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陆军师旅军改走向解析

2020-08-25 02:00曹永胜
中国军转民 2020年7期
关键词:陆军部队

废除师、团建制,推行“集团军-旅-营”编制结构,是俄军“新面貌”军事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之一。但近几年里,俄陆军编制结构又在出现反向变化。在外界眼里,俄罗斯大改大立,又突然踩刹车,陆续恢复师团编制,的确让人不好理解。俄军为何师改旅成功却又恢复师团编制?俄陆军结构改革要向何处发展?本文试图对此加以剖析。

一、推行旅——营制的背景

上世纪一系列重大战争的实践证明,师是作战兵团最重要的主体。军队中拥有师的数量,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强弱。苏联解体后,俄陆军共继承了原苏军203个师,这个数字足以让人感觉到俄罗斯军事力量之强大。然而1992年刚一独立,俄联邦最高苏维埃就将刀砍向了师——通过了“取消陆军师级建制”相关法案。究其原因:一是俄罗斯经济陷于困境,养不起庞大的“师群”;二是军队存在严重的“虚胖”——这203个师大多是严重缺编的空架子部队,仅有的50个“永久战备师”还都驻在东欧尚未回国,俄境内的陆军师则只有军官和部分准尉,待作战动员时才能补充人员;三是此时俄领导层奉行“一边倒”的亲西方政策,认为已无“主要军事威胁”,军队发展目标被定性为“以应付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为主、量少质优的职业型军队”。以1993年开始的“师改旅”试点为标志,通过对俄境内部署的“架子师”缩编和重整,俄陆军开始走上小型化之路。

俄军试点首选在了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威胁最为严峻的北高加索军区,先后在此组建了5个独立摩步旅。这是符合该方向作战实际的。但随后又在面对北约的西部方向,将列宁格勒军区内的陆军师全部整合缩编成了数个旅,则不免出于向西方示好的政治因素。而那些从东欧撤退的原苏军最精锐的力量,不仅未能及时保留作为骨干,反而被当作“社会弃儿”遣散回家。所以,俄军“师改旅”的基础是国内那些没有多少战斗力的“架子师”,大批优秀官兵转业退伍,真正训练有素的部队流失殆尽。这种情形下新组建的旅,其实际战斗力可想而知。第一次车臣战争中,俄军攻打格罗兹尼的3个摩步旅竟被车臣叛匪打得溃不成军。“师改旅”工作也因此受到军队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明显缺乏进展动力。

直到“新面貌”改革之前,除列宁格勒军区内的陆军主要部队全部完成“旅化”外,俄其他5大军区仅各有1-2个摩步旅。俄罗斯陆军编成中尚有24个师(3个坦克师、16个摩步师和5个机炮师)和2个师级军事基地(分别位于亚美尼亚和塔吉克斯坦)。其中,只有5个摩步师和驻塔吉克斯坦的第201军事基地处于“随时可以展开”的战备状态。2007年2月15日被任命为国防部长的谢尔久科夫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疾风骤雨般的“师改旅”进程。

二、新型旅营结构的变化

俄陆军的组织编制结构是在战后按照大规模机械化战争的要求设计、改编过程中形成的,在1956-1957年的军事改革期间最终定型并延续下来。陆军的主力通常是四团编制的坦克师(3个坦克团+1个摩托化团)和摩托化师(1个坦克团+3个摩托化团)。俄格冲突后总结的教训之一,就是俄军原有的师-团体制僵化落后,给作战和管理造成了很大障碍。

根据以往的战争经验,在阿富汗战争、车臣战争和俄格冲突中,俄军最有效的作战主体不是已有的师或团,而是临时编组的“加强营”:2-3个作战营,加上防空、导炮、侦察、物质技术保障等分队,可以实现自我保障,在独立方向实施战役行动,具备高度的机动性、灵活性。经过进一步研究分析,俄陆军总司令部最终确定了营战术群的最佳编成,以坦克营和摩步营为基础组建营战术群,使其成为可以随时执行任务并能保证自给自足的战术单元,既能在主力编成内执行任务,又能在独立方向上完成任务。但这种营战术群的人数已经远远超出2200人的团编制,达到4500~5000人,所以在营上面不再适合编“团”而应该编“旅”。

