究生“三助一辅”参与规模距离国家要求的60%的占比还有很大差距。管理规范化方面,大部分参与“三助一辅”岗位的研究生(57.32%)表示参与该工作时没有签订类似协议或者合同,约四成研究生(40.59%)认为工作效果缺乏相应反馈机制,近半数(42.26%)研究生不清楚学校是否有淘汰机制。谈及集中培训或业务学习,半数以上(54.81%)研究生表示上岗前和上岗后没有经过任何集中培训,也有45.19%的研究生表示接受过相关集中培训,且其中近半数人(47%)表示在一学年内接受培訓频率为2-3次。

(三)工作岗位特点

研究生参加“三助一辅”工作,主要目的是对培养单位的科研、教学以及管理具有重要的支撑或补充作用。因此“三助一辅”工作也具有其相应的特点:兼职性、短期性、学习性。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学业,在学习之余,以兼职的方式从事“三助一辅”工作。在工作岗位上,不仅能得到相应的津贴,同时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根据从各高校调研情况的工作时长方面看,12%的研究生每周工作时长1-5小时,30%的研究生每周工作时长为6-10小时,19%的研究生每周工作时长为11-15小时,20%的研究生每周工作时长为16-20小时,19%的研究每周工作时长在20小时以上,能持久、稳定进入工作状态的研究生少之又少。研究生在看待自己参加“三助一辅”的实际收获时给出了较为肯定的回答,依次认可该项工作在提升个人能力、充分利用空余时间、拓展人脉、扩大经济收入、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的突出作用。

(四)工作效果及师生满意度

成效的显现是高校研究生“三助一辅”工作的目的所在,也是判断高校研究生“三助一辅”工作价值的主要依据。本文对各高校“三助一辅”工作的效果及研究生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负责该项工作的老师认为“三助一辅”制度的实际效益主要体现为几个方面,且认可程度依次为人才培养、解决学校人力资源缺口、资助研究生,但也有个别(6.67%)老师较为悲观,认为所有的作用都不突出。与此相比,研究生在看待自己参加“三助一辅”的实际收获时给出了较为肯定的回答,依次认可该项工作在提升个人能力、充分利用空余时间、拓展人脉、扩大经济收入、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的突出作用。研究生对本校“三助一辅”工作的整体评价较好,大多数(61.5%)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35.5%表示一般,明确表示不满意的不到3%。

与此同时,受访师生普遍认为本校研究生“三助一辅”工作仍然有诸多值得改进的方面。受访老师中,53.33%的人希望加强对研究生的培训,33.33%的人希望扩大参与的研究生规模,26.67%的人希望完善管理制度及体系,20%的人希望加大资金投入,13.33%的人希望延长研究生工作时长。受访研究生中,72.8%的人认为工作津贴有待提高,46.44%的人认为管理制度有待完善,41.84%的人认为管理程序有待规范, 41%的人认为岗位设置有待增加和调整,29.29%的人认为育人效果有待加强。具体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增加岗位、完善制度、加大资金支持是师生共同关注的焦点。

二、高校研究生“三助一辅”存在问题

“三助一辅”制度是研究生院高校开展“三助一辅”工作的目的、方针和实施办法的总称。从政策的制定方面来看,“三助一辅”需由学校总体规划,统筹协调,用人单位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研究生“三助一辅”的能力培养。从实施的流程环节来看,“三助一辅”主要包括岗位设置、人员选聘、岗位培训、岗位考评、岗位津贴等。

1.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三助一辅”的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三助一辅”管理中心集中管理,另一类是“三助一辅”管理中心牵头,人事处、研究生院、教务处、导师、学工部等共同完成,人事处负责助管,教务处和研究生院负责助教,导师负责助研,学工部负责研辅,财务处负责津贴发放。不论是集中管理,还是分散管理,在推进过程中大都存在“重形式、轻培养、轻考核”的倾向。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对管理机制的整体设计,主要体现在缺乏健全的考核机制、反馈机制、激励机制,使得工作中出现主管单位未充分发挥指导和监督职能,用人单位未发挥好日常管理,业务指导,培养、考核等功能。另一方面,由于現实情况使得管理工作运行效率低、效果差。信息化建设的落后,岗位设置不均衡,津贴发放单一,不同岗却同酬等现象普遍存在各大市属高校。

