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能力的物流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2020-08-25 08:47■彭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竞赛实训岗位

■彭 聪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 401520)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出学科专业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1],其易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易于在教学中创建工作情景、方便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等特点,助推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近年来,随着“智能物流”“智慧供应链”等一系列新领域、新技术的出现,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也相应变化,对物流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鉴于在当前物流新兴领域下企业智能物流实践场地难以开展现场实验教学,同时学校采购智能化设施设备开展实验成本较高,因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成为了契合物流热点方向的必然选择。如何在现有物流实验教学基础上,探索“有特色、多层次、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使课程教学效果及质量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需求相匹配,将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设背景

物流管理专业从2001年开始规范培育至今快速发展,校内实验室多以传统物流硬件及物流流程软件为主,如装卸搬运设备、储存设备、包装设备以及第三方物流、国际货代管理、仓储管理等流程教学软件。物流实验教学项目多是基于现有实验环境来开设的,操作形式偏流程化且较为单一,仿真程度不高与现代物流信息化、自动化的趋势不匹配,校内实验室在专业课实验教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物流行业或企业不同岗位的实训需求。

物流管理课程一般采用传统规范培育阶段下的三段式教育课程体系来设置,实验课程也不例外,未从技术体系的角度来优化现有教学内容[2]。就本校物流管理专业而言,虽与校企合作企业方就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设置进行过多次交流,同时在全国大学生物流仿真设计大赛、保税物流竞赛等学科竞赛过程中与来自企业一线与教学一线的竞赛嘉宾、评委进行研讨,但仍不能从这两方面全面了解到本地企业的岗位能力具体需求,教师缺少足够企业样本来从岗位技术能力的角度将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导致学生无法契合企业工作岗位的市场需求。

物流行业及企业在“互联网+”“5G技术”的引领下,正朝着智能化、数字化、无人化方向发展,现有的实践教学条件较难触及这些运营过程,而虚拟仿真技术却能解决这些困境,它不受地点、时间和学生进入限制,通过沉浸式的体验方式,模拟智能物流岗位任务和工作流程,并可反复多次进入物流仿真环境直观体验和验证设计结果,不仅增强实训效果,而且其软件更新升级相对容易,可始终与物流行业技术发展保持同步[3]。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体实训和学科竞赛项目予以巩固和提高,锻炼学生综合思维,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思路

基于以上问题,首先为了全面掌握物流企业岗位能力,应立足地方区域经济特色和企业需求,以当地物流企业或物流岗位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电话调查等网络、访谈形式来对样本企业进行调研分析。其次,结合明确的岗位能力,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提炼企业岗位需求技能点,通过对应的虚拟仿真实验进行能力渐进性强化;最后将虚拟仿真实验与实体实训、比赛项目相结合,探究它们与虚拟仿真实验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结合方式。其中,把“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作为指导思想,来设计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其设计和开发应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下,体现行业发展和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使学生能在互动式虚拟仿真环境中完成物流实验的同时,具备专业要求的实践能力。

三、建设内容

(一)明确物流企业岗位能力

通过对物流企业以及物流行业范畴内与物流有关的企业发放的调查问卷分析,调研结果大致分为三类企业:国际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符合当地既是传统的重工业基地,其物流产业又在新形势下不断改革调整、转型升级的现状。各类企业的调研结果又有所不同:①对国际物流企业而言,其物流岗位多与国际物流运作有关,如货运代理、单证员、集装箱/堆场/码头管理、国际货物运输等,岗位能力更偏重于对“国际物流运作与管理能力”的要求;②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其物流岗位多与仓储运营有关,如物流/仓储调度,仓储管理,搬/配/理/拣发货岗,国内货物运输,供应链等,企业偏向对本科生“仓储规划与管理能力”“运输与配送作业管理能力”“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岗位能力的要求;③对制造企业而言,其调查结果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大体类似,不同之处是该类企业在物流岗位上有生产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等区别。此外,“物流与管理信息系统操作能力”是三类企业都认为比较重要的岗位能力,制造企业希望在校生能够多进行一些物流系统的培训,如ERP、SRM、MES系统都是制造企业中较为常用的。结合调查研究结果,将企业岗位所应具备的各种专项能力进行归纳,形成了物流管理专业5大岗位能力,如表1所示。

