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策略

2020-08-20 08:02焦亮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阿文) 2020年7期
关键词:共生理论粤港澳大湾区

焦亮

摘要:基于共生理论构建城市共生单元的粤港澳大湾区共生经济系统,测度了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市制造业與生产服务业的产业共生聚集度与协调度,通过人均GDP变异系数间接评价共生界面的功能。研究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各地产业共生关系差异较大,城市间的经济共生水平较低,须完善产业间共生机制、强化城市经济共生界面,粤港澳大湾区才能向高级协同发展。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共生理论;产业聚集;产业协调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中央支持香港和澳门融入国家战略、促进内地和港澳地区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中国所倡导“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全球化治理的重大战略举措,这注定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道路将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有着根本区别,不同产业间、不同区域间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共生共荣是其本质特征。文章从地区内产业共生关系和地区间区域经济共生界面两个层次对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地区产业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调整方向进行分析。

1 共生理论与产业协同发展的一般分析

共生理论最早来源于微生物学研究领域,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瑞(AntondeBary)于1879年提出,他认为“共生”是“不同种群共同生活在一起”的集居形式,是不同种群内在个体间发生的物质、能量联系。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也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体系。Mirata和Emtairah(2005)指出,不同经济产业间的共生是在一定地理区域内,技术、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在不同产业间流动和交换所形成的长期合作关系[1]。胡晓鹏(2008)提出产业共生除了企业间的废弃物交换外,还包括从基础设施及服务共享到知识、技术及学习机制的共享等,产业共生是产业内或产业间的融合、互动和协调发展等关系的总和[2]。袁增伟等(2004)认为,产业共生应立足于生态学基本原理,结合经济学基本规律和系统工程方法来经营经济产业系统,同时对传统产业系统按照这一思路加以改造,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整体效益最大化[3]。文章将以共生理论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系统内各地产业共生现状和优化路径展开分析。

共生系统一般由共生界面、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4个要素构成。共生单元是共生系统内能量生产和交换的基本单位。共生模式即共生单元间关系,是彼此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互换和交流关系,是决定共生系统结构强度的关键。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间接触方式和途径的总和,即共生单元间物质、能量、信息传导的媒介,它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共生环境指共生单元、共生界面以外的所有影响因素的总和。经济共生系统各要素间关系如图1所示。

从制造业同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来看,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同发展。谢泗新、李晓阳(2019)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作为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催化剂,它能够为企业引入专业知识、技能人才和发展所需资本[4]。生产性服务业最初隶属于制造业内部,随着制造业规模的扩大和分工的深化独立了出来,制造业的发展需求决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种类和质量,同时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服务产品也成为制造业的快速增长和效率提升的黏合剂,它们之间是一种典型的共生关系。文章以共生理论的视角对粤港澳大湾区各地的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共生关系及共生界面进行研究。

1.1 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间的共生关系

共生关系从行为方式视角可分为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和对称性互惠共生。李天放、冯锋(2013)认为共生能量的生成与吸收消化可以衡量共生关系最基本的动态特征[5]。产业共生关系中如果某一方共生单元所吸收能量超出其生成水平并造成对方损害,则为寄生的共生关系,如双方的能量生成与吸收水平相当,同时能够使彼此获益则为对称性互惠共生。产业经济中共生能量和物质的生成和吸收多用集聚度和协调度来测量,集聚度表征能量和物质的生成水平;协调度则表征产业间共生能量和物质吸收消化的协同效应。

Ellison.&.Glaeser提出的产业协同集聚度指标使用较为广泛,该指标充分考虑到不同产业间市场结构差异,创造了市场结构度量产业地理集聚的途径,所以测量出的产业集聚的水平能够较好地解释产业现实。后有研究者对Ellison.&.Glaeser(1997)提出的协同集聚度指标做了一定的修正,公式为:

其中wi、wj表示权重,可以通过计算单个产业产值或就业人数与两个产业产值或就业人数之间的比例来得到,Hi、Hj、Hij分别表示第i和j产业以及两产业之间所形成的地理集中度[6]。计算地理集中度的公式为:

其中GDPi为某产业在第i个地区的生产总值,teri为第i地区的行政地域面积,n为地区个数。协同集聚度γij是正向指标,计算结果越大表示两产业空间集聚程度越明显,即两产业之间共生能量生成水平较高。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产业间的协同发展状况介于协调与非协调之间,是一个模糊集合,模糊数学通常用[0,1]区间内的一个实数来表示某一元素隶属于模糊集的程度,也可用来表示产业之间的协调度。文中根据汪茂泰的研究,采用隶属度函数中分布密度函数来反映共生协调度,具体用制造业的实际产值与协调产值的接近程度来表示协调度[7]。上式C(s/m)表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协调度,反映实际增长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协调增长的生产服务业的接近程度;us用来表示生产性服务业产值的实际增长;表示为适应制造业的理想增长需求,即协调增长值;s2是生产性服务业实际增长值的方差。当实际生产性服务业增长值us越接近协调增长值时,产业协调度C(s/m)越大,表明两个产业的共生协调程度越高;当实际生产性服务业增长值us偏离协调增长值越多,则协调度C(s/m)越小,意味着产业间共生协调程度就越低。文中通过历年统计数据拟合生产服务系统对制造业系统的回归模型=α+βum+ε,经一元回归方程计算得到。

