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料库驱动的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探索∗
——以摘要写作为例

2020-08-24 07:30
外语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语料库驱动论文

王 华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

1 引言

学术英语是一种特殊体裁,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复杂的语篇结构。 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这种体裁的特点并进行规范的写作,成为新时期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其中,有效教学又是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研究者不断探索有效教学的理念和实践模式(Breetvelt et al. 1994)。 本研究提出将语料库驱动学习的理念及语料库技术应用到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中,探索一种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又切实可行的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并开展实践教学。 限于篇幅,本研究仅选取学术论文摘要写作为研究对象,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本研究的结果对于学术论文其他部分的写作教学也有借鉴价值。

2 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与摘要写作文献简述

学术英语写作在词汇、句型和篇章结构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也是最具研究价值的一门语言应用性课程,研究者不断探索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话题主要涉及学术文本体裁分析(Betty 2008,Bruce 2008,刘辉2018)、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方法(Coffin et al. 2003,徐昉2011,何中清2019)、学术英语写作教材开发(周开鑫2006,田育英 张玉荣2012)、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学术英语写作中的应用(Stapleton 2005,Helms⁃Park, Stapleton 2006)等。 值得注意的是,王英(2010)、万蕾和司欢欢(2015)曾提出把语料库技术应用到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中,但这些研究才刚刚起步,在思想和方法上还不够成熟,亟需深入探讨。 另外,Cooper 和Bikowskil(2007)指出,培养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不仅包括语言知识层面,还包括学生其他方面的素养,如批判性思维能力、对文章和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语料库驱动的学习,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以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这与Cooper 和Bikowskil(2007)的思想不谋而合。 从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来看,如何有效进行学术英语写作的教学,培养学生语言应用的能力,提高其书面表达能力,增强其思辨能力、认知能力、语言对比能力等综合素质,是教学实践者与研究者努力探索的方向。

Cooper 和Bikowskil 指出,学术写作任务包括多项内容,如研究论文、项目报告、文献综述、计划书、开 题 报 告、 个 案 研 究、 摘 要 等( Cooper,Bikowskil 2007:219)。 在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中,摘要写作必不可少。 Seidlhofer 视摘要写作为教育之关键,代表着教材或者教学中最为普遍的一种练习(Seidlhofer 1995:2)。 Johns 将摘要写作视为外语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Johns 1988:79),Maclellan 认为摘要写作能力的提高对于高等教育中获得学术教育成功而言,具有重要作用(Maclellan 1997)。 摘要指对研究论文或报告的总结,以提供论文内容梗概为目的,一般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使读者对全文有一个确切、简洁的了解(Bhatia 1993)。 读者可通过阅读摘要,尽快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并且决定是否有必要阅读论文全文,因此,摘要往往担负着介绍论文及吸引读者的重要作用。 另外,摘要通常包含在论文的检索数据库中,可被独立检索及引用,摘要索引是读者检索文献的重要工具,摘要撰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论文的检索率,足见摘要写作的重要性。

有大量文献分析论文摘要的文本特征,早期主要关注对词汇、语言的选择,之后研究重点转向文本结构。 Swales(1990)采用话步—步骤模式,提出学术论文的IMRD 框架,即介绍(introduc⁃tion)、方法(methodology)、结果(results)和讨论(discussion)。 话步是体裁结构的基本分析单元,可以为词组或者若干个句子,用来表达同一个连贯的交际功能的文本或者修辞单元(Swales 2004:228)。 Bhatia(1993)把这一框架应用到学术论文摘要的文本分析中,提出论文摘要的4 话步:介绍目的、描述方法、总结结果和展示结论,在此基础上,Tseng(2011)分析应用语言学学术论文摘要中四话步的结构特点和动词特点。 尽管学者们对摘要中话步类型和数量的划分不尽相同,如Hyland(2000)提出学术摘要中有5 话步,分别是介绍(introduction)、目的(purpose)、方法(method)、结果(product)和结论(conclusion),但他们的分析都是基于Swales(1990)提出的IMRD 框架。 所以,本研究尝试运用这一框架来建立学术英语摘要语料库,从摘要写作这一角度探索语料库在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和效果。

3 小型学术英语摘要语料库的建设及标注

Jones 提 出 数 据 驱 动 学 习(data⁃driven lear⁃ning,简称DDL)的教学理念(Jones 1991),途径是在教学中使用语料库,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真实语言文本,经过“观察、描写、归纳、阐释”的步骤,在教师的协助下,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以提高学习效果。 为了实现数据驱动学习,首先是要准备好供学生使用的语言数据,即建设专门用途语料库。当然,随着语料库的发展,目前各类语料库的资源非常丰富,有许多网络版的语料库可供免费使用,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特殊性,还是建议教师自己掌握建设语料库的一些技术,也可以组成教学团队,建设符合教学内容的专门用途语料库。