2.实施过程不规范

岗位设置、岗位招聘、入职协议、入职培训、岗位培训、岗位考核等是“三助一辅”的主要环节,是全面提高“三助一辅”研究生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措施。然而调查发现,各高校“三助一辅”设岗平均规模不高于10%,有的甚至低于5%,远低于国家主管部门期望达到的60%的规模;57.32%的研究生表示参与该工作时没有签订类似协议或者合同,54.81%研究生表示上岗前和上岗后没有经过任何集中培训,42.26%研究生不清楚学校是否有淘汰机制,40.59%认为工作效果缺乏相应反馈机制。岗位设置不科学,岗位聘任不规范,薪酬制度不完善,岗位考核流于形式化,岗位培训“重聘用、轻培训”,受聘研究生缺乏系统连贯的培训,且存在部分研究生一人多岗,在岗期间擅自离岗或敷衍完成工作等情况。以上种种,严重影响着研究生“三助一辅”工作可持续性发展。

3.考评制度不完善

大部分高校按照“因需设岗、分类付酬、定期考核、重在培养”的原则开展岗位设置,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多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于岗位性质、指导教师考核评价权重以及工作量和工作质量的评价缺乏量化指标;第二,由于部分学校管理机制不完善,“三助一辅”的考核制度和监管制度处于探索阶段。集中管理制度中,“三助一辅”管理中心统筹协调,总体管理,但是在具体管理和考评中,以用人单位为准,“三助一辅”管理中心监管力度不足,权责模糊,在岗研究生没有竞争压力,岗位短缺或冗余。分散管理制度中,各培门分别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助研、助教、助管和研辅的考评标准不同,津贴发放有差异,导致岗位竞聘较为集中,影响学校岗位配置。第三,部分导师、管理人员认为“三助一辅”设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研究生研究生经济压力,不愿意花费时间给予指导,对于岗位考核常流于形式,研究生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渐懈怠。

三、高校研究生“三助一辅”对策建议

加强对“三助一辅”工作的统筹协调,探索提升工作质量的对策,构建研究生“三助一辅”培养模式,强化过程管理,扩大宣传力度,优化“三助一辅”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一)构建“三助一辅”“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做好研究生担任助研、助教、助管和研究生辅导员工作的意见》(教研[2014]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重视发挥“三助一辅”对研究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各高校需明确“三助一辅”的工作核心是培养研究生能力,同时改进和加强管理服务。

1.做好顶层设计,优化组织构架

“三助一辅”管理中心总体管理,统筹协调,指导全校研究生“三助一辅”工作的开展与实施,根据不同岗位,设定相应的岗位管理制度、分层分类考核评价制度;明确用人单位与三助管理中心的责任、权力,利益分配,监督、核查用人单位工作执行情况。用人单位具体负责“三助一辅”岗位的设置、聘任、考核、岗前培训、日常管理、业务指导及工作量统计。研究生结合自身需求,参与“三助一辅”工作,达到自身能力的提升。

2.强化用人单位功能,突出能力培养

高校需提升思想上的统一和意识上的凝聚,提高各方对“三助一辅”的重视程度,“三助一辅”做为培养单位科研、教学以及管理的重要支撑或补充作用,因此,把研究生“三助一辅”工作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社会实践部分,并予以相应的学分,将“三助一辅”做为常规教育内容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强化用人单位培养力度,定期开展岗位培训,进行业务指导,充分调动研究生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力争将研究生“三助一辅”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3.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提升综合能力

“三助一辅”工作旨在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引导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学习实践以及工作能力的全面提升。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正是贯彻落实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的重要措施,通过“三助一辅”社会实践平台,强化研究生自我认知探索、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帮助研究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在求职的过程中达到人岗匹配。