“新面貌”旅的组建借鉴了北约旅级作战部队的编成结构,下辖4个主力营(其规模比团属营稍大),并增加了旅属炮兵分队和后勤保障力量。由营战术群组成的旅,同样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战斗力,可在独立战役方向行动。新型的旅级战斗群更能适应未来局部战争和城市巷战。由此,师-团编制被撤销,旅成为基本作战单位,营为基本作战单元。“师改旅”过程主要采用了拆分法,即在1个师的基础上组建2个旅级作战单位。整个旅的规模是过去的师属团的2~2.5倍,具有比团更强的独立作战能力,但纸面编制又远小于“新面貌”前的师。

新型作战旅实现了“模块化编组”,根据任务的需要,可以随意配置包括坦克营、摩步营以及炮兵营在内的各种作战单位,火力支援和保障部队的比重则占到了60%,火力、持续作战能力有很大提高。比如,摩步旅中的坦克营数量可能增加到2个,坦克数量也有可能从31辆增加到41辆。这在以往是不可能实现的。旅既能独立作战,也可在编队中协同行动。此外,新型旅的编制中增加了火器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与师在战斗力上的差距。而有了旅一级作为基本模块,俄陆军的集团军一级编成也会比较灵活,视情况而定。例如:驻扎在北高加索地区、临战准备任务较重的58集团军,下辖5个摩步旅、1个山地摩步旅、1个防空导弹旅、1个战术弹道导弹旅、1个炮兵旅和1个远程火箭炮团,全部为满编部队;驻扎在腹地新西伯利亚的第41集团军,则下辖3个摩步旅、1个山地摩步旅、1个防空导弹旅、1个炮兵旅和1个远程火箭炮旅。后者比前者少了1个战术弹道导弹旅、2个摩步旅,但额外多出了4个武器装备储存与维修基地。

改革者认为,师改旅的好处有很多:一是如今大规模作战的情况已不多见,遗留下来的师、团编制显得过于笨重,旅级编制比师或团更能适应冷战后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需要。二是减掉了一级指挥链,俄军希望以此提高对作战兵团和部队的指挥效率。三是由师到旅编制员额减少,有效缓解了作战部队缺编的问题。俄军师的编制为12000人左右,改革后旅的編制为3000~4000人。1个师拆分为2个旅,编制人员将减少1/3。四是还能借此大幅减少中级以上军官,特别是将官的数量(在俄军中,师长是少将,而旅长只要上校就够了)。

然而,谢尔久科夫无限放大了旅的优势,却忽略了旅相对于师的明显弱点,将俄陆军的师几乎全部砍掉了。2009年组建了85个常备旅,2010年组建了8个“新面貌”旅,2011年3月又组建了21个“新面貌”旅。到2013年共组建了125个常备旅。俄罗斯陆军编成中原有24个师(3个坦克师、16个摩步师和5个机炮师)和2个师级军事基地(分别位于亚美尼亚和塔吉克斯坦)。到2010年初,除驻守北方四岛的第18机炮师外,俄陆军竟已全部完成了“旅化”。

三、师的“回潮”

绍伊古在2012年11月6日接任国防部长后,对谢尔久科夫改革做了一些纠偏式调整。空天军已重新调整回师—团建制,陆军改回师-团建制的呼声也是此起彼伏。军内一些人寄希望于这位新任防长对谢氏师改旅的成果来个彻底翻盘,恢复原有师级编制。

师和旅,看似没有太大区别,装备也几乎完全相同,但体现的思想理念完全不同。旅的特长在于精干灵活,能够在战场空间快速机动。相比之下,师的情况是编制大,人员与装备多,机动性差。但师的火力和战争承受能力更强,对旅构成压倒性优势。师适用于大规模战争,旅则更适应局部战争。究竟采用哪种建制,通常取决于国家对可能面临战争类型的判断。

俄国内对保留师或旅的观点也呈现两大派别,一直争论不休。

支持师-团编制者认为,2010年以后,伴随着中东和欧洲局势的紧张,俄罗斯与老对手北约的关系急剧恶化,甚至陷入全方位对峙,发生战争的几率极度增大。在外部局势恶化,特别是北约全方位虎视眈眈的前提下,面对整个北约以及从苏联分裂出去的异己国家,俄在西部、南部等重点战略方向的军力明显不足。俄军的预设作战地点正在重新回到欧洲平原。俄判断北约地面部队对俄主攻箭头标定在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方向,其中最后一个在2013年底终究成为了现实。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以美军为首的北约部队在俄西、南两个战略方向逐渐对俄构成围堵之势。一旦国际局势风云突变,以俄陆军旅现有的装备技术条件和实力,根本无法对付北约依旧强大的地面作战力量的威胁。