建设语料库,首先要做好设计,包括研究目的、语料性质、取样标准、采集途径、文本整理、语料标注等一系列问题。 具体到本研究而言,研究目的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写作规范,而且要让学生分析自己的写作,通过对比,诊断问题,观察并总结学术英语写作的特点及范式,实现自主学习。因此,我们需要建设两个小型语料库,一个是英语母语者的学术英语写作语料库,另一个是学习者的学术英语写作语料库。 母语者的语料,我们选择国际上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的相关英语学术期刊论文的摘要部分,论文的发表时间设定在最近10 年内,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 学习者的语料,主要收集学生在学术写作课程撰写的论文摘要,包括教师的命题写作与学生自由命题写作,自由命题的话题主要是关于社会或者学校等问题的调查研究。 受到时间及人力限制,两个语料库各收集100 篇,具体统计信息见表1。

经过整理后,对语料库进行头文信息标注。母语者语料库主要包括论文标题、期刊来源、出版时间、摘要长度等,学习者语料库主要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专业、摘要的话题、命题或自由写作、摘要长度等。 标注过的语料保存为文本文档。 语料库保留两份,一份是干净文本,一份进行深加工。 首先,使用词性标注软件Claws,对语料库进行词性的自动标注;其次,对语料进行话步信息的标注,主要参照Swales(1990)提出的IMRD 模型,在语料中人工标注出学术写作摘要的各个话步,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为保证标注的精确性,我们采用多人同时标注的方法,保证组内和组间的一致性。 具体的话步标注信息见图1。

表1 自建语料库的具体信息

图1 语料库赋码标记示例

4 教学方法探索及教学效果检验

4.1 实验对象

我们选择某高校大二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目前,该高校正在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部分学院进行学术英语教学试点,二年级第一学期为学术英语写作课程。 我们选择6 个班级,其中3个班级为实验班,进行语料库驱动的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另外3 个班级为对照班,进行传统的写作教学。 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为25 人。

4.2 教学方法

按照课程的教学大纲,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分为两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基本功,第二个模块是学术英语写作知识的学习,按照学术论文的结构,从摘要、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果讨论等内容分别进行讲解和练习。 在摘要写作阶段,研究者在实验班使用语料库驱动的教学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对母语者语料库进行话步分析。 使用Wordsmith Tools 检索软件,分别批量提取语料库中的4 个不同话步,将同一个话步的文本放在一起,建成4 个话步的子库。 Wordsmith Tools 的“只取功能”不会破坏语料库文本的完整性。 然后对子库进行词频统计,计算出每个话步使用的高频词汇。 我们对词频表进行词目归并,把词的屈折变化形式统一归并到一个词目,如词目PROPOSE包括propose,proposes,proposing,proposed. 词目的频数是所有这些变化形式频数的总和。 按照频数信息,我们选择每个话步使用的核心关键词,作为教学的重点。 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语料库使用的方法,课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词频统计,并根据话步的特点,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关键词在课堂上展示,经过全班讨论,最后确定每个话步的关键词。 表2是母语者论文摘要语料库中每个话步的前3 个高频关键词的统计情况。

表2 母语者论文摘要4 个话步的前3 个高频关键词

确定关键词后,使用Wordsmith Tools 软件检索语料库,提取关键词的索引行,基于Sinclair(2004)提出的扩展意义单位(extended unit of meaning)分析模型,对关键词进行搭配、类链接、语义倾向和语义韵的分析,找到它的常用搭配词以及短语单位。 这个分析过程涉及到许多语言学的知识,以及语料库文本分析的能力,因此需要老师在课前准备材料,将分析过程及结果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 当然,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尝试让他们自己检索与分析文本语料,在观察、分析、总结的过程中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们以METHOD(表示词目,包括method,methods)为例,展示分析过程与结果。 以下是从母语者语料库的方法话步中提取到的METHOD 索引行:

表3 METHOD 的搭配词

表3是通过Wordsmith Tools 软件统计的METHOD 的搭配词。 通过阅读这些词条,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METHOD 这个词的使用语境和变化,作为分析该词的前提。 表4通过扩展意义单位分析模型找到的一些METHOD 的常用短语单位,作为写作模板呈现给学生。

表4 METHOD 的常用扩展单位

教师将上述分析过程和方法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 之后,将班级学生分组,分配给每组一个话步的关键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照分析步骤,在语料库中检索关键词,并进行搭配词和扩展单位的分析和总结。 然后开展小组间讨论,并在班级汇报讨论结果,最后归纳总结出每一种话步在关键词的使用上的规律和特点。

在分析完母语者语料库之后,在学习者语料库中重复整个分析过程,然后对比两个语料库的分析结果,发现母语者和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找到学习者的主要问题。 表5是学习者摘要语料库中4 个话步中出现的部分高频词。 通过与表2对比可以看出,除讨论话步的高频词保持一致外,其他话步的高频词都存在差异。