1.2 不同地区产业间的共生界面

区域经济共生系统的共生界面包含多介质,即通过物质、信息、能源、资金等实现共生单元之间的交流,多重介质的功能发挥决定了共生经济单元的趋同性,若共生系统逐渐趋向均衡说明共生界面功能稳定。文中通过测算衡量经济共生系统的主要特征值各地人均GDP变异系数及相关系数的动态变化,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共生系统界面的功能。

2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共生关系与共生界面的测度

2.1 各地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产业共生聚集度的测度

收集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以及各行政区面积,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出2013~2017年间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两产业相混合的地理集中度;再运用产业间集聚度公式计算得出粤港澳大湾区各地2013~2017年间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生集聚度。文中的制造业范围对应于统计年鉴中去除建筑业的第二产业,生产服务业则由交通运输与邮政仓储、信息、批发零售、金融、租赁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6个行业组成。由于历年统计范围和口径变动,江门和肇庆等地缺失的部分生产服务业数据通过第三产业减去房地产、餐饮等生活服务业简介计算得出。澳门由于制造业数据偏小故不纳入计算范围,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2.2 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产业共生协调度的测度

通过对2013~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产值的数据(如表2所示)拟合得到:Y=-22534.9+1.658X,利用这一模型计算出生产服务业协调增长值,进一步计算得出2013~2017年间,产业共生协调度都接近于1,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整体发展较为协调。利用这一模型进一步计算可得出2013~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地产业共生协调度如表3所示。

2.3 共生界面功能——人均GDP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是衡量比较度量单位和均值不同时两个以上数据组变异程度的统计量,通过数据组观察值的标准差除以均值得到。文中根据表4统计数据计算2013年和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地人均GDP变异系数,分别为0.96和0.86,这一数值处于较高水平,远大于国内的一些经济合作区域,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共生经济系统的均衡状态远未达到。

3 测度结果分析与结论

从产业共生聚集度即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的协同产出来看,大湾区各地的差异很大,粤港澳大湾区各地产业共生聚集差异较大。肇庆、江门、惠州产业聚集度很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效应才刚开始发挥,需要政府和企业合力推进。广州和珠海产业聚集度处于中间水平,广州主要是行政区域地理面积的基数大从而拉低了聚集度,珠海则是制造业规模偏小导致。产业聚集度差异大将是粤港澳大湾区共生经济体发展的主要阻力。

从产业共生协调度来看,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整体发展较为协调,但各个城市共生单元间差异也很大。香港、广州和深圳生产服务业产业协调度较高,这是互惠型共生关系形成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香港这一指标近年下降很大,反应了互惠型共生关系逐渐向偏利共生转移的可能。佛山和肇庆则共生协调度很低,反应了生产服务业和制造业持续处于寄生关系这一状态。

总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虽然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研究显示经济共生发展水平较低,共生界面功能发挥有限,造成城市经济共生单元间变异系数较大。随着粤港澳三地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流通道的不断改善带来了变异系数的减少,同时由于制度等因素导致的差异仍然影响着粤港澳经济共生体界面功能的发挥。要全面提升各个城市的高产业共生聚集度和協调度,构建具体产业城市间的合理共生机制,完善道路、信息等共生介质功能的发挥,才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共生经济系统走向高级协同,这将是后续研究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Mirata M,Emtairah T.Industrial symbiosis networks and the contribution to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5(10-11):993-1002.

[2]胡晓鹏.产业共生:理论界定及其内在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08(09):118-128.

[3]袁增伟,毕军,张炳,等.传统产业生态化模式研究及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02):109-112.

[4]谢泗薪,李晓阳.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分析——基于京津冀地区的实证[J].商业经济研究,2019(08):183-185.

[5]李天放,冯锋.跨区域技术转移网络测度与治理研究——基于共生理论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3(05):684-692.

[6]Ellison G,Glaeser E L.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 S.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dartboard approac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9(05):889-927.

[7]汪茂泰.产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及其应用:共生理论的视角[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7):37-40.

猜你喜欢
共生理论粤港澳大湾区
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生态系统
湾区经济:国际步伐与中国格调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产业结构与用地效益互动机理探究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基于共生视角的财务战略拓展及实践路径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研究
共生理论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