(二)强化过程管理

1.人岗匹配合理化

教育部文件提出,要保证“三助一辅”岗位提供能力与培养需求相适应。“三助一辅”管理中心应做好前期调研,统筹协调,积极创造条件,根据本校研究生及专业特点,设置相应数量的“三助一辅”岗位。结合研究生培养方案,参考研究生职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研究生特点,从而保障研究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2.培训系统化

“三助一辅”岗位具有兼职性、短期性和流动性强的特点。以“三助一辅”研究生的客观需要为出发点,因材施教,分层分类分阶段培训。根据能力培养的特点,建立岗前、岗中、岗后的常态化培训机制,岗前由“三助一辅”管理中心对可迁移技能及适应性技能采用统一培训;入职后,由用人单位根据实际工作内容及工作环境定期开展阶段性培训等;岗位工作结束后,由用人单位开展反思总结,主要针对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处理方法和原则,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处理方案等,为研究生尽快融入工作角色及未来工作环境,做好储备工作。

3.薪酬发放多样化

为了保障“三助一辅”长期有效开展,津贴有计划的投入和使用,“三助一辅”管理中心有必要根据岗位设置建立年度预算,除政府补贴资金之外,助研岗位基础津贴也需指导教师根据岗位设置在一定时间内划拨部分比例经费至“三助一辅”财务账户,由“三助一辅”管理中心根据考核结果统一按时发放。除“三助一辅”基础津贴外,用人单位可根据工作内容、工作量及工作质量,从部门经费中酌情对参与“三助一辅”的研究生发放补贴;其次,对于月度考评、季度考评、年度考评优异的同学,由用人单位或“三助一辅”管理中心给予特殊的奖励,以此调动研究生参与“三助一辅”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考核评估民主化

“三助一辅”的考核工作要坚持“分类管理”原则,构建多维评价考核体系及科学可行的考核评估制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岗位设置、选拔、有效的指导以及考核,有效调动用人单位和研究生的积极性,改变岗位冷热不均现象;另一方面,根据“三助一辅”岗位特点,在固定工作量基础上,制定和明确考核指标,设置超额工作量系数,对研究生进行分岗位,分层次考核,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岗位考核中的作用,确保考核公平公正有效。

(三)加大宣传力度

第一,建立“三助一辅”公众号,组建QQ群、微信群等信息交流平台,分类发布助研、助教、助管、研辅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心得及收获。第二,通过科研成果奖励、优秀助教、助管评比、研辅组织班会评比等活动,丰富“三助一輔”的工作内容;第三,安排优秀助管、助教、助研及研辅参加市内外学术交流、培训等,增强“三助一辅”的融入感和成就感。通过研究生活动、学术交流等载体,创造“三助一辅”文化氛围和良好环境,发挥组织文化的激励作用,使“三助一辅”逐步被广大师生们所接受和认可,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了解并参与“三助一辅”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等,促进“三助一辅”长期有效发展。

(四)加强“三助一辅”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提高“三助一辅”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三助一辅”工作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在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中增加“三助一辅”板块,实现与培养、教学、人事、财务等管理系统有效融合,面向研究生、教师、用人单位等精准投递信息、发布公告、实时互动,增加研究生助教、助研、助管的设置管理和填报管理、考核、津贴发放管理等功能,同时在系统中曾设岗申报、聘任异动、在岗考核、薪金发放等功能提供用人单位申请限额等限制条件,协助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三助一辅”强化研究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对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自我反思等能力的培养,是促进研究生能力提升、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同时高校能够得到教学、科研、行政人力资源的有效补充,也能对研究生管理与培养发挥积极的参考作用,有利于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研究生担任助研、助教、助管和研究生辅导员工作的意见》(教研〔2014〕6号).

[2]蒋勇.“三助一辅”对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作用及对策[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5(08):76-79.

[3]江露.研究生视角下的高校“三助一辅”制度调查研究[D]东南大学,2018(05).

作者:邓一凡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院

邮编:重庆 400067

联系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重庆工商大学

联系电话:13752915703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研究生岗位
关于与特殊岗位劳动者书面劳动合同签订的责任分析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这32种情形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我为什么不能享受事业单位八级岗位退休待遇
到分公司任职工龄可连续计算
签订了三方协议,不等于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