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惆怅忆江南

2020-08-20 07:53郝一铭
中文信息 2020年7期
关键词:庾信

郝一铭

摘要:本文拟从《哀江南赋》文本入手,结合粱侯景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分析文本,以史料为基础,透过《哀江南赋》窥探庾信在颠沛流离中的心态以及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关键词:《哀江南赋》;庾信;侯景之乱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7-0-02

唐人韦庄曾感叹“断肠春色在江南。”古往今来,江南总是象征着一种美、一种柔情。不同于北方高山的巍峨,江南的丘陵自有一番灵秀;也不同于北水的磅礴,纵然江南有“滚滚长江东逝水”,但更多的是“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

南北朝时期的江南,正不断摆脱之前的荒蛮,逐渐得到开发,并在富庶程度上逐步超越北方,但是很不巧,庾信所生的时代,注定他要看到“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江南。

他在《哀江南赋》序中交代了这段晦暗的时日——“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日,大盗移国,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公元554年4月,庾信出使西魏被拘,同年十一月,西魏大军攻破江陵,梁元帝被杀,直到557年西魏禅于北周,10月陈霸先代梁自立,周闵帝任庾信为司水下大夫,庾信“三年囚于别馆”的囚徒生活才正式告一段落。也正是这一年,在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沉重打击后,先前的名位不再,荣华已去,他回望几年来的战乱与颠沛流离,写下了《哀江南赋》,所以他说“不无危苦之辞,唯以悲哀为主。”杜甫《戏为六绝句》评其“庾信文章老更成。”自此可以窥见一斑。

接下来,像所有写于国破家亡之时的作品一样,他开始感叹世事难料。他说:“日暮途远,人间何世。”我庾信出使西魏,谁料此去无归?我们再怎样说南朝文士软弱、被奢华生活腐蚀,他们心里还是有着报世宏志的,作为文人群体本身,多多少少会有些“英雄主义”情结,庾信也不例外。他出使西魏时,不也是抱着救国而保苍生的心理吗?但是这一去,国都失守,江山易主,过去再也回不去了,“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且不必说人非,连物也不是先前的物了。庾信立功无望、仕周无奈、忠于故国、思乡难归的复杂感情,悲苦欲绝的苦衷和凄凉的景况宛然可见。

此时的江南已经不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了,战乱让这片土地满目疮痍、哀鸿遍野。他在序言的最后一部分里,反反复复感叹国破家亡只是一瞬间,或许是时代环境的影响,我们无法要求门阀世家的柔弱子弟卧薪尝胆,重振故国,他们能做的只是不停地哭喊,带有一种消极性质的悲哀。好在庾信不只是“凄怆伤心”,他像以前所有怀古念国之人一样开始思考时局何以至此,他也确实得出了结论,并对这个结论进行了最高度凝练的概括——“天意人事”。虽不无委运于天的宿命思想,但又认识到正是梁朝士族腐朽,同室操戈,引狼入室,亡国惨祸因此不可避免。这正如他在赋文中所云:“若江陵之中否,乃金陵之祸始;虽借人之外力,实萧墙之内起。”深刻的历史教训,令他痛心疾首。序文结末几句,又由“念王室”转入“悲身世”。故国不复存在,自己觍颜视北,虽然眷恋古人、故土,但过去再也回不去了。

序写完了,算是交代过背景,也寄托了哀思。正文部分更像是他在娓娓道来,回溯到最初,向我们讲述他如何走到了今日。正文一开始先叙其远族世功及八世族南迁之盛,祖先之德及父族事迹,再说自己文武皆备、少年得志,这里对于自身的标榜无须赘述,其中体现的少年豪纵倒是很有意思,即便是国破家亡,少年英气还是可以作为回忆中美好的一部分,毕竟“人无再少年”。由此他又写到梁朝全盛之日的歌舞升平,但其中我们已不难看到颓靡之风正在滋长。紧接着,笔锋一转,朝廷的麻木不仁及内外之种种“凶兆”初露端倪。侯景暴戾成性,虽梁朝纳降,然终归无效。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侯景之乱——既是梁王朝的转折点,也是庾信一生中的重要节点。

公元548年,侯景在寿阳起兵叛乱,549年攻占梁朝都城建康,将梁武帝活活饿死,掌控梁朝军政大权。侯景起兵后相继拥立又废黜萧正德、萧纲和萧栋三个傀儡皇帝,最后于551年自立为帝,国号汉。梁湘东王萧绎在肃清其他宗室势力后,派徐文盛、王僧辩讨伐侯景,战局逐渐扭转;驻守岭南的陈霸先北上与王僧辩会师,于552年收復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杀死,叛乱终于平息。

侯景之乱后,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加剧了南弱北强的形势。士族门阀在侯景之乱中不仅充分暴露了腐朽无能,而且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从而大大加速了南朝士族的衰亡。出身江南寒人的陈霸先趁势崛起,在乱后5年取代梁朝,建立陈朝。北朝的两国尤其是西魏利用侯景之乱的机会吞并大片南朝土地,国力陡增,为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庾信在回忆这一段惨痛的经历时,痛骂侯景:“彼奸逆之炽盛,久游魂而放命 。大则有鲸有鲵,小则为枭为獍。负其牛羊之力,肆其水草之性;非玉烛之能调,岂璇玑之可正。值天下之无为,尚有欲于羁縻。饮其琉璃之酒,赏其虎豹之皮;见胡柯于大夏,识鸟卵于条枝。豺牙密厉,虺毒潜吹。轻九鼎而欲问,闻三川而遂窥。”这里他几乎抛弃了一身的文弱,也忘记了自己仓皇出逃,这样的回忆又怎能要求人心态平和呢?侯景之乱,将军战死,皇室倾颓,血流成河,奸佞狡诈之人作威作福,梁之大势已去。

