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桑德海姆到林-曼努尔·米兰达

2020-08-23 07:34陶思婕
上海戏剧 2020年4期
关键词:努尔汉密尔顿刺客

陶思婕

2016年音乐剧《汉密尔顿》赢得多项托尼奖、格莱美奖和奥利弗奖,打破了大西洋两岸的许多获奖纪录,一时风光无限。2020年的夏天,《汉密尔顿》首演五年后发行了高清官摄版本,同样获得了超高的评价。

官方摄录版本剪辑出色,从前排的俯视镜头,再到整个舞台的长镜头,还有各个角度的中近景拍摄与拼贴、特写、推轨的运用……尽可能地保留了音乐剧《汉密尔顿》舞台现场表演的炸裂冲击。高清录像还从剧场的各个角度进行特写拍摄,将演员的表情细节完整地呈现给观众——无论是演员情感爆发时无法控制的生理反应(如喷口水),还是扮演华盛顿的克里斯托弗·杰克逊眼中闪烁的泪光……这种细节的强调与放大是观众在剧场的观感体验中无法体验到的效果。视点人物的拍摄与切换大大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为该作品错综复杂的线索设置及人物关系的展开提供必要的支撐。戏剧舞台表演与高清拍摄拥有各自的优势与功能,《汉密尔顿》的两个版本将两者各自的审美功能发挥到极致,弥补了各自的局限,使得观众从两种媒介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艺术审美体验。

音乐剧《汉密尔顿》的创作,最早是主创林-曼努尔·米兰达在阅读关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传记时被深深地打动,并唤起了他强烈的私人情感。曼努尔在汉密尔顿身上找到了非常熟悉的感觉,因为两人都有移民的经历,他们都想在美国这片土地上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通过努力实现在现实环境中的成功。在阅读这部传记的时候,曼努尔的脑海里已经有了相对应的嘻哈(hip-hop)歌曲旋律,之后他就开始创作《汉密尔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最广为人知的形象是印在十美元美钞上的头像,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他是乔治·华盛顿的幕僚长,是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但在这之前,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移民,出生在加勒比海,凭借自身纯粹的意志力和才智来到美国,参与建立了这个国家。在《汉密尔顿》中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带着激烈的说唱让每一个美国人重新认识了这位英雄,他不再只是美钞上的头像,舞台上他的反抗、不甘、激进,都让每一个花几百美元来看此剧的美国人沸腾。

《汉密尔顿》讲的是关于改革的故事,但作为作品本身,《汉密尔顿》的创作手段对于百老汇音乐剧也是一种强烈的冲击,这种冲击在于内容决定形式。林-曼努尔的创作完全基于对人物和作品概念主题的表达,找到最精准的音乐语言展现人物性格,最明显的特征是大量嘻哈音乐与高密度歌词的使用。林-曼努尔的音乐剧创作受到桑德海姆的影响,他本人在公开场合也表示过对于桑德海姆的崇敬,并且非常认同桑德海姆创作音乐剧的方式,他自己也曾参与到桑德海姆音乐剧的演出中。

不难看出,《汉密尔顿》在主题的设置、歌曲歌词功能性运用上都与桑德海姆创作特点不谋而合。《汉密尔顿》是用音乐剧的手法创作反映具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它不是纪录片,不是加了歌曲的报告类文学,它是属于艺术家的作品,体现的是艺术家想要以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所作所为。《汉密尔顿》就像桑德海姆创作的音乐剧《刺客》,表现的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历史人物。《刺客》由斯蒂芬·桑德海姆创作音乐和歌词,约翰·魏德曼(John Weidman)创作剧本。魏德曼说道: “《刺客》暗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珍视的民族神话让我们无条件去相信:在美国,我们的梦想不仅可以实现,而且应该必须实现,如果不能实现的话那就要有人为此负责买单。”所以在创作伊始,作品在概念意图的挖掘上超出了对这些刺客们简单的好奇,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这些刺客行为背后的原因与逻辑;刺客们的故事不是这部作品的焦点,而是让这些总统刺客终于有了一个机会为他们的行为辩护,有效地描绘了变形的美国梦思潮对于美国人的影响。

同样,在《汉密尔顿》中对于概念主题的定义也非常清晰,那就是汉密尔顿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并不是圣人,是有缺陷的人,但确实为美国的建立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今天的我们要如何整体性去看待历史的事实与作用。在《汉密尔顿》中,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无疑是这部音乐剧的核心人物,如同桑德海姆《陪伴》(Company)中的核心人物罗伯特一样,《汉密尔顿》依靠核心人物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去推动意图的展现。通过这种特定的角色特性,将作品中每一个情境从一个孤立的表演状态转变为一个事件,从每个角色的不同角度揭示作品要表达的问题。比如在开场曲《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中,场上众多角色评述自己与核心人物的关系。如劳伦斯唱道:“我?我为他而死!”华盛顿唱道:“我?我信任他。”伊莱莎/安吉莉卡/玛丽亚唱道:“我?我深爱他。”波尔唱道:“而我,我这个蠢货一枪崩了他!”情节的完整发展并不是重点,主题发展的中心力量是人物,围绕着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这个人,将其放置在各种戏剧情境下,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范围,通过各个角色人物的视角来评论汉密尔顿。

