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区巷道群支护技术研究

2020-08-21 05:22马东正
机械管理开发 2020年7期
关键词:采区煤柱皮带

马东正

(西山煤电古交煤焦公司, 山西 古交 030200)

引言

马兰矿南五下组煤采区设计8 号煤及9 号煤联合布置,分层开采,采区不施工石门及采区煤仓。通过延伸南一下组煤采区准备巷道解决采区运煤、运料及通风系统;9 号煤布置辅助运输巷及集中皮带巷两条准备巷道,回风复用8 号煤准备巷道。采区采用无轨胶轮车辅助运输。

南五下组煤采区沿8 号煤层布置辅助运输巷、集中皮带巷和两条集中回风巷,多巷并进。辅助运输巷全长1 573 m,设计巷道宽5.7 m,高4.2 m,辅助运输巷实为沿南一下组煤轨道下山延伸,与集中皮带巷间留净煤柱20 m,集中皮带巷和集中回风巷间留净煤柱19.5 m,两条集中回风巷间净煤柱宽度21.5 m。先掘进集中皮带巷,随后延伸辅助运输巷,最后掘进两条集中回风巷,属于典型的巷道群掘进。四条采准巷道掘进属于多巷道群开挖,巷道间相互作用影响较大,为此需要新型支护方式满足巷道支护要求。

1 顶板围岩结构窥视

为给南五下组煤采区巷道支护设计提供基础参数,在8 号煤辅助运输巷布置了地质力学测试站,测点顶板钻孔深度22 m,首先利用钻孔窥视仪观察顶板围岩的结构,掌握顶板岩层的结构面特征,为确定锚杆锚索预应力水平提供依据[1]。从钻孔孔口位置连续拍摄了顶板岩层结构形态,如图1 所示。钻孔窥视图片很清晰地呈现出顶板岩层岩性组成,以及岩层结构面的发育状况,仔细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顶板10 m 范围岩层主要由灰岩、砂质泥岩及石灰岩组成,不同岩性岩层厚度分布不稳定,结构发育差别很大,灰岩层结构致密,几乎没有裂隙,也不存在层理、节理等弱结构面,对于施工锚杆锚索非常有利;顶板锚杆锚索控制范围岩层结构完整,易引起顶板离层的水平层理分布少,锚杆锚索施加适中的预应力就能够保持岩层的稳定。

图1 巷道顶板钻孔窥视结果

2 巷道群开挖应力分布特征分析

为了分析辅运巷以及相邻巷道掘进过程中支承压力分布特征,采用FLAC3D 数值软件进行了巷道群应力特征分析[2]。

2.1 数值模型建立

采用大型FLAC3D 数值软件进行模拟,根据实际地质条件建立模型,尺寸为120000×50000×35500 mm,划分为216 000 节单元和231 842 个节点,如下页图2 所示。在建模过程中严格按照地质剖面图的尺寸,坐标系采用直角坐标系,XOY 平面取为水平面,Z 轴取铅直方向,并且规定向上为正,整个坐标系符合右手螺旋法则。三维模型的边界条件取为:上部为自由边界,四周和底部采用铰支。

2.2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2.2.1 集中皮带巷掘进

模拟按照四条采准巷道分布开挖顺序,先掘进皮带巷,巷道开挖后,下页图3 给出巷道两侧支承压力分布曲线。

图2 数值模型

图3 支承压力分布曲线

皮带巷开挖后,破坏了原岩应力平衡状态,应力由三向转化成二向,重新分布后达到新的平衡。巷道两侧出现了应力集中,巷道左侧距左帮2.2 m,垂直应力峰值为15.3 MPa,应力增高系数为1.55;巷道右侧距右帮2.1 m,垂直应力峰值为15.4 MPa,应力增高系数为1.56;皮带巷两侧支承压力分布曲线基本呈对称性,应力集中系数基本相当,垂直应力的最大值距两帮距离基本相同;应力重新分布达到新的平衡后,距离巷道两帮大约24 m,垂直应力才衰减到原岩应力状态,表明皮带巷开挖的影响范围大致为24 m;皮带巷两侧间隔净煤柱约20 m,分别开挖辅助运输巷和集中回风,两巷道掘进处于皮带巷开挖引起的应力集中区,但已经接近原岩应力,故而影响不大。