(二)形成基于岗位能力的物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

在5大岗位能力基础上,接下来与企业方共同将岗位能力按照综合能力、专项能力、技能点逐一进行细化[4],细化的技能点应是既符合本科生培养要求又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关键点,同时在凝练技能点时,还应兼顾考虑下一步与实体实训、学科竞赛、物流热点、区域特色等“虚实结合,互为补充”的内容。将提炼、归纳的技能点对应成具体的物流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构建方法见附表1,表中结合校内现有的虚拟仿真软件《智慧物流运营管理》,对仓储规划与管理能力做示例分析。

表1 岗位能力及能力目标分析表

(三)形成“虚实结合,互为补充”的综合实验教学体系

在虚拟仿真实验对应形成基础上,将其与实体实训有效融合,一是能强化学生对设施设备的操作理解,尤其是危险系数较高设备的使用技能和安全规范;二是通过“虚”与“实”的搭配衔接,加深学生对物流运作的直观理解,提升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在实际岗位的能力。

此外,虚拟仿真实验与学科竞赛相结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以技能点“商品拣货作业设计”为例,与学科竞赛项目结合后难度增加,需在运用AGV小机器人实现“货到人”作业的虚拟仿真场景中,进行拣选策略设计及订单拣选验证,与行业热点相契合,提高了该技能点的企业适用范围。下面将依托该校物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实体实训室及学科竞赛项目对仓储规划与管理能力下的“虚实结合,互为补充”方法做示例分析,其中,在安排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时,按照由浅到深的原则,浅层次虚拟仿真实验首先开展并与实体实训对接,逐步推进深层次虚拟仿真实验并与学科竞赛项目结合,综合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方法见图1。

图1 “虚实结合,互为补充”的综合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方法

(四)建设成效

“虚实结合,互为补充”的物流管理实验教学方法在运用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在实验课程教学方面,该教改方法应用于仓储运输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国际物流、配送实务、物流综合实训5个方向课程中,面向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学生,针对不同专业特点,有选择地开展对应虚拟仿真实验及实体实训教学,学生在“虚实结合”的情境下完成实验的主动性较高,并明确了自己所获得的岗位技能和未来择业方向。二是学科竞赛方面,在虚拟仿真系统的沉浸式体验中渐进增强实验难度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浓厚兴趣。近三年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人数大幅提高,硕果颇丰,获得较高等级的奖项有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物流仿真设计大赛全国特等奖、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一等奖,第二届全国大学生保税物流方案设计与实施竞赛全国一等奖。三是企业实习方面,本校与京东物流达成了产教融合合作,学生反馈由于深入接触过虚拟仿真系统,因此在顶岗实习时面对不同物流岗位能做到零距离上岗,减少企业岗前培训的时间和经费。四是专业建设方面,教师基于虚拟仿真系统实验编写了物流实训教材,并由师生共组团队进行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横向课题研究,丰富了专业建设成果。但要面对重庆市甚至国家级的物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申报和建设,实验教学改革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应在教学管理平台、实验教学队伍、教学保障体系、虚拟仿真实验场地等方面进一步规划和完善,以发挥“虚实结合,互为补充”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最大效能。

在对物流企业岗位能力的调查研究基础上,采用将岗位能力细化凝练形成技能点及技能点对应具体实验项目的方式来对物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构建,并进一步将虚拟仿真实验与现有的实体实训和学科竞赛项目融合,形成“虚实结合,互为补充”的综合实验教学体系,以培养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并具有竞争优势的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同时该教学改革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对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的开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附表1 基于岗位能力的物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方法

猜你喜欢
竞赛实训岗位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创新思维竞赛(3)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创新思维竞赛(6)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