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的研究

2020-08-26 09:22包磊李艳微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包磊 李艳微

摘要:近年来,“课程思政”在学术界迅速兴起,全国高校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精神,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在大学教学中的作用。大学英语作为大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基础阶段的学习正在有效渗透课程思政教育,但在应用提高阶段也就是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阶段中,课程思政作用的发挥更为重要,本文就如何有效发挥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的积极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英语;后续课程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8.01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8—0071—0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以来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始终把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全国高校都应深刻认识并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全面实践思政教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性。大学英语在实行深化改革后,后续课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在后续课程中有效推进“课程思政”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论题。

一、课程思政概念的界定

思政课程指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也是每一名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其进行系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转变学生思想,主要支撑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意识形态鲜明,属于德育课程。思政课程的教学以思想政治理论为主要内容,是当代大学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直接对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课程观和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专业课和通识教育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是隐性的,教师需要做的是将各自课程中的爱国情怀、真理情怀、人格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等内容挖掘出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渗透,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理论性教学,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爱国情怀。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教学方向和功能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发挥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存在误解,认为只有思政课才是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被孤立起来,与其他专业课和通识教育严重脱轨,忽视了其他课程对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该做到同向同行,也就是说应该使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达到最终育人的目的。

二、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重要性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在完成基础阶段后应进行应用提高阶段的学习。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掌握能够获取专业知识需要的语言技能,根据学生自身需求,各高校积极开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如不及时开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只是在大学第一学年完成基础学习,会带来很多问题和困扰。首先,学生在读研读博期间不能有效地查阅外语相关文献,对他们在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方面造成一定的阻碍,不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其次,学生就业后,在工作岗位上不能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外语水平无法满足工作需求等,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一定的困扰,不利于工作有效地开展,结合方方面面原因以及学生的需求和期望,有必要开展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是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学习的补充和延续,关键性在于学生从基础阶段的学习到应用提高阶段的过渡,与学生未来职业需求和自身发展关系密切,所以在大学阶段开设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意义重大。目前,大學英语后续课程体系包括诸多课程,如旅游英语,职场英语,跨文化交际,翻译技巧与实践,研究生英语等语言技能、语言应用和语言文化类的课程。

三、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现状

(一)教学管理混乱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施,很多高校开设了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事实上,很多方面并没有达到之前设想的效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包括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在应用提高阶段开设专业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各高校保证大学英语课程连续不间断,有专业稳定的教师团队,有统筹协调的教学指导领导小组。由于很多高校对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育认识不足、监管不力,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很多高校目前还没有将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列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教学管理不正规、目标不明确、没有统一的规划,罗毅、李红英调查研究发现有些高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开设与大学英语教学基础阶段有不衔接的现象,有的学校在大一完成了基础阶段学习后,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才开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造成了英语学习间断时间长、没有有效衔接的问题,各高校开设后续课程的时间不一致,有的学校甚至不开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或者开设之后由于师资力量不足而合班上课,合班上课学生人数多,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生人数多,在课堂上获得的语言实践机会少,师生、生生互动难以展开,加上管理松散、学校不够重视,教学效果不高。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可以使用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课程相结合,灵活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发展需求,开阔学生视野,挖掘学生潜力,为学生个人发展创造空间。学校应该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的组织、监管,尤其是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出统一的规划和安排,而且相关部分有必要对后续课程给予应有的重视。[1]

(二)师资力量匮乏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开设不仅需要相应的配套教材、合理的课程教学大纲、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更重要的应该关注教师的发展,让教师更多地进行交流和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促进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教学质量。但大多数高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师不完全具备教学资质,需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提高教学能力、丰富教学经验。很多教授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教师都是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刚刚迈出大学校园,没有教学经验,有的教师甚至不是师范院校毕业,没有受过专业的师范教育,就直接从事大学英语教学,这些教师的外语教学理论知识、方法等方面都欠缺,急需提高教学能力与丰富教学经验。目前大学英语教师出国、外出培训、进修的机会很少,很难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语言能力,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质量。[2]  2.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首先,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交流。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进修机会不多,部分教师只能边教学边摸索,导致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师整体素质不高,而大学英语后续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这时需要发挥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优势,新老教师灵活采用“传、帮、带”的优秀传统,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交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组织优秀教师做教学观摩课,这些活动都有利于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学校管理部门应当适当引进多样化人才,引进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思想,新进教师能够帮助更新知识、进行创新,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

