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

2020-08-25 02:04
科学之友 2020年8期
关键词:鼠类天问小巧

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

2020年7月23日,我国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第一步。“天问一号”探测器将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后,到达火星附近,通过“刹车”完成火星捕获,进入环火轨道,并择机开展着陆、巡视等任务,进行火星科学探测。

一种新冠病毒快速检测设备问世

快速检测对控制新冠肺炎疫情传播至关重要。常见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法目标是新冠病毒遗传物质,但通常在口腔、鼻腔等处采集的样本中病毒遗传物质的含量较低,需要对其进行扩增等处理才能被检测出,这个过程中常要借助热循环器调节温度。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研究人员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出一种新的检测设备,只需16分钟便可确定结果,且比传统检测设备花费更低。

“天眼”首次探测到河外星系中性氢发射线

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程诚等科研人员利用俗称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19波束接收机,对一批低红移恒星形成星系样本中的4个星系进行先导观测,成功探测到3个星系的中性氢发射线。这项重要天文学研究成果是FAST公开发表的观测结果中,第一次明确探测到银河系外星系的中性氢发射线。

天文学家发现宇宙“南极墙”

天文学家发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宇宙结构之一——“南极墙”。该结构是一堵巨大的“墙”,绵延14亿光年,包含了数十万个星系。天文学家早就注意到,星系并不是随机散布在整个宇宙中,而是以宇宙网络的方式聚集在一起。在这个巨大的氢气链中,星系就像项链上的珍珠,围绕着巨大空旷的宇宙空间。“南极墙”一直隐藏在人们的观测视线中,直到前不久才证实它的大部分位于银河系后方5亿光年的位置。

科学家发现2.44亿年前“小巧漏卧鱼”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员通过对云南罗平生物群的研究,在滇东曲靖市罗平县和红河州泸西县发现迄今最古老的、2.44亿年前的一种清道夫型新鳍鱼类化石,命名为“小巧漏卧鱼”。以小巧漏臥鱼和其他相关的新鳍鱼类为研究对象,徐光辉在过去10年的分支系统学研究基础上,建立了辐鳍鱼亚纲的一个新目——漏卧鱼目,小巧漏卧鱼是漏卧鱼目最古老的属种,代表了已知最早的清道夫型基干新鳍鱼类。

亚洲已知最早圆柱齿鼠类化石被发现

圆柱齿鼠类是一类已绝灭的、半穴居或穴居类型的啮齿类动物。在古动物演化领域,传统观点一直认为圆柱齿鼠类起源于北美。不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在我国内蒙古二连盆地发现多种不同时代的圆柱齿鼠类化石材料。其中在乌拉乌苏西剖面上发现的戈壁圆柱齿鼠,经过形态学和系统发育学的研究,确定其处于圆柱齿鼠类的基干位置,是亚洲已知最为原始的圆柱齿鼠类。

蝙蝠借助“认知地图”导航

蝙蝠具有超强导航能力,它们是如何在几小时内飞行几十千米觅食后,又准确回到起点呢?以色列研究人员发现,蝙蝠具有与人类相似的空间记忆能力,能利用标志物对周围空间建立起一个视觉“认知地图”。一个有力证据是它们具有类似人类的“抄近路”能力,当这些蝙蝠发育到某个阶段时,可以利用大脑中的“认知地图”,找出从来没走过的、更近的通往目的地的路线。

科学家发现多巴胺能神经元可调节感官知觉

德国科学家通过开发一种体内钙成像的3D成像新方法,发现多巴胺能神经元(DAN)可以敏锐地调节感官知觉,从而使动物的行为决策适应其内部行为状态。研究显示,动物的运动不仅激活了多巴胺能神经元,而且激活了大脑中与运动本身无关的其他区域,这为进一步研究运动在脑部活动中起什么作用打下了基础。

猜你喜欢
鼠类天问小巧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
贺兰山西坡鼠种内脏重量与海拔梯度关系研究
为啥天问一号绕火星 飞了3个多月才着陆?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
“天问一号”的绝招
我有一双小巧手
贺兰山西坡鼠种内脏重量与海拔梯度关系研究
水晶项链
浅谈户内变电站防鼠安全工作
“小巧手”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