2.2.2 辅运巷掘进

皮带巷开挖后,紧接着掘进辅助运输巷,两巷道都完成开挖后,巷道两侧垂直应力的分布特征见图4 所示。

辅助运输巷开挖后,巷道两侧也出现了应力集中,距右侧巷帮1.9 m,垂直应力峰值为17.1 MPa,应力集中系数为1.73;距左侧巷帮2.2 m,垂直应力峰值为17.2 MPa,应力集中系数为1.74;辅运巷开挖过程对已掘皮带巷围岩应力分布有影响,巷道两侧应力集中程度都有所增大,靠近煤柱侧应力集中系数由原来的1.56 提高到1.61;远离煤柱侧应力集中系数由原来的1.55 增加到1.57;而影响范围靠近煤柱侧有所减小,远离煤柱侧有所扩大,但波动范围很小;两巷开挖后,煤柱支承压力形成了类似马鞍型分布特征,基本呈对称型分布,煤柱右侧应力集中略比左侧大,而煤柱中央应力集中程度最低,应力集中系数为1.2,高于原岩应力,表明两侧巷道开挖,煤柱中央应力出现了应力叠加现象,煤柱中央也形成了高集中应力;煤柱宽度大小影响着支承压力的分布特征,辅助运输巷与集中皮带巷间煤柱净宽20 m,煤柱中央垂直应力仍然处于较高集中状态,保持煤柱稳定关系到两侧巷道围岩的稳定。

图4 支承压力分布曲线

2.2.3 集中回风巷掘进

辅助运输巷掘进完成后,开始掘进集中回风巷,支承压力分布曲线见图5。

图5 支承压力分布曲线

集中回风巷开挖后,巷道两侧出现了应力集中,右侧应力最大达到16.4MPa,应力集中系数为1.66;左侧应力最大值达到了15.9 MPa,应力集中系数为1.59;受到回风巷开挖的影响,皮带巷围岩应力分布发生了改变,巷道围岩垂直应力都增大;而辅运巷围岩垂直应力都减小;回风巷与皮带巷间煤柱形成了对称性的马鞍型支承压力分布特征,两巷间煤柱宽度也为20 m,煤柱中央应力高于原岩应力,应力集中系数达到1.2,表明两巷开挖后应力发生了叠加。但由于距辅运巷较远,辅运巷受到影响很小。

按照掘进顺序,四条采准巷道开挖后,煤柱内都出现了应力集中,三煤柱全部形成两头高中间低形状的集中应力,煤柱中央应力全部由于叠加而大于原岩应力,整个煤柱内聚集了高集中应力,因此必须加强煤柱侧支护。

3 巷道支护方式

目前锚杆锚索支护已经成为巷道最主要的支护方式,且预应力是锚杆支护的关键参数[7]。为此南五下组煤采区集中辅助运输巷支护参数如下。

顶板采用“Φ22 mm×2 400 mm 螺纹钢锚杆加W 钢带加锚索加钢筋网”联合支护,锚杆间排距1 000 mm×1 000 mm;锚索间距1.5 m,排距2.0 m,每排三根;两帮采用四排Φ22 mm×2 400 mm 螺纹钢锚杆加W 托盘加锚索加钢筋网支护,锚杆间排距为900 mm×1 000 mm,最上排帮锚杆距顶板400 mm,“矩形”布置。帮锚索每隔2.0 m 布置2 根,距顶板1 000 mm 位置安装1 根,间距1 800 m 再安装1根,排距2 000 mm;顶锚索采用119 股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公称直径Φ22 mm,长度5 300 mm,帮锚索长度4 300 mm。

设计锚杆预紧力矩≥400 N·m,锚索张拉力不低于250 kN。

4 井下试验

在南五下组煤辅运巷中安装了一个测站,包括两个监测断面,来监测巷道的位移状况,如图6 和图7 所示[7-8]。

通过监测数据发现,巷道两帮的最大变形量为22 mm,顶底板的最大变形量为8 mm,巷道掘进迎头在距测站25 m 范围内时增长速度较快,主要是由于掘进后,围岩向开挖空间移动,围岩的应力重新分布,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巷道的围岩趋于稳定,表现为巷道表面位移量稳定,同时可以看出,除去测量误差的存在,巷道的变形量很小,巷道整体成形状况良好。

5 结论

1)通过围岩结构窥视,掌握了顶板岩层结构面特征,可以为合理选择锚杆锚索预应力水平提供依据。

2)巷道群掘进过程会在煤柱上形成高应力集中,需加强煤帮支护。

3)解决采区准备巷支护难题不仅要提高支护强度,而且要合理选择工作面停采线的位置。

4)采用预应力全长锚固锚杆支护系统能够满足巷道群支护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图6 1 号测站a 断面巷道位移量

图7 1 号测站b 断面巷道位移量

猜你喜欢
采区煤柱皮带
公路下压煤巷式似膏体充填开采暂留煤柱合理宽度优化
薛虎沟矿1209综放工作面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研究
稠油热采区块冷采降粘技术应用
煤焦库供焦皮带应急控制改造
大埋深矿井区间煤柱合理宽度研究
采动影响下双巷掘进煤柱承载特征研究
1万多元的皮带
1万多元的皮带
11采区永久避难硐室控制瓦斯涌出、防止瓦斯积聚和煤层自燃措施
基于Delphi-TOPSIS法的露天矿采区接续方案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