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村:关中文化的独家印象

2020-08-27 08:50摄影报道行向辉
陕西画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家村风情乡愁

摄影报道/行向辉

在关中平原北部,在起起伏伏的九嵕山下,在唐十八陵之一的昭陵旁边,有这样一个村庄:上世纪70年代,打井找水摘掉贫困帽子;上世纪80年代,创建村办企业壮大集体经济村强民富;上世纪90年代,成立集团型公司闻名全国;跨入新世纪后,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成为独一无二的乡村旅游传奇之地。就是这个在八百里秦川上既普普通通又独领风骚的小村庄——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

从2007年正式对外开放,到如今成为集关中民俗体验、休闲养生、餐饮娱乐、农业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文化景区,袁家村创造了汇聚创客千余人,吸纳就业3000多人,带动周边农民增收数万元的乡村神话。

袁家村全景 摄影/刘强

从建造一条关中风格的小吃街开始,到童济功茶坊、书院街、祠堂街、回民街的形成,一点点,一步步,袁家村变成了如今的模样——占地1000余亩的独一无二的关中印象体验地。

时间流淌着,见证着这里的巨变。而环绕着袁家村景区的小溪流,叮叮咚咚地流淌着,为关中风情增添了一丝灵动与韵致。

在游客眼中,袁家村是一幅岁月绣制、怀旧针脚的乡间休憩图。

小巷在晨光中迤逦,两边的房屋对应成趣。眼睛随时被繁盛丰满的小吃召唤,干净整洁的店铺鳞次栉比,让原本不长的街道显得纵深而幽远。

日头渐高,街道渐闹。油坊已经开始榨油,酒坊里飘出不甘示弱的酒香,各家各户忙活着生意,茶坊里唱着弦板腔,石磨碾着辣椒面,生活沸得悠长,辣得生鲜,满是人家滋味。

街头巷尾的吆喝声穿过康庄老街、作坊街、小吃街、回民街、祠堂街、书院街、酒吧咖啡街,在农家民宿的庭院、烟霞草堂、关中戏楼里回旋……在这里,时间放缓了脚步,地地道道的关中农村生活,如慢版行歌。锅盔辣子、粉汤羊血、碱面蒸馍、现炸馓子,人在美食的香味里频动,声响在原始的味道里跳跃,原生态生活,粗粮本色,一个关中风情休闲度假村因有血、有肉、有灵魂而生动引人、闻名遐迩。

拍摄于1998年九嵕山下的袁家村摄影/温斌

2020 康庄老街

2007 康庄老街

青年突击队战天斗地变荒地为良田(1975年)

游客在购买新鲜出锅的馓子

喝着童济功的砖茶,体验一下采耳,日子嘹咋咧

回民街

蓼花糖作坊

很难想象,身处在蕴含丰富人文历史的三秦大地,一个不起眼的小乡村,没有依靠自然和人文条件走皇陵景区的路子,反而特立独行地以“关中乡村生活”的概念打开了一片乡村旅游的新天地。很多游客来到了袁家村,才关注到了昭陵、眉飞色舞地讲述贞观年的故事,才津津有味地探寻了秦琼的人生。体验乡村竟然是因,探寻历史倒变成了果。

更没想到,袁家村将关中风情打包带进了城里。2015年8月,西安曲江银泰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第一家实体店开业,装修风格淳朴、美食价廉物美,袁家村别具匠心地将自己的经营理念和美食文化在大都市中传递开来,实现了“乡村产业进城”。

“去乡村化”曾是乡村旅游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无论在经营模式和规划建设上,袁家村都将保持传统和创新开拓放在了同等位置。在景区建设上,房屋设计建造既具有商业功能又不跳出整体关中村镇的风格。在经营管理上,袁家村不落窠臼,坚持集体经济、自主经营,以家庭为基本单元,将乡土和乡亲组成命运共同体。这是他们珍贵的成功经验和制胜法宝。2018年接待游客达6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超过5亿元,不得不让人感慨袁家村的惊人魅力!

当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是袁家村的本色风情,体验关中农村生活的演变更是它的理念和初衷。进一步地,现代都市的文化创意、休闲生活与民俗传统文化也在这里渐渐有机结合在一起。文创小店、手作店、艺术演出、酒吧文化、高端民宿等等,强烈的文化冲撞构成了强烈的吸引力,从旅游到“旅游+”,这正是文化空间内的糅合与创新。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根植于乡村,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理念结合起来,就是一种现代意义上对中国传统乡愁的再造。袁家村,就是围绕“乡愁”讲述着陕西关中的文化故事。

几十年基础的积淀,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袁家村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地打破约束,不断地超越挑战,以乡村旅游、关中文化体验为驱动,现已发展成为“全国十大美丽乡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袁家村更像是中国乡村成功模式的精华版。

袁家村再次走向了成功。

猜你喜欢
家村风情乡愁
乡愁
城郊经济“围城”——申家村“弃工务农”现象解析
乡愁
美丽的向家村
幸福像花一样开放——蒲城县闫家村的金银花海
一个人的山区“扶贫公交”
八桂山水,说不尽的浓浓乡愁
回头一望是乡愁
夏威夷风情
神秘撩人的东方风情