从遏制能力看,旅级规模的兵团并不足以吓阻北约。除了核武器,俄在海军衰败、空军捉襟见肘的时期,还能让欧洲害怕的就是坦克突击。大规模坦克机械化兵团才是遏制北约东扩、威慑西欧国家的利刃。俄军要想摆出不怕打大战的架势,就应该有传统的师级编制。因应这一形势,俄军事战略层面近年来发生了一些变化,俄军总参谋部已多次提及大规模战争的危险,提醒恢复师级编制的必要性开始显现。从2016年到2019年,俄军在三年时间里先后恢复了5个坦克师,其中大部分直接顶在西部边界地区,就是要让北约重温当年面对“钢铁洪流”的危机感。

从实战能力看,在进攻时,作为重装机械化部队的师的冲击力要比旅强得多;在防御时,编成更大的师将构筑更坚固的防线,对损失的承受率也比旅高不少。“新面貌”旅仅有3000~4000人,虽然编制灵活,但其战斗力、火力投送能力与独立保障能力都与13000多人的师不在一个层面,难以单独承担战役战术兵团的职能,在实战中无法形成足够有力的进攻拳头,往往只能击溃而无法歼灭当面之敌。乌克兰东部的武装冲突和俄军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证明,便于快速投送的轻装部队适合深入敌后实施补给线袭扰或斩首行动,以及先期夺取战略要塞等特种作战样式;要攻城略地或封控某一战略区域,仍需要相当规模的重装集团。

更重要的是,师是俄陆军传统的基本战术单位,俄装备体系和作战思想一直遵循师-团-营的战斗组织理念,军事科学、军事艺术、部队训练、预备役培训、作战章程和条令过去都是按照师级标准制订的。由师过渡为旅看似变化不大,但实际上已打破了60多年来俄军所奉行的大纵深作战理论及与之相对应的体制编制,对陆军整体战斗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前第14集团军司令列别德中将曾称团“不仅是一个战术单位,还是俄军精神的载体”,没了“团”的俄军将成为一群“乌合之众”。师级指挥员还是一个重要的职业发展“干部窗口”——在旅长之后接着就担任集团军司令或副司令、参谋长,这在知识和经验上都是不够的。总之,俄军要想完全适应旅-营制,不仅要在思想理念上进行调整,连装备体系也要跟着变化,这样的代价超出了俄军的承受能力,与搞师改旅可以“省钱”的初衷背道而驰。

支持师改旅的专家认为,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东西方全球性军事集团停止对抗,爆发有大量陆军战斗群参与的大规模传统战争的可能性极小。基于强大的核遏制能力,俄罗斯也不大可能面临大规模战争。具体在俄西、南、东三大方向,近期爆发类似大战的条件实际也并不成熟,俄陆军部队恢复师级编制的理由也就不能令人完全信服:

西部似乎最有可能发生大规模战争。该方向历来是俄军总参谋部的“噩梦”,今天依然存在来自北约集团的军事威胁。但即便再有大规模战争,也不太可能再出现上百万军队大规模地面入侵的形式了。哪怕是极度疯狂,实现新的“巴巴罗萨计划”也是难以想象的。实际上,来自西方的威胁是高技术军事安全威胁,以企图谋取在太空、信息和网络空间领域的绝对优势为基础。在新型军事冲突条件下,俄陆军兵团无论是师或是旅,都可能只是“普通观众”。正如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北约空军和远程火力杀伤兵器准确摧毁了南斯拉夫最重要的国家行政目标、经济设施、能源供应系统、交通运输枢纽,却放弃打击军队和军事设施。由此看来,恢复师级编制未必是对抗敌方高技术威胁的现实而有效的措施。

南部方向,是俄罗斯的传统软肋,是最易诱发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现实威胁方向。但俄军在与武装分子和恐怖分子团伙多年斗争实践中体会到,在此地区,陆军中师的作战效率最低,部队战斗群不得不以小规模战术分队的形式行动,很多情况下都要采取特种部队的行动战术,不可能为了消灭百十个匪徒而向山区投入整个师的兵力。相比之下,作战旅的行动更有效率、更灵活机动、更容易指挥。北高加索地区作战行动的经验教训已证明了这一点。