另外,音乐剧《汉密尔顿》的歌词也是此剧的重要特征。在音乐剧中,歌词必须在第一次表演时就能让观众理解,需要非常有效的传送,否则就会失去接下来表演带来的思考与体会。因为歌曲一旦唱出来,就没有第二次机会了。所以词作家要将歌词放入有效规定的时间、速度、节奏中去表达清晰连贯的思想。在《汉密尔顿》的音乐创作中,涉及大量的历史资料与人物信息,林-曼努尔选择了说唱方式去体现人物性格与主题概念,将大量的歌词信息压缩进两个半小时的表演中,其中最快的歌曲速度可以达到一分钟200个单词,整部作品中歌曲平均为一分钟144个单词。

这部音乐剧的音乐大量采用嘻哈说唱形式体现,选择这种艺术的形式不仅仅是特立独行,更是创作者经过理性的思考,根据表达的内容匹配到了最有力的艺术形式,因为说唱艺术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囊括最多的内容。在《汉密尔顿》中最快的一段饶舌(Rap)达到了平均每秒6.3个字。对于这部作品的核心人物汉密尔顿,以及围绕他所展开的人物关系使用嘻哈说唱的方式,不失为一种恰当的方式,符合人物背景并突出性格特点。嘻哈文化主要表现形式有饶舌、街舞、涂鸦、B-box等,广义地来说这是一种街头文化和一种生活方式。嘻哈文化强调真实,这种真实在于去掉资本主义的糖衣包装下暴露问题,承认阶层的不对等、承认社会的不公正等。

《汉密尔顿》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自小就被命运发了最差的牌的人(他是个私生子,母亲在他12岁那年重病去世),身上具有强烈的抗争逆境和创造属于自己生活与梦想的坚韧不拔。在工作中,他又是一个锐意革新、不屈不挠、具有极佳演说与辩论能力的政治家。这种快速、节奏鲜明的说唱语言更有利于将汉密尔顿的人格特点反映出来,更精准地表现汉密尔顿的人格特点——充满着抗争、不甘、自信、焦虑等,并将那个时代的改革创新精神体现出来。如在开场曲中,因为要概述汉密尔顿40多年的人生,主角出场后节奏以稳定的速度进行,但是当母亲去世后,汉密尔顿发现自己分文不剩,只能依靠自己。他意识到摆脱困境的方法只能是接受教育,说唱的速度立即加倍。这种节奏的变化反映了主人公在命运的打击下分秒必争,将自己从现有的生活中摆脱出来重获新生的紧迫感。

另外,每一个角色在歌曲中都被赋予了属于自己的性格节奏,比如乔治·华盛顿的说唱是非常有规律、有节奏的,这一点符合他做事的条理性与稳重感。《汉密尔顿》中国王乔治三世的独唱歌曲You'll Be Back,这首歌曲打断了戏剧表演的进程,整首歌曲的表演充满喜剧性,蕴含活泼轻快的节奏感和独特的音乐风格,与其他曲目形成鲜明对比,目的在于表现乔治三世凡事都爱插手的狂妄性格特点。Satisfied可以说是本剧中音乐剧爱好者非常中意的歌曲之一,因为演员在这首歌曲中用惊人的节奏演绎去表达人物对于自我牺牲、成全他人的矛盾心情,同样在观众心里留下深刻的人物印象。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是美国独立奠基者中非常独特的一位,他是从一无所有到成为国家最高权力者中的一员的。他的一生证明了一个人的出生并不能决定他的人生走向与结果。《汉密尔顿》的作曲及主演林-曼努尔用了六年的时间完成这部音乐剧作品,两个不同时代的人都在美国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汗水与奋斗重新定义了美国精神与美国梦的实质。今天的美国确实需要这种敢做敢为、独立进取的开拓者的精神。当下,不论是在5G领域的争夺,还是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与治疗方面,让我们看到美国的焦虑与退守,希望官摄版的《汉密尔顿》能再次唤醒美国大众对于美国精神的重新思考以及对当下政策的反思。

猜你喜欢
努尔汉密尔顿刺客
嘻哈动物帮
刺客
努尔和时光书
为称呼上诉
最笨公主的间谍人生(下)
刺客
刺客
梦境追踪
波伊斯和汉密尔顿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