表5 学习者论文摘要语料库4 个话步的部分高频词

进一步对比分析每种话步中关键词的用法,我们发现母语者和学习者之间还是存在着许多差异。 例如,关键词aim 在母语者语料库出现6 次,有3 种基本的扩展单位:with the aim of...,this paper aims at...,the aims of the research are... 但是在学习者语料库中,aim 出现20 次,有17 次用作动词,并且用在aim to 的扩展单位中。 由此可见,学习者并没有完全掌握这些关键词的灵活用法。 通过这些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语言使用中的问题,并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有效学习。

4.3 教学效果评价

为了检验教学效果,我们进行了两种评价:其一是检验教学的效果,即检查学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其二是通过访谈和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 为完成第一种评价,在开始实施语料库驱动的写作教学时,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按照要求,针对同一篇论文写一篇摘要,作为评价的前测。 之后,当整个教学任务结束后,学生对同一篇论文重写一篇摘要,作为评价的后测。 对前后两次写作进行评分(评分采用分项评分和总体评分两种方法,主要关注摘要的内容、结构与语言,满分为10 分)。 为保证分数的公正性和可靠性,由两名专业教师分别评分,存在争议的分数需要经过协商后最终确定。 学生前后测作文分数的变化可以反映学生写作水平是否发生变化。

为了了解学生对语料库驱动学习方法的评价,我们设计了问卷。 问卷调查在课堂上进行。问卷内容分3 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包括3 个方面的内容:(1)对课程的总体评价和对学生习作能力各方面提高的评价;(2)对课程内容的评价;(3)对使用的一些软件和工具的评价。 这部分共13个题目,答案使用的是李克特5 分点量表(1 表示完全不同意,2 表示不同意,3 表示中立,4 表示同意,5 表示完全同意),问卷的最后一部分是开放性问答题,询问学生对课程有何建议。 下面从教学效果和课程评价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学效果表现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前后测摘要写作能力的变化,T 检验统计结果见表6。

表6 实验班和对照班前后测对比分析

根据表6数据可见,两个班级在前测时没有明显差异,但在后测时出现明显差异,对照班与实验班的后测T 检验结果为.000。 另外,两个班级各自的前后测T 检验结果显示,对照班没有显著变化,而实验班出现显著性变化。 这说明,对照班学生在传统的写作教学方法下,其写作能力没有得到明显提高,而实验班的学生经过语料库驱动的学习之后,其摘要写作能力有明显进步,其后测分数均值要高于前测分数的均值。 实验证明语料库驱动学习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调查的结果分组进行归纳和展示,详见表7。

表7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84%)对语料库驱动的写作教学方法持肯定态度。 另外,学生普遍认为,通过该学习方法,修辞能力(77. 3%)和语言水平(88%)得到显著提高。 从具体内容上看,全部学生同意通过语料库的方法讲解语言特征对写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第11 道题目),另外,学生对课程其他内容的评价也是非常肯定的(第6 至9 道题目),几乎都是90%及以上的赞同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课时和精力的限制,我们只将语料库驱动的方法应用到论文摘要的写作教学中,由于摘要部分的结构相对较为简单,分析性内容较少,故没有详细讲解摘要写作的技巧,因此,学生对于问卷中第10 道题目的认同率较低。 语料库驱动学习的重点在于自下而上的语言分析,通过检索语料库,分析语言使用特征,达到掌握语言使用规律的目的。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语料库,尚未完全掌握语料库驱动的学习方法,因此,适当地引导学生,并配以部分内容的讲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问卷的最后两个题目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语料库和检索软件的态度,从数据上来时,学生是持肯定态度的,这意味着学生能够掌握和使用这些学习工具,语料库驱动的学术写作教学模式可以得到推广。

表7 问卷调查中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5 结束语

语料库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是语料库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Johns(1991)很早就提出数据驱动学习的理念和方法。 本研究探讨语料库在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并以摘要写作教学为例,探讨教学的理念、方法和步骤。 最后通过测试和问卷调查,检验实施语料库驱动的教学效果,结果证明该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 但囿于研究的规模,本研究尚有一些不足:首先,本研究只关注摘要写作部分,而语料库驱动的方法是否适用于学术英语写作的其他部分,则有待建设完整的学术英语写作语料库,进行更大规模的实证性研究;其次,由于本研究中使用的语料库容量有限,关键词和典型用法的提取会受到频数的制约,如果要真正应用于教学,还需要进一步扩大语料库规模,基于海量的数据制作关键词表及其典型用法。 尽管如此,本研究讨论的语料库驱动的学术英语写作理念及方法,对于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且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引起学界同仁更多的讨论。

猜你喜欢
语料库驱动论文
数据驱动世界。你得懂它 精读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运用语料库辅助高中英语写作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AMD VS微软 SSD的AHCI驱动选哪家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