(三) 教学模式落后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尤其是专业英语课程,不能单纯地定义为语言课,也不能盲目地认为它就是一门专业课,它应该是语言应用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一门课程。通过调查发现部分教师上课仍旧采用阅读+翻译的简单教学模式,教师阅读学习材料并对材料进行简单的翻译,这样的做法给学生带来了枯燥乏味的感觉,产生了厌学的后果,对教师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产生挫败的心理。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教学模式应该以提高学生语言综合技能为目标,让学生在专业和英语两者之间交流畅通,强化学生交流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及相應的教学活动,教师精炼、浓缩教学时长,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设计学习活动,改善课堂互动效果,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并且提高学生后续课程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多媒体网络教学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化教育理念相结合,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解决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多媒体的介入,可以使用网络教学,打破时间限制,师生可以随时沟通交流,解决随时出现的学习问题,除了教材上的内容,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如视频、音频、图片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丰富教学手段,满足学生不同需求,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能够大大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率。

四、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构建

(一)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在教学管理上应该有统一的规划和要求,将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列入到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来并贯穿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学校职能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后续课程对学生未来以及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包括设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建设教师队伍、配备合适教材、完善评价体系等,改革目前教学管理模式,对教学方面有长远的目标和规划,注重课程的组织、管理和监督。

(二)优化课程结构

协调好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与其他英语课之间的关系,设定好与专业英语、大学英语精读等课程之间的比例,在其他课程的基础上,注重内容和质量的补充。各课程之间可以协同合作,互相补充,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不同课程之间的互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是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延续,应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确保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高质量的实施,发挥该课程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加强师资力量

教师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很多教师缺乏专业知识,教授内容与教师知识结构不匹配影响了教学效果,还阻碍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发展,学校主管部门应该下大力度加大教师培训工作,鼓励教师跨专业进修和深造,具备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双重能力,重点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加强校际之间交流和合作,拓宽教师教学思路和视野,定期请校外专家做讲座,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五、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的实践

大学英语教学除了在基础阶段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中应该同样发挥其课程思政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目标中融入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不仅要包括语言的知识技能、应用和文化,还应涵盖语言表象下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强调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并将此教学目标始终贯穿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内容要丰富,除了语言知识的教学外,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思想,并体现文化性,“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 将文化方面的学习尤其是中西方文化对比作为显性内容贯穿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

(二)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课程思政

目前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所使用的教材版本较多,所选取的内容大多为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等,题材比较广泛,反映的也都是西方国家的人、事、物,然而中国本土文化相关内容所占比例十分有限,西方文化相关内容远远超过了中国文化相关材料。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工作和学习中进行沟通和交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的传播,而传播应该是两种文化之间双向进行的,对于学生来说,语言文化的输入来源于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材,要充分发挥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思政作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克服当代大学生文化虚无和文化盲从,就应该注意教材的完善。

对教材进行补充和完善后,应从教学内容入手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课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素材,对学生进行道德观教育,不失时机地将教学内容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一体。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涉及到关于梦想的主题,文章作者在实现个人梦想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外界的嘲笑、家庭的重担等,作者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且总结出了成功的秘诀。教师可以对课文进行拓展,将“中国梦”和“美国梦”进行比较,个人梦想和国家梦想进行对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4] 开展以“梦想”为主题的班会,不仅能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时代危机感,树立梦想、追逐梦想,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三)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评价中融入课程思政

目前,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评价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较多,暴露出的问题也较多,对学生最终学习效果评价的不够全面和及时,无法真实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效果,不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类别丰富,灵活性较强,教师应该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恰当使用形成性评价,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考核,形成性评价重视被评价者的需求,从被评价者需求出发,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力求教学评价的多样化,例如《翻译技巧与实践》这门课程,应该重视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翻译技巧的应用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尤其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这对语言知识技能的获得尤为重要,而且要在学习过程中加入生生互评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可以考核学生的情感态度、交际能力、创新意识等,教师通过采取多种评价手段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并改善心理状态,发展正确的道德观,树立明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是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当今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不仅仅限于语言知識的传授,除了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还应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将两者有效融合,形成协同效应,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渗透思政教育内容,教师也应该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意识和思政教育能力,以身作则,用正能量积极引导学生,给学生传授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大学英语教学应与课程思政形成合作,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实现教书育人目的,教师也能从中获得职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5]

[参考文献]

[1] 罗毅,李红英.论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J].外语界,2008(01).

[2] 陈俊.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开设对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23).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16-12-09.

[5] 李波.大学英语教学中推行“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8(19).

Abstract: Recent yea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sprang up rapidly, The spirit of the n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conference by President Xi is carried out effectively in universities in the whole country,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college education is promoted actively in universitie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course in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can be penetrated in basic stage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plays more important role in application improvement stage, i.e. College English following courses stage.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effectively play the positiv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the following courses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college English;following course

[责任编辑:周海秋]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用翻译人才的培养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