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救助”到“扶助”

2020-08-25 01:58钟宇陈世伟
农经 2020年6期
关键词:宿迁市低收入照料

钟宇 陈世伟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打好精准脱贫的攻坚战,重点要关注那些受到歧视的弱势群体。贫困人口中的残疾人口是扶贫中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残疾人脱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和难点,给予残疾人特殊关爱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十三五”期间,为了切实改善贫困残疾人生存现状,创新残疾人照护服务载体,完善残疾人服务保障体系,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残疾人照护困难和因残致贫问题,丰富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江苏省宿迁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建立低收入家庭残疾人照护体系的意见》,建立低收入家庭残疾人照护体系,做到脱贫攻坚无一遗漏,小康路上不落一人,让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每一个人焕发生命的光彩。

从“救助型”向“扶助型”转变

宿迁低收入家庭残疾人照护体系是从主动增加残疾人的可行能力出发,为残疾人增能,挖掘残疾人自身潜力,帮助其实现人生价值。残疾人照护体系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提供寄宿制集中托养的精神类托养服务和其他类残疾托养服务;进入“残疾人之家”享受日间照料、职业康复、文化教育等服务的日间照料服务;享受寄宿制托养服务和“残疾人之家”日间照料服务的残疾人,各服务机构统一为其购买商业保险。

宿迁市低收入家庭残疾人照护体系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积极发挥社会和家庭的共同作用,形成家庭善尽义务、社会积极扶助、政府兜底保障的责任共担格局;坚持分类识别与精准施策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残疾程度、残疾类别,提供不同的照护服务和政策支持,推动贫困残疾人精准脱贫;坚持属地管理与分级负责相结合,乡镇(街道)具体负责,因地制宜推进和利用“残疾人之家”等载体建设,实现低收入家庭残疾人照护服务全覆盖。截止到目前,宿迁市低收入家庭残疾人照护体系共建成166个残疾人之家、8个寄宿制托养机构,为3219名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帮助1680名残疾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残疾人在很长时间里仅仅被当作福利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在很多情况下,助残扶残等同于单纯地给予,社会上的各种努力也多集中于为残疾人提供基本的和单纯的生活条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宿迁残疾人照护体系是传统“救助型”向“扶助型”转变的体现。

根据积极福利理论(positive welfare),积极福利不是单纯为了经济的目标,而是在满足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促进个人的人格发展。积极福利是在风险发生之前,防患于未然,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福利政策,通常采用平等权利、技能培训、个体增能等方式,不仅满足人的最低生活需要,还要以人的更好的发展为目标,是一种发展型福利。而消极福利采取的一系列残补型的措施是一种被动的手段,属于事后福利,一般采用现金或实物给付,即“授之以鱼”的方式满足基本生存需要,是一种托底型福利。在积极福利视角下,福利多元化得到重视,残疾人不是生活低能者、福利依赖者,而是具有一点“可行能力”的人。

作为重要载体的“残疾人之家”

在宿迁,“残疾人之家”是残疾人照护体系的重要载体。宿迁市残联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以残疾人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积极整合基层服务资源,充分凝聚各方力量,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推动“残疾人之家”建设,致力于把“残疾人之家”建设成为辅助性就业的主阵地、残疾人综合服务的主阵地、社会化助残扶残的主阵地。同时,宿迁妥善解决城乡家庭“因残致贫”难题,与已出台的“因学致贫、因病致贫”帮扶政策形成体系,进一步完善了宿迁社会保障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残疾人之家”按照“依托基层、重在整合、务求实效”的原则,全面加强建设与管理,着力打造富有活力的服务平台。“残疾人之家”以日间照料和辅助性就业为重点,建设集托养、康复、就业、培训、文化娱乐等各项服务为一体的残疾人综合服务机构,不断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满足他们生存、发展的多种需求。镇、街道“残疾人之家”选址定位在交通便利、适宜残疾人出行的地区,打造“30分鐘”服务圈。区域面积较大的乡镇、街道可在有需求、有条件的村、社区设立服务点,或独立的“残疾人之家”,方便残疾人就近就便接受服务。

目前,宿迁市已经建好的“残疾人之家”基本都设立了活动区、康复训练区、工作区、休息区、餐厅、厨房、办公室等功能区,同时所有空间进行了无障碍改造,配备了热水器、电视、电脑等相应器材。宿迁“残疾人之家”服务范围目前包括日间照料、康复训练、技能培养、辅助性就业、文化娱乐等五大主要内容。其创新残疾人服务内涵,实现了残疾人服务体系规范化、形式多样化,让残疾人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重新树立自尊、自信、自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提升就业技能到丰富精神生活