东部方向,抛开与所有邻国的关系基本上都在积极发展的因素不提,即便在遠东地区存在某些理论上的军事威胁,恢复师级编制恐怕也很难有实际帮助。鉴于俄远东地区人口与相邻国家人口悬殊的差距,恢复一两个师显然没有意义。如果大量恢复师级编制,从兵源和经费都很难保障。

争论双方的观点可谓针锋相对,各有道理。谢尔久科夫的“师改旅”方案,主要是针对俄军庞大的师团编制不适应高加索等地的局部高烈度战争问题而进行的,而且当时俄罗斯和北约关系至少表面看上去还比较好。所以要说此前“师改旅”走错了,也有失偏颇。但时过境迁,战略形势的变化是军事改革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从目前情况看,绍伊古并未彻底颠覆前期“师改旅”的成果。在某些方向恢复师级编制主要是出于保障主要战略方向安全的考虑。比如在莫斯科地区,那里的平原地形更适合大兵团作战,旅级编制就显得单薄,用来实施莫斯科保卫战成功率会很低。绍伊古于2013年率先恢复了被裁撤的第2近卫摩步师(“塔曼”师)、第4近卫坦克师(“坎杰米洛夫”师)原有师级建制——这也是俄陆军最有传奇色彩和影响力的拱卫首都安全的两支王牌部队,2015年上半年又以上述两个师为基础组建第1坦克集团军,就是为了重点加强首都地区陆上重装对抗力量。对第20近卫集团军也进行了编制调整与员额补充。2016年1月又决定在西部军区增加3个师,以应对北约军事威胁。其他一些重点方向和区域的部队也有重新改回师级单位的计划。今后,如果北约从顿巴斯向罗斯托夫和北高加索发动攻击,俄军第152师会站出来阻挡攻势,为南部军区部队抵达争取时间。瓦卢伊基的第3摩托化步兵师同样担负此种任务,该师在西部军区增援之前挡住对沃罗涅日的攻击。而如果全部用旅来应对,力量肯定较弱。

截至2020年4月,俄已先后重组了5个摩步师和2个坦克师,这7支师级作战部队中,有6支部署在俄西部和南部地区(3支紧挨乌克兰、1支驻守北高加索前线、2支拱卫莫斯科),另外1支(近卫第90坦克师)则部署在中部军区紧邻哈萨克斯坦北部的车里雅宾斯克,足见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与西方世界矛盾和博弈加剧对“旅改师”的变相推动。

与削枝减干的“师改旅”相比,重建一个师级作战单位则要复杂费力得多。不仅要添置兵员、从仓库搬运封存装备以扩充编制,还需在单位选址、营房建设等方面付出较大投入,这对军费开支捉襟见肘的俄军来说代价十分高昂。为迅速扩充俄军战力编成,俄国防部采取两种“旅改师”的方式:一是直接扩编,如近卫第4坦克旅重新改称“师”后扩编为师级单位;二是反“拆”为“合”,由2-3个旅整编为一个师,这也是“旅改师”中最常用的调整方式。近几年,俄以几乎“一年建一个”的速度重建陆军师级作战单位,还在师之上重建了集团军,其陆军作战力量得到了大幅扩充。

目前俄陆军仍保留着大量旅级作战单位,实际处于师旅并存状态。

四、师旅改革留下的思考

军事改革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既要有科学审慎的顶层设计,也要有果敢无畏的非凡魄力,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谢尔久科夫雷厉风行的风格的确使改革速见成效,但也出现了不少失误,以至于后续不得不一再纠缠甚至出现反复。

一是盲目推崇美军模式。谢尔久科夫和总参谋长马卡罗夫主张学习被当成“典范”的美军体制,将俄陆军作战部队全部改编为旅-营制结构。的确,旅比师更加灵活机动,合成化程度要高很多,经过改造后的营级单位也将具备强大的火力和作战能力。但美军提倡旅的编制,是基于其强大的技术优势,集成化、信息化程度都很高,其综合作战能力已不亚于师,也能适应其全球部署的要求。俄军比不上美军,在高科技装备和信息化方面进步很慢,没有建立起美军那样的战区保障系统,因而很难真正发挥出旅的优点。旅在人员与装备数量上仅相当于师的一半,机动性的提高实际源于规模的下降;尽管火器数量比过去有一定加强,但与师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俄军没有足够的快速投送能力,信息化联合作战能力也不够强,仅凭这些小型化作战旅,在俄罗斯广袤的平原地区根本无法完成相应的作战任务。俄军事科学院前院长马赫穆特·加列耶夫大将曾指出:“我丝毫不反对学习美国的有益经验,但学习别国经验、放弃自己经验前应反复权衡利弊——比如放弃‘集团军-师-团而采用‘军-旅-营体制是否正确?毕竟美国人从来没有像我们这样打过仗,不可能成为我们组织战斗的榜样。”