先前的荣华富贵好似黄粱一梦,庾信也不再是那个富贵闲人 。

侯景之乱时,他逃往江陵。后来这段经历多次被历代人诟病,与仕二朝一起成了他一生难以抹去的污点。

庾信写了自己赴江陵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沿途所见的残破景象及所受的艰辛。他到江陵后又在梁元帝治下做官,但有志难酬,虽仕于梁元帝却不蒙信任。陈霸先、王僧辩联军一举全歼了侯景。在建康城的一片残破中,庾信再次对梁武帝、简文帝的遭遇表示哀悼,对王僧辩的功劳和不幸表示怀念。

绍陵王萧伦骄躁自矜,为梁元帝不容,终被西魏所害;而元帝又刚愎自用,偏安江陵,直至内外交困,陷于末路。至此,西魏来侵,长驱直入,梁兵力哀弊,遂至于亡;江陵失陷,惨苦之极。江陵官兵百姓被掳至西魏,沿途备受艰辛,家人倍遭磨难。自己出使西魏后,适值江陵陷落,遂至无国可归。江陵陷落后,梁末代君臣相继失位,终为陈霸先所代。而梁亡之后,上下无能,土地全失,自己流落北国,虽受到种种优待,而思归之情愈切。

至此,全篇完结。即使到最后的收尾庾信也不忘回溯一下祖先,

其中似乎夹杂着辜负先祖的愧怍——家族还是抵不过时局变迁,终于草木零落,如今,曾经的辉煌不再,只剩下我一人苟活于世。“咸阳布衣,非独思归王子!”思归者,还有我庾信啊!但是,吾谁与归?

且不讨论庾信写的是不是“乡关之思”,我总觉得他的作品中有惊惧的成分在。你看他逃至江陵“逢鄂阪之讥嫌,值耏门之征税。乘白马而不前,策青骡而转碍。吹落叶之扁舟,飘长风于上游。彼锯牙而钩爪,又循江而习流。排青龙之战舰,斗飞燕之船楼 。张辽临于赤壁,王濬下于巴丘。乍风惊而射火,或箭重而沈舟。未辨声于黄盖,已先沈于杜侯 。落帆黄鹤之浦,藏船鹦鹉之洲。路已分于湘汉,星犹看于斗牛。”完全是一副仓皇流窜的状貌。对于齐梁时代的文士来说,生命似乎更可宝贵。他一个人辗转颠沛,由南入北,在这个武夫尚且奔命的时代,柔弱文人如何能泰然处之?

“若江陵之中否,乃金陵之祸始。”可惜这一切不是结束,灾难才刚刚开始,流离失所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等着他的还有多年的沉寂与穷困。这时他有所预料,但还不那么确定。

好在庾信入北后暂时得以安顿,同时他也不得不面臨是否追随二主的抉择。

不同于明末清初仕清名士群体为人诟病,这一时期朝代频繁更叠加之文人心态变化,仕不同主为这一时期人们普遍接受,统治者出于收买为其政权卖命的士人的需要,也未觉有何不妥。庾信作为这个时代的一分子也只好加入他们的行列。而且他也确实在北朝产生了一定影响力,最终艺术造诣“穷南北之胜”。不过这都是后话,比起现在的潦倒,还要再等二十几年了。

搁下笔,窗外依旧是风起云涌,我们如今所知晓的他的后半生,对当时的庾信来说还无暇顾及。他正像一只受惊的飞鸟,瑟缩在新王朝临时搭建的草窝中,风一吹,这方寸之地便摇摇欲坠。此时他的作品已很难像年轻时一样吟咏风月,开始蒙上了一层羁旅、身世、故国之忧。“唯以悲哀为主”成了他的主调。

唐代诗人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中评说:“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人生忧患识字始,庾信却更多一层悲哀,不管齐梁之际统治的离心力有多大,文人有多无能,站在时代剧变的节点上,没人能够选择昂扬,更别提什么风骨。在庾信的世界里,江南再也不是烟柳画桥,舞榭歌台,迷人春色也不再叫人沈醉,倒不如说是满目疮痍更令人断肠。

无人与吾归,便将一生惆怅忆江南。

注: 关于庾信《哀江南赋》的写作年代学界有多种观点。据《北史》记载,庾信留在北方,“虽位望显通,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陈寅恪在《读哀江南赋》中考证,《哀江南赋》是庾信的暮年之作,成于北周宣政元年(578)。鲁同群则认为此赋作于西魏恭帝三年(557)。山西大学牛贵琥老师在《肠断江南》一书中认为《哀江南赋》作于公元568年。

参考文献

[1]庾信.庾子山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0.

[2]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6.

[3]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1.

[4]姚思廉.梁书·侯景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5.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6-159.

[6]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10-211.

[7]牛贵琥.肠断江南[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8]钟优民.庾信思想三题[J].学术月刊,1986.4.

猜你喜欢
庾信
尺子在量人的时候别忘了量己
220kV电流互感器故障分析及处理
现当代庾信批评的或毁或誉及其根本原因
庾信的三十岁
论庾信《小园赋》的“老成”风貌
叹乱世烽火,迷我江南归路
论庾信的送别诗
庾信不是最后一任洛州刺史
论庾信礼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