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灵魂,实践的琢磨
——品德教学中恰当制定和把握教学目标例谈

2020-08-21 08:40浙江师范大学笕桥教育集团杭州市笕桥花园小学
青年心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品德目标教材

浙江师范大学笕桥教育集团杭州市笕桥花园小学 田 耘

小学品德教学中任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面对教材中的提示语及大量图片和少量说明性文字,使他们在理解、处理、使用教材上发现对教材目标把握不好,直接影响品德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教学一线的思考

(一)课后评课中引发的思考

一次四年级《集体力量大》的课上,老师通过多种形式展开,评课时,该老师对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是什么也很模糊。

这引起了老师的思考——如果这是两课时的课文,第一课时就笼统地把教学目标定位“集体力量大”,那么第二课时又该上些什么,教学目标又是什么呢?

(二)活跃的课堂引发的思考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六大营养素》一课,一位老师课前让学生收集各种食物所包含的营养,如维生素C,蛋白质、脂肪等。上课后开展的二个活动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当进入第三个活动“动手动脑,配出营养美味餐”时,尴尬的事情发生了:老师要求配中餐,一个学生举手说“苹果”,又一学生举手说“果汁”…… 接连几个学生所配的中餐都只是一样蔬菜。于是,老师意识到,需要让学生了解荤素搭配等营养知识……

课堂上为什么会发生尴尬的事,是因为给老师设计教案时制定的一条教学目标是“了解营养学基础知识,认识到营养全面的重要性”,而教师用书上建议的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浅显的营养学的知识”。去掉了“浅显”二字,就拔高了教学目标。这也就引起了老师的一个思考——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认知水平来制定和把握教学目标,不要任意拔高目标要求。

(三)教学磨课中引发的思考

老师初次备课《竞争与合作》时,把教学目标定位为这堂课既有竞争的教学目标也有合作的教学目标。课后,“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到底是要帮助学生解决什么问题?”这更引起了深深的思考——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如何把握教学重点,定位教学目标。

二、分析现象归因

究其原因,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兼任学科,有心无力

品德课基本由老师兼任,因而很少有老师会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整个品德课程的目标体系。不少教师难以适应品德教材,即使挖空心思设计了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但品德课堂教学效果还是不理想。

(二)教材更新,理解茫然

过去思想品德课是1 课时完成,而现在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课时的分解,制定具体明确的课时目标,这样才能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果。

(三)脱离生活,目标空洞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都是要在儿童的生活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老师们可以发现,教材在编写中力求贴近儿童生活、但课程、教材文本与儿童实际生活不可能是完全同步、完全一致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学生和教学实际?因此要求教师善于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具有教育意义的现象和问题生成教育主题。

三、教学实践

(一)从“课程标准层面”来解读教材把握目标

1.读懂课标内容的指向性

如果老师能比较全面地了解《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要求,知道教材的编写依据,就可以明白编者在教材内容呈现上的意图,正确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学目标就不难了。

如:三年级上教材《世界真奇妙》是根据课标内容标准“走近世界”板块第3 条编写的。教材的内容不仅有建筑标志、文化艺术、动植物等等。课程标准希望学生通过欣赏和收集资料,加工整理后全班交流,形成一些经验与体会。

2.读懂课程标准的综合性

《世界真奇妙》一课,“知道世界上分布着220 多个国家和地区,认识各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就在进行地理教育;“了解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特点”就在进行历史和文化教育;“体会‘世界真奇妙’这个主题,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世界的欲望”就是在进行人文、国情、爱国主义教育;这些教育内容融合在两个课时的教学中。

(二)明确课时目标,做好课时划分

1.把握整套教材目标的方向

品德教材的建构,呈螺旋上升的特点。同一内容在不同年级(或年段)重复、循环出现,但各有侧重,逐步提高。老师站到整套教材的高度俯瞰每册教材的具体要求,就能把握好每篇课文恰当的教学目标。

2.把握单元目标和教学目标

教材中单元导语和标题,往往透露着教学方向。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研读单元目标,再结合教材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预设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将这些问题确定为活动目标。比如浙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的家庭”四篇课文中每一个活动主题的目标互相之间既有联系,又有递进。

3.依据活动目标,确定课时目标

例如《关心老人》一课要求用2课时进行教学,而一位老师只用1 课时就教完了。他开展的第一个活动是说说老人的贡献:(1)介绍自己家中的老人过去对家庭、对社会的贡献。先由老师自己介绍,然后再让学生介绍。(2)说说老人现在又在为家庭干些什么。(3)发现老人生活中有哪些困难。第二个活动是问:爷爷奶奶又困难,要怎么办?方式是让学生表演。第三个活动是汇报观察到的“人们怎样对待社会上的老人。”

另一位老师分析这课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让孩子们了解身边的老人,知道老人年轻时的贡献和现在老人仍在为大家做贡献,老人是“宝”不是累赘;二是关心老人的具体行为。在进一步钻研教材后,老师设计了2 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并开展了相应的教学活动(见下图)。

课时课时目标 教学活动第一课时1.知道“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继承这一传统美德。2.了解身边的老人,知道他们过去为社会、为家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仍然发挥余热为大家做贡献,是家中一宝,而不是“累赘”,乐意敬老爱老。1.听一听,说一说听故事:棉鞋里的阳光,说说喜欢故事中哪些人,为什么2.比一比,赛一赛按各组的爱心测试题比赛谁了解老人多,谁可评为“爱心小天使”。3.夸一夸,赞一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年轻时为家人、为社会、为国家做出的贡献。4.学一学,议一议学学议议:“家有一老,如有一宝。”5.读一读,悟一悟读儿歌:奶奶的白发第二课时1.见到老人能主动问好,对老人有礼貌,并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帮助。2.将敬老爱老、关心老人的思想外化行为。1.说一说,议一议汇报课前观察:家里的老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有什么困难,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2.小品表演,情境体验老人有困难,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们?3.唱儿歌,做动作4.展示成果,交流汇报展示课前老师布置的用画画、摄影、日记等各种形式记录下看到的社会上关心老人的事。

教法一中的老师认为课题是“关心老人”,只要重视关心老人的具体行为即可,所以只要1 个课时就能解决问题:这节课以行为指导为主,学生在课堂上也很活跃,不能说没有教学效果,但这种行为是建立在沙滩上的高楼——不扎实,学生并没有做到内化。

教法二中的老师则不同,这位老师认为对孩子们来说,认识老人是打好关心老人的基础,只有在认识老人方面的活动做透,才能使关心老人的思想化为自觉的行为,所以围绕了解老人的方方面面这一目标,重点是让学生知道老人年轻时为家人、为社会、为国家作出了贡献,现在仍然发挥余热为大家做贡献。特别是把“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活动做透后,使学生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对老人的深刻认识,从而产生了敬老爱老的强烈情感。

四、根据学生实际,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设计这一课时,面对是二年级的学生,结合他们的年龄和认知情况,以及学习生活中面对竞争时主要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将这一课的目标定位:1.知道竞争无处不在,初步培养竞争中的规则意识。2.激发学生竞争意识,鼓励积极参与竞争。3.知道在竞争中善于表现自己,锻炼自己。在把准教学目标后,活动的设计就迎刃而解并行之有效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形式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效果。

因此,明确目标是整个教学的导向,只有在全面整体地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切实围绕目标展开教学,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作为一线的品德课教师,老师们不仅要脚踏实地地做好课堂教学工作,更要不断优化老师的课堂教学,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猜你喜欢
品德目标教材
教材精读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武文宝:品德传承三晋文化 精心酿造善美智爱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