二是改革实施过于迅猛。谢尔久科夫自恃有最高领导人的支持,追求一步到位,打破了以往先试点再推广的习惯,不设调查期和适应期,企图“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复杂的问题”。“师改旅”计划原准备用四年时间完成,但事实上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所有部队的整编。这剂“猛药”迅速解决了“架子部队”的沉疴固疾,保证了陆军的基本满编,并腾出了宝贵的经费为“幸存”部队集中换装、解决待遇。但提速过猛留下的“后遗症”也很严重。新型陆军旅的编制顯著降低了陆军部队原有的火力和机动能力,后勤保障能力也普遍下降。这些匆匆成立的作战旅多数处于实际上的“半瘫痪”状态,因为它们基本由来自陆军不同兵种的部队杂糅而成,多数官兵没有接受相应的训练。没有高素质的常备军人作支撑,仅靠形式上的编制调整,这样的部队即使满编也不会自动就变得“常备”、有战斗力,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常备化”。绍伊古在后期纠偏过程中应该是注意吸取了这一教训,这些年里平均一年增建一个师。

三是搞“一刀切”。师改旅的指导思想是从以全面战争为目标、依靠动员体制的本土防御型部队转型为齐装满员、编小质精的快反干涉型部队。这一思想没有考虑到俄武装力量在各方向所面对的不同军事政治形势,以及庞大的需要防御的国土,俄陆军面临着能力不足带来的空前危机。谢氏不顾地域条件和用兵性质,将改革的大刀直接砍向俄罗斯陆军编成中原有的24个师和2个师级军事基地,几乎全部迅速改编成了旅。这样“一刀切”建立起来的旅级编制部队,难以适应俄军在远东、北极、高加索和中亚等战区环境迥异的地域作战的需求。俄军事政治分析研究所副所长亚历山大·赫拉姆奇欣抨击谢尔久科夫的“师改旅”存在“瘦身过度”的风险,造成区区27万人的部队保卫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及最长的边境线,难度可想而知。

必须看到,绍伊古对改革的纠偏是谨慎的,没有背弃普京关于“抛光和微调”的指示精神,保留了谢氏改革的合理内核,“旅-营”制改革的大部分成果还在。总参谋部改编旅、特别是摩托化步兵旅和坦克旅的大方向不会变,但师级单位将变得越来越多。这表明,无论“师改旅”还是“旅改师”都不应该简单搞一刀切。俄罗斯国家太大,战区各种各样,有些地方需要高机动的旅,有的地方则需要师,这要看战场条件,更要看作战对手是谁。而且,前期师改旅的一些成果也被合理吸收,一些恢复建制的师级部队也将按模块化原则统一编成,与改革前师的编成模式有很大区别。新组建的师在力量配置上更注重“攻守均衡”和“独立灵活”,兼具阵地守备和快速突击能力,作战指数比原坦克师和摩步师应有大幅提升。军区已有的快反摩步旅与恢复师团编制的重装集团军相结合,或许是俄陆军结构改革的一个趋势。

可见,“旅改师”已不仅仅是对“师改旅”简单的“复辟翻盘”,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进入俄陆军作战力量转型升级的新过程、新阶段。谢尔久科夫时期面临的问题是俄军“大而不精”、“大而不强”,所以先“做小做精”,以管控局部战争。到了绍伊古时期,有了“小而精”的常备部队打下的基础,就能进一步“做大做强”,以满足各种强度的战争所需。“小而精”和“大而强”都要兼顾。毕竟俄罗斯既要维护世界大国的尊严,更要解决国内和周边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困扰。

俄军改革的特点是动作快、转向也快,发现错误立刻纠正,试图在不断“试错”中找到正确路径,虽有反复和损失,但及时止损仍不失为效益之举。毕竟战争还没有来临,还能容许犯错、改错。

(作者简介:曹永胜,国防大学教授,俄罗斯研究专家)

猜你喜欢
陆军部队
欧洲远征军联合部队峰会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驻港澳部队例行轮换
中国陆军司令外事“首秀”给了巴基斯坦
命运多舛的俄罗斯陆军总司令部
俄罗斯加拿大打造北极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