以宿迁市双庄街道“残疾人之家”为例,宿迁市双庄街道“残疾人之家”于2017年创办,依托靳塘社区用房——阳光美地小区物业楼,是集残疾人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康复训练、文体娱乐等服务为一体的残疾人综合性服务机构。机构内设日间照料宿舍、食堂、康复室、文娱活动室、辅助性就业室等活动场所,床位20张,服务范围覆盖周边四个居委会500余名残疾人,是宿迁市基础设施完善、规模较大、覆盖人数较多、辅助性就业效果突出的代表性机构。

双庄街道“残疾人之家”负责人、残联专职委员沈伟曾被评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沈伟在一岁多时得了小儿麻痹症,左腿无法直立,一直与轮椅、拐杖作伴。正因如此,他更能理解残疾人所想所需。沈伟说:“创办‘残疾人之家就是要让残疾人朋友更好地融入社会,消除彼此隔阂,真正成为一家人。”

双庄街道“残疾人之家”先后引进服装加工、绢花制作、玩具积木制作、联通客服等多个就业项目,带动周边50多名残疾人及其亲属在家门口成功就业。除此之外,双庄街道多次进行残疾人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生产生活技能,推动残疾人就业。在残疾人之家培训后,技术好的残疾人会被推荐到附近的工厂上班。

在推荐就业工作实践中沈伟总结出一套有效的工作方法,即“五送服务”:送技能、送义诊、送辅助器具、送知识、送物质,与“四项措施”:帮扶个体就业、搭建培训平台、落实优惠政策、做好宣传工作。“五送服务”和“四项措施”一经推出,就深受广大残疾人的欢迎。

了解残疾人的所思、所想、所盼是做好残疾人工作的关键,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更是责无旁待。双庄街道不断拓展残疾人之家的内涵,2018年下半年,街道“残疾人之家”还开设“小夫子国学大讲堂”,利用节假日等空余时间,向残疾家庭和周边社区居民的子女免费教授国学文化知识,传播国学经典,让残疾人真正感受到了“家”的温情。以“精神生活有寄托,融入社会有尊严”为指导思想,创新、互动、自立、感恩为主题,融入社区,重点打造残疾人“家”文化,为残疾人及其子女提供日間照料、就业培训、心理疏导、文化体育等服务平台,辐射周边五个社区。

个体增能、家庭减负与社会增效

宿迁市的残疾人照护体系,从个人层面、家庭层面和社会层面对低收入残疾人进行增能,提升了低收入残疾人自立自理能力、心理支持状态和社会归属感。既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残疾人康复,增强其自我生存能力,又为残疾人参与辅助性就业、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了可能性。

在“残疾人之家”,低收入残疾人基本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得以满足,康健身体的同时提高了生存本领,挖掘了自身的潜能,满足了生存需要与社交需求,实现了个体增能;在“残疾人之家”,低收入残疾人就业权利和取得劳动报酬的需要得以实现,通过辅助性就业找到了自我实现的途径,家庭的经济负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减轻,也缓解了家庭成员的精神负担,有利于和谐家庭氛围,引导残障家庭良性发展,实现了家庭减负;在“残疾人之家”,低收入残疾人享受到了标准、专业的照料服务,同时增加了与社会的联系与互动,有利于提高社会接纳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了社会增效。

“精神生活有寄托,融入社会有尊严”——这是所有残疾人兄弟姐妹们的理想。“残疾人之家”体现的就是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宿迁市低收入残疾人照顾体系改变了传统的扶助方式,实现了由“救助型”向“扶助型”的转变,残疾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渐从受救助者向社会生活的参与者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转变,这值得全国推广与借鉴。

关怀、关心、关爱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发展残疾人照护体系意义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努力将理解、关怀、沟通、帮助融为一体,不断营造扶残助困的氛围,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共同助力,促进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注重残疾人的自身发展,努力保障困难群体如期实现脱贫,努力实现在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不落一人,确保每一个贫困残疾人焕发生命的光彩。

猜你喜欢
宿迁市低收入照料
多元协同视角下宿迁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学中文
The Thirty-Six Stratagems in Primary English Classes
汤敏:低收入人群手里不是没有钱,企业要制造让他们买得起的产品
痴呆照料面面观
娶低收入老婆
澳大利亚照料者暂歇计划
赤壁市低收入农户及其家庭劳动力的调查与思考
张晓芳作品
长江经济带低收入医疗保障